APP下载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重组

2014-08-15姜晓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理念体系体育

姜晓宏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实现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为核心、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对教学体系各构成要素提出了变革发展的迫切需求。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架构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价的重要责任,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评价目标的设置上因过于强调对“分数”的考量而凸显局限性,在评价职能的发挥上有严重的狭隘性,在评价手段的运用上彰显明显的强制性,造成了 “人本元素”的严重缺失,已无法适应与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加强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重组,就成为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对于高校公共课教学而言,公共体育承担着培养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愈加凸显,成为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现融合性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修正狭隘的“唯成绩论”的误导,摒弃强制性的教学评价理念,注重人文元素的引入,构建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成为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以人为本教学评价的内涵

所谓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工作质量的检验、评定与考量。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评价行为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对教师与学生的相关行为效果进行全面考量,同时,还对教学程序的设计、组织手段的运用以及保障措施的制定等诸多与教学相关的环节进行检测与价值评定。而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则是一种彰显人文特征的新型评价形式,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注重对学生自我发展的督促与支持,因而凸显有效的适应性以及实用价值。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与促进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彰显“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与完善,而作为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评价,必将成为促进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普及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校学生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受众群体,其自身素质能力的发展,除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学内容的支撑以及教学手段的辅助外,还需要教学评价的肯定与认同。因此,只有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有效地融入人文元素,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及充分的尊重,才能够有效地激发与维系高校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同时,构建彰显“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旨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自主生成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而言,更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唤醒,对于高校学生达成“完整的人”的发展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

1.受“唯成绩论”思想的禁锢,评价的人本缺失现象严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体育专业教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自主择师、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的手段,实现自身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发展的教学形式。因此,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与维系,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成绩论”泛滥,人文元素严重缺失,呈现明显的强制性特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方面,人本缺失的弊端更为严重,以达标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以学生考试合格率作为检验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获取理想的考试分数,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只能是接受式学习。这种脱离教学行为主体自我发展需求的教学评价,有悖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宗旨,对学生无论是精神还是学习效果上,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评价手段是“一刀切”,忽视了学生在素质上的差异,致使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与准确性。

2.评价目的过于狭隘功利,教学的实用价值较为低下。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评价目的在于衡量“达标率”的高低,为了获取良好的达标率,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教”与“学”两大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于对达标测试需求的满足。这种过于狭隘与功利的教学评价,对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教师以获取良好的达标率作为教学工作评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则将通过达标测试作为其体育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关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体育意识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学生重视的是对技术动作的把握,而缺乏对体育学习深层次的探究,致使其学习效果具有较为明显的“复印式”特征。更有甚者,将公共体育学习视为赚足学分的重要手段的现象,在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仅仅掌握了几套相关动作,而对于公共体育教学重要的社会职能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知,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时,表现出极为严重的不适应性。

三、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与重组的途径

1.结合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实现评价理念的创新。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健康第一”思想的深邃内涵以及重要的社会职能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健康第一”强调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共融,关注人们身心的协调发展,彰显一种健康和谐的人文精神。为了有效适应这一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已由传统的“增强体质”升华为“健康第一”,而教学评价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应随之发生全新的转变。必须彻底摒弃“唯成绩论”误导下的狭隘功利的评价体系,树立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理念,以引导与规范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2.注重人文元素的植入,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组。造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社会实用价值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本缺失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仅仅拘泥于简单的分数统计和效率衡量,这种因人文元素的匮乏而形成的教学评价目标取向的偏失,已成为制约与阻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共体育教学的行为主体在地位、作用以及影响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已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已逐步建立、发展与完善。由此,引发了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将“以人为本”为导向,注重对人文元素的全面引进与植入,以修正传统教学评价人本缺失的弊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对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活动的行为表现做出科学、合理以及全面的评价。

3.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个体对自身思想意识、行为取向以及个性特征的评判与定位。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由于人本缺失现象严重,致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到严重的屏蔽,造成了学生对于自身的素质能力、发展取向以及社会角色缺乏理性的定位,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自我发展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为实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重组,应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审视与自我定位能力的有效发展,使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素质能力体系构建的偏失与漏洞,进而加以有机的修正与弥补。这不仅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同时,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重组,还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1]石峻宝.“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国际教育工程,2004(6).

[2]何蕊.科学发展观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

[3]严书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6(S4).

[4]陈玉清,李汉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9(3).

猜你喜欢

理念体系体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