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4-08-15曹旭
曹 旭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思想观念日益开放。但是,随着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重要转型、成型期,是最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生命价值观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勇敢面对各种生活挑战和社会挫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所缺失的内容。
一、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命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观,不断发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生命价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发展。为了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及教育的现状,对福建大学城(泉州医高专、福建卫校、福建医大,厦门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随机发放850份问卷,收回问卷823份,有效问卷794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的男生296人,占37.3%,女生 498人,占62.7%;一年级224份,二年级 267份,三年级151份,四年级152份。通过调查,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有关问题有所了解。
(一)少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认识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有93%的调查对象表示“人的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体”,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生命与精神是不可分的”,只有极少数人认为“生命是客观物质”。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在关于生命价值自由度的调查方面,有43.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自由的,有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很充实,有1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命受到太多约束和束缚,有7.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找到生命的价值,还有3.4%的受访者认为“经常会觉得生活枯燥乏味,毫无新鲜感”。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少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误,绝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比较正确、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成型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要作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主阵地,要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个人生命价值和奋斗方向,有效化解人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迷茫问题,自始至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心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笔者通过平时的访谈和观察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所学的东西 “对个人未来发展不一定有用”。在本文开展调查过程中,有45%的受访者简单地将生命价值理解为“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形成这样的认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纯粹等同于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者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显然会与社会主义生命价值观精神存在明显偏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大学开设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到课率往往要比专业课低许多;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大学生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人文类课程对自己就业帮助不大。在课外时间,许多学生忙于考GRE、CET、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和CPA考试,就是为了不断增加自己将来就业时候的筹码,而很少有人将精力主动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方面。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实力忙碌,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少数人有漠视生命的思想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在回答“怎样看待生活中大学生自杀问题”时,有44.9%的受访者表示这是对个人生命尊严的不负责,有39.6%的受访者认为是“背叛了亲人、朋友的感情”,有10.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生命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自杀是必然的”,最后,还有5.1%的受访者表示“与自己无关,不发表任何见解”。在回答“个人是否有权单方面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有33.2%的受访者给出了否定回答,他们认为生命是一种社会责任,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14.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权利处置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生命尊严;有39.4%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必要时可以自行结束自己生命以减轻对社会的负担;有13.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神圣严肃的问题,自己不好回答。在回答“如果遭遇巨大挫折和困难时,是否想过要自杀”时,有63.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有22.3%的受访者表示“几乎不会”,有11.5%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还有2.5%的人表示“经常有这个念头”。另外,关于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有5.4%的受访者表示“死是最彻底的解脱方式”,有7.2%的受访者表示“感到十分恐怖”,有3.9%的受访者表示“不想讨论这个压抑的话题”,有83.4%的受访者认为“死亡是自然现象,以平常心对待”。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观和人生观都是正确、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存在不健康的观点和认识。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课程
当前,国内高校虽然开设了关于生命价值观方面的选修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涉及不够深入和全面。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有关于生命价值观方面内容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个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但是上述课程对生命观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将生命价值观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来对待。以福建省高校为例,截止到目前,几乎省内的高校都没有开设以“生命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课程。笔者在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等思政教育教师访谈中得知,当前这些高校都没有针对“生命价值观”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只是思政教育讲解到关联内容时会顺带提及和穿插部分内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只是从思政类课程中零碎的内容来实现。本文在发放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只有17%的受访者表示所接受的思政类课程中能够“经常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48%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接触到相关教育;有26%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接触到”。
(二)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滞后
当前,一些高校对生命价值教育存在“亡羊补牢”式的误区,只有在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者负面新闻时,才会想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一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生命价值教育科学系统的认识。现有的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严重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没有从大学生个人性格、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开展课题论证。许多高校采用的教材都是从过去的思政教育内容出发编制而来,重理论轻实践十分严重。例如,大学生幸福观理论研究存在巨大空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心理生命价值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方法欠缺,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面不广等。二是国内现有的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现有的理论研究倾向于从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出发展开,对个体生活环境例如家庭、父母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足够的考虑,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认识不全面,生命价值教育与大学生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在面对挫折和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
(三)高校人文精神缺失,教育观念陈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教育开始与人文素质教育渐行渐远。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此时急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高校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倾向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职业发展知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地位逐渐被科学教育占据。《湖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耗时一年多时间,在开展大量调查工作后发现,功利主义思想在高校不断蔓延,将人文教育逼向了绝境。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失的人文思想素质,主要体现在文化底蕴不深厚、竞争意识不强烈、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缺乏健康向上的心态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系统的生命价值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教学途径之一,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当中,可以有效扩大生命价值教育覆盖面积。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系统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掌控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课时专门接受相关教育内容。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主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要结合时代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计划和方案,不断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其次,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生命价值观教育教材内容。在编写教材内容时,要注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采用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将社交学、心理学、感恩等内容包含其中。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种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目前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教育方法和充分发掘教育题材。例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增加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和知识,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生命熠熠生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个人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 《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引入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不断提高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必须要与时代发展潮流保持一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更好地融入生命体验教学内容。教师不能采用教条式灌输方法,而是要结合生命感悟来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启发其他生命,用生命去改造生命,用生命去美化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避免枯燥乏味,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要尽量避免交流“假大空”,要将真实的生命感悟融入其中。例如针对“大学恋爱观”的教育时,要选择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切入,如果老师可以和大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恋爱经历和心路,则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用现身说教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人的生命是高尚的,是充满了情感、价值和追求的,但是这些东西不只是通过简单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和升华。在这方面,一般要采用说教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更加要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培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提升学生的灵魂。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生命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比较注重实践性,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达到其教育目标。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作为教育舞台,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观的体验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场所可以选取以下几种社会公共场合,一类是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属性的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一类是各种社会公共机构,例如医院手术室、监狱、福利院以及陵墓等;还有一类是各种职业拓展培训基地等。通过在这些场所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高了解生命真谛的实践机会,感悟生命的成功与喜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意识,保持对生命的必要敬畏;要让大学生学会分享与贡献,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意义。这种教育活动可以带来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学校可以不断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发整合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环境
学校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无法全面承担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任。要不断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水平,不仅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而且要将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整合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打造和谐社会,必须要培育一支思想品德高尚、人格健全、有正确人生追求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在开放、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
[1]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2005(2):13.
[2]杜晓敏.英国国家课程的价值观和课程目标概述[J].学科教育,2001(11):46.
[3]靳风林.国内外死亡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58.
[4]郑晓江.学会生死[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5]唐英.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价值观概念辨析[J].求索,2010(7):87-89.
[6]曹祖明.生命价值观概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9.
[7]李艳兰.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