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媒体对青少年教育的挑战
2014-08-15章波娜
章波娜
新媒体是一个具有海量信息的互动平台,这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如何面对新媒体的信息超量和污染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新媒体在拥有诸多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须正视的新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影响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新媒体种类繁多,形式上短、快、小、新,内容上追求吸引眼球,风格上新颖独特,技术上追求即时互动,符合青年人求新求异求快的年龄特征,但如果缺乏自制力,反而会成为信息之累,多任务模式造成的注意力涣散使得他们难以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重要内容,思维难以深入到复杂层面,所有的东西都可能让他们分神,形成“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问题。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2011年在 《短信使你愚蠢》一文中指出,美国青少年手机短信的泛滥,不仅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落后于比较有文化修养的社会,更重要的是,“不读书的孩子会与祖先的文明隔绝开来”。其实,岂止是短信侵吞了阅读空间,网络游戏、移动电影等更耗时耗精力的新兴娱乐方式挤压了部分青少年正常的作息时间,造成他们学习工作效率低下,情感匮乏,连正常的运动和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更别提阅读了。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减少,情形着实堪忧,教育者和社会如何将青年学生引导为回归经典—那些承载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文本中,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新媒体放大青年的非理性。 新媒体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平台,无论年龄、地域、文化、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倾向有多大的不同,有一点感受是相同的:今天的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但是在这些声音中,也出现了很多非理性的噪音,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动辄人肉搜索、观点相左时的污言秽语、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等。这些非理性的声音如滚滚浊流吞没理性、冷静的呼声,显示出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巨大的阴影。
青少年正处于智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期,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加上这个阶段特有的丰富、敏感而强烈的情感特点,在看问题时常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批判性有余而全面性和建设性不足,有时显得不够成熟和理性,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网络词“愤青”。由于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愤青”对于观点不同人群进行言语上的人身攻击乃至行为上的人肉搜索,产生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放大他们的非理性,非理性又推动网络暴力。于是基于爱国主义的“愤青”分裂为今天纯粹非理性的“粪青”,再加上网络水军无风也起三尺浪的恶劣行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放大青少年的非理性上起到了恶的作用。
青少年要学会做一个理性的质疑者、批评者,质疑和批评应当重事实、讲道理。愤怒是人的原始本能,愤怒而不失理性才是成熟的互联网公民,理性的民族需要理性的青年,理性的网络环境更需要理性的青年。
3.新媒体加剧青年价值观混乱。2005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过去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未来网络大战中败北”。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曾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个东西,因为它要现代化,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输送到中国去。”网络是美国文化的产物,今天全球互联网用户有90%来自非英语国家,但网络文化90%来自英语国家,中国的“文化入超”长期处于高位水平。在这样的文化不对称中,互联网被天然地赋予了“文化输出工具”的功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英语占完全优势的互联网浸淫越久,本民族的文化虚无感就越强烈,就越倾向于西方的价值观。而西方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西方的才是好的,是“普世”的,非西方的则是不好的,这就造成了年轻人对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自卑心理,如果缺乏自信宽容心态和尊重独特性的素养,在中西价值观冲击之下,往往不知所措,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二、携手新媒体,共育新青年
2012年是“中国新媒体元年”,进入信息社会,新媒体的发展仍将波澜壮阔,未来推动新媒体走向更高更远的,终究是青年人。面对新媒体,如何趋利避害,真正实现新媒体与新青年的共同成长,是我们站在信息社会门口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1.跨越鸿沟,读懂“青年制造—新媒体文化产品”。现在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一个共识: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当代青少年在新媒体时代似乎与成年人的世界渐行渐远,于是这些年轻人被不客气地贴上“叛逆”、“空虚”、“火星人”的标签。其实当代青少年是有梦想、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但是他们的语言无人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被理解。当年轻人驾驭着新媒体的快马酣畅奔驰时,传统世界的大人们如果仍在方正踱步,如何跟得上他们高昂自由的灵魂?
青少年在进行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它是新媒体文化相对固化的内容形态,也是最能集中体现网络文化特质的精神产品。新媒体文化产品—如“火星文”的网络交际语言、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艺术、让无数人如痴如狂的网络游戏等也体现了文化主体—青年人的自主创造性及其个性特征、能力和素质情况,更加深刻、真实地表征和确证了他们的内在力量。面对蜂拥而来的“青年制造—新媒体文化产品”,成人世界选择在场还是缺场?“山不过来,我就到山那边去”,学会说话(网络语言),读懂青年,才是有效的沟通之道。
2.有效的价值引导。“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只有掌握话语权的国家才能将自身的理念和意愿影响渗透到别的国家。在青年人价值观争夺战中,新媒体就是那只喇叭,谁掌握了新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对中国政府来说,有效的价值引导应建立在与民众有效的沟通上。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已不可能绝对掌握舆论,形形色色的翻墙运动和即时通信技术使年轻人能够及时和世界互动。政府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新媒体技术及时跟进对青年人的价值引导。
为了适应微博时代对执政者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被列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课程,而在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微博已经成为各级官员的“必修课”。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中,各级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据权威数据称,目前中国政务微博总数已经超过12000家,覆盖中国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域,仅公安机关开设的政务微博已达4000余个,经过认证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约5000个,腾讯的广东公安微博粉丝突破430多万。在此基础上,党政机关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的意识和技巧显著提高,这种积极应对的态度,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与网民的良性互动中,政府能及时表达施政用意,在青年群体中树立理想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磨砺创新精神。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腾讯微博上给自己的标签是“苹果控”、“布尔什维克”、“老童鞋”、“创业导师”。截至2012年6月底,蔡奇腾讯微博的听众数量已经突破了677万,广播5818条。在将近6000条微博里,蔡奇耐心解答粉丝的问题、引导青年创业、关注大学生“村官”、关注大事热事,并创建了“周末夜话”、“微博问政”等颇有影响的个人品牌。在蔡奇的推动下,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实行电子政务公开的“微博大省”。通过微博,蔡奇了解了民意,抒发了心声,同时传递了一个政府官员的内心理念。微博需要营销,但微博又不仅仅是用来秀的,如果缺乏真诚、善意、担当、宽容这些价值追求,官员开的微博只能是死水一潭,用蔡奇的话来说“毕竟现在不是权势而是粉丝时代”。
3.加强对青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完善的司法制度和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能从硬件方面阻止新媒体技术中的侵权行为和网络犯罪,青少年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则是净化网络环境的软件。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过去的传统媒体通常有“把关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健康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显得特别重要,但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泛化的信息,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对媒体信息建立起独立的批判吸收精神,对媒体西方化、商业化和虚无化的侵蚀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价值取向的迷惘。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来进行,但作为建构新媒体文化的主体,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认识和实践。
第一,完善修养,明确公私界限。作为全新的2.0双向沟通方式,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一个“自媒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发布着声音。新媒体因此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并非所有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在网络、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中,黑色(暴力)、黄色(淫秽)、灰色(虚无)信息拥塞网络。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要提高个人鉴别力、审美力和个人修养,在传播信息时更要意识到,微博、QQ空间、QQ签名、博客等信息发散地既是私人空间,也是公共领域,个人在展示心情的同时有义务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维护公共空间的良性运作。
第二,理性思考,冷静表态。互联网时代,信息浩如繁星,网上最为稀缺的资源不是资讯,而是观点,最为稀缺的能力不是搜集信息的能力,而是辨别信息的能力。当网民在一个虚拟空间就某一个争议话题凝结成为一个群体时,个体抽离,群体心理形成,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在这个时候个体能否不主观、不迷信、不盲从,尤其在“意见领袖”的巨大影响力之下,能否始终保持独立见解,有理有节表达观点将是网民媒介素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三,了解媒介,善用媒介。在信息社会里,善用媒介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们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提高能力,利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和自我推介,这都需要网民学习并具备媒介产品的鉴别和欣赏能力。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产品已玩得炉火纯青,青年人更要使自己游刃有余地徜徉在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政务等虚拟空间,在播客、维客、掘客、印客、换客、威客/沃客等多种角色中穿梭自如,利用各种新媒体产品为自己打造美好未来。未来五年,新媒体整合营销将成为全球广告营销的主要趋势,玩转网络的青少年将成为新媒体营销的生力军,在切割新媒体营销这块绝大蛋糕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己进行有效推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会倾向从更多的网络渠道来认识求职者。你的QQ空间里有什么心情记录?你的微博有没有创新的观点?你是不是一名优秀的威客?这些都有可能影响明天的你。
新媒体的洪流裹挟信息社会,每个人的脚步不会停留,青少年将在这幕时代大戏里扮演绝对的主角,未来,新青年将和新媒体一同成长。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蔡奇.玻璃房—蔡奇微博[M].红旗出版社,2011.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郑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J].新闻知识,2011(4).
[5]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Z].中国新闻网,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