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回归分析

2014-08-15范益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课程教育

范益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育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震耳发聩,引人深思。它是老一代科学巨孹对我国教育良性发展的殷切期盼,也折射了我国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2010年7月13日,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创新”一词是其最鲜明的亮点,被提及高达35次之多,鲜明地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能力考查”等要求,因此,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时代对创新能力的呼唤

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目标,利用全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及新发明的能力。其包括两个方面,即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创新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发展、文化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创新能力培育目的在于培育创新型人才。首先,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整个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质是一场知识革命,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先导,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世界各国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都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以便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创新要从娃娃抓起,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其次,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式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方式,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严重匮乏,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把教育转化为知识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大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素质教育名至实归。最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我们努力培养‘创新之苗’,这适应了时代潮流,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1]

二、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梳理

要实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厘清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教育生态、教学方式、课程、教师等层面均有折射。

(一)教育生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遮蔽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特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这为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2]但当前的教育生态并不利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从政府方面看,尚未厘清其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以权代管,干预过多,使中小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独立性;个别地方领导甚至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上线人数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指标,导致学校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至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被弱化和忽视。从中小学校方面来看,大多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无法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凤凰网甚至把中小学比作“集中营”,虽然过激,但也反映了封闭管理之弊端;学习内部缺少民主和社会参与,缺少创新需要的氛围;在评价方式上,还是一把尺子——考试成绩为唯一参照标准,没有将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没有将多元化创新能力评价纳入视野。因此,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仍停滞在传统管理的窠臼里,不利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方式尚待完善和变革

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人们自身为塑造和建构对象,直接反映并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新课改要求变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新的学习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但是,当前中小学教材、教师和考试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模式”仍普遍存在;课堂上还是教师“授”,学生“受”,教师一言堂;不少教师还是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主要还是题海战术为主,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现代教媒体在教学中常常弃之不用或者唯技术化倾向严重,对媒体如何为教学服务的定位还很模糊。此外,当前很多学生为“独一代”,社会各界对其过度保护,使其形成了脆弱的“蛋壳心理”,这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一大软肋。上述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其创新热情被消失殆尽,创新能力堪忧。

(三)个别课程的弱化和边缘化

我国现行的基础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和课程保障。但是新课改推行以来,广大中小学受师资和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还是有名无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名存实亡,多被其他工具性课程挤占,信息技术课相对较好,因为软硬条件兼备,而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和劳动课,因为学生安全“高压线”的束缚,根本没有开展,更无人提及;中小学根本没有选修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很难得到专业选修课程的指导和提升。此外,由于升学率指挥棒的作用,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等都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这些课程被弱化和边缘化,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创新素质亟须提升

我国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培养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广大教师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思维,脱离了生活实践,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阻碍了“冒尖”学生的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加之缺少外出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谈何创新?此外,教育投入不足,中小学还有一些代课老师;“最优秀”的高中生不愿报考师范,“最优秀”的大学生不愿到中小学任教,即使到了也是“待不长、留不住”;农村有些教学点甚至一个人教全部课程,根本无力开展与创新能力有关的社会实践课程;“一专多能”的教师太少等。这些因素导致新课改很难深入推进,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很难实施。这要求国家和学校要大力加强创新型队伍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师资保障。

三、中小学生创新型能力提升再思考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观念决定行动。因此,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首先,创新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府要简政放权,实现教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度调整考核指挥棒,把创新纳入考评体系,对中小学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做到科学考评、动态监管。其次,推进学校治理创新。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管理型向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型转变,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脱颖而出的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设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推动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和交流,以形成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最后,勇于尝试和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内容的教学评价制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新的评价观,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用多把尺子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凝聚更多的创新“正能量”。在评价中,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不盲目迷信标准答案和权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老师,超越自我。

(二)运用多样化全景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中小学存在的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以学生为本,“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3]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首先,课堂教学要多样化。改革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开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胡思乱想”,采取探究式、交往式、调查研究式、游戏式和创造式等活动方式,注重活动的价值,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4]其次,变革课外的学习形式。教师要设立“减负清单”,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使学生有自己的“白色空间”,即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5];改变布置作业方式,设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三)开掘教育课程的深层育人内涵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媒介和载体。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创造性的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根据我国各地实际和学校实际创造性的研发校本课程,也要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一些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首先,推进国家教材校本化。中小学可以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规定教材进行“再加工”;依据本地实际,认认真真开展综合实践课,加强对实践活动课的效果的督查,避免其流于形式。其次,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中小学要仔细考虑学校的主客观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需求,大力研发校本教材,努力创设多样化的选修课,为学生思索、探究提供最大的发展平台。最后,弱势课程强势化。思想品德、劳动、体育和美术课,必须要列入学校考评范围,各级教育部门也要定期进行督查,决不能“政府喊破嗓子,学校无动于衷”。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创新志向的形成。如批判精神、不畏失败的坚强意志等等,这些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容小觑。

(四)优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流动机制

教师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小学一线教师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中小学或许没有大师,但须有良师。首先,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体制机制。学校要想方设法提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系统的、全面的和针对性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和交流,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并为“冒尖”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全员自学。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和社会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其次,中小学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中小学交流任教,在评先晋职上予以政策倾斜;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吸引“最优秀”的高中生和师范生投身于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使其“呆的下、留得住、能发展”;建立合理中小学教师淘汰机制,以制度倒逼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并鼓励有才华的社会有识之士投身教育,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创设创新型教师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双生,钱红艳.点燃创造的火花 南京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纪实[N].南京日报,2007-5-31(08).

[2][3]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中学课题组.农村中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A].杨春茂、佟学.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266-1267.

[4]胡静.STS视域下的创新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07(02).

[5]王磊.新加坡中小学创新教育政策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