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野小站》男主人公乔治的人格流变分析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荣格门罗西蒙

李 裴

爱丽丝·门罗是加拿大当代著名女作家,偏爱和擅长短篇小说,有着“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美誉,更因巨大的文学成就摘下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门罗关注人物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普通人复杂深刻的情感,“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幽微处”。[1]《荒野小站》(A Wilderness Station)是门罗的短篇小说,其中的故事以19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拓荒时期为背景,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作品在结构上,由牧师、监狱治安员和女主人公安妮等人的书信,以及男主人公乔治的回忆录构成,从不同人物的视角,为读者还原了一个被时间的尘埃埋藏了百余年的手足相残的故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纯洁少年残忍杀害至亲呢?本文拟从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视角探究乔治人格的形成与流变,挖掘隐藏于这场荒野悲剧之后的深层含义。

一、乔治的人格流变分析

西蒙和乔治两兄弟幼年随父母来到加拿大生活,刚到不久双亲就得急病去世。西蒙被送到母亲的堂兄弟家,乔治被附近没有子女的教师收养。乔治被养父母送去读书,生得乖巧又单纯。但乖巧听话的乔治竟发展成为丧失人性的荒野凶手。我们从家庭环境、人格面具和阴影这几个方面的分析中透视乔治的人格流变过程。

(一)兄长西蒙的独裁专制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遗传因素,环境不可避免地会施加某些影响。对此,荣格将家庭因素放在第一位来探讨。他指出,子女逐渐成长,“与父母的精神纽带开始减弱,发展出自己的人格,逐渐独立”。[2]如果这时父母继续对子女“过度地保护或干涉”,[2]人格的完善和独立就会受到阻碍。在乔治的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过度管制的家长角色的正是哥哥西蒙。

西蒙是控制欲极强的人。他渴望独立,由自己主宰命运甚至一切。在他的观念里,自己代表着权威、中心地位和绝对的话语权,这次拓荒之旅就是他的决定。荒野里生活艰苦,友善的邻居送来舒服的熊皮用于铺床,西蒙却拒绝接受,这正是他强烈自尊和骄傲的表现。在他设计的烟囱出了问题时,乔治思量“最好别对此事发表任何评论”。[1]202此外,西蒙的控制欲和专制还表现在对娶妻的态度上,“这样就有人给我们做饭、收拾……负责挤奶”,“找一个十八到二十二岁之间的姑娘,健康、不怕辛苦,从小在孤儿院长大而不是刚刚进去,这样她就不会期待有什么奢侈的生活或者有人服侍”。[1]203西蒙随意的话语背后隐藏的是对妇女的歧视。

在人格成因的论述中,荣格突出了父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如果父母发生心理障碍,必然会反映到子女的心理中。[2]乔治正处于心灵的舒张和人格的塑成阶段,“心灵开始获得了自己的形式”。[2]而独裁专制又暴戾的西蒙对他而言,正如烈日骄阳之于新生幼苗,势必会对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格是无法健康发展的。

(二)乔治的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的冲突

在论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时,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的概念,它是“个体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机能表现,是个人展示给公众的一面;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2]在荣格看来,人格面具对人的生存来讲是必需的,“它保证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2]然而,这些表现出来的性格不一定就是本人的性格,甚至可能和隐藏于面具后的真实人格完全相反。如果意识自我和面具人格不一致,个体就能感觉到这种冲突,进而产生一种焦虑感。另一概念叫作“阴影”,它指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属性”。[2]荣格认为,阴影是人的不良思想、邪恶感觉和罪恶行动的根源,“是人格中的卑劣部分”,[3]它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并用面具加以掩盖。

乔治就活在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冲突之中。面对西蒙时,他必须恭敬、顺从、“一声不吭”。而在其内心深处,一方面,他所憧憬的兄友弟恭、平静幸福的理想生活破碎了,为放弃了城市生活而悔不当初。另一方面,西蒙暴君式的管制和毫不留情的毒打,让乔治在受到了生存性的威胁和伤害,一种本能的反抗逐渐萌芽。再一方面,则是乔治自己对物质财富的渴求,关于这一点,他在回忆录中不经意地有所流露,“我经常想起自己曾经砍伐过的树木,要是留到现在再砍的话,我肯定会变成有钱人”。[1]205乔治的人格面具压抑了内心阴影,压抑了那些不容于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隐秘欲求,而本生的性格在生活中得不到发展。面具人格和阴影的力量激烈冲突,压抑和焦虑如一颗瘤子疯狂成长,逐渐导致了他扭曲的心理和不健全的人格。

乔治虽然选择自我压抑、默默承受,但这种克制与压抑如何能持久?终于,良心妥协了,秩序和理性被抛掷脑后,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的双重制约被冲破。阴影力量抓住机会向外反扑,凶猛扼住这个十五岁少年的心。就在离家最远的林地里,他抡起斧头,往哥哥脖子砍去——那一瞬间,西蒙不再是哥哥,手足之情荡然无存。乔治人格内部的对立面无法统一,和谐状态打破,引发了这场直接、神经错乱式的暴力凶杀。我们相信他是爱西蒙的,当初正是为了继续今生的手足情分,才放弃了安逸的城市生活追随哥哥。但生活无常,理想遗憾地破碎了;而人性更不会是静止不变的,事与愿违,最终上演了这出家庭惨剧。

二、人性与野性的冲突

西蒙和乔治长大的地方——城市,一向代表着文明与先进。教堂、监狱、收容所,一切都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荒野却令人生畏。这里野蛮、未驯服——不仅自然环境近于原始,人们的思想也是落后和未开化的。麦克贝恩牧师来这里传道,兢兢业业地为宗教事业奔走,但许诺要修建教堂的人,将对神的承诺丢在一角而忙着自己的进账。人们虚伪自私,毫无信仰。牧师得了重病,而他的住所肮脏又嘈杂,楼下围着火堆取暖的 “尽是些醉酒的灵魂和最污秽的傲慢之徒”。[1]211代表着光明与希望的生命承受着身心上的摧残和痛苦,两年时间不到便在孤独中去世了,“留下了一些书,没有人要”。[1]215基督教信仰是西方社会的价值核心和精神支柱,但我们看到,这群欧美移民弃信仰于不顾,在加拿大的荒野上退化、野蛮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荒野,就像魔鬼一般,侵蚀人内心最纯净的领地,驱赶人类的善良和博爱之心,让人露出动物般的兽性。乔治,这个受过教育的十五岁孩子,身上所有的文明教化都灰飞烟灭,在蛮荒野地的庇护下做出残忍极端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

文明的人退化了,抛开秩序和理性,去满足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荣格说:“人类真正的生活乃是由无情对立的情感所组成的,日和夜,生与死,幸福与灾难,善与恶。我们甚至不能肯定谁压倒谁,善良是否能战胜邪恶,或快乐能否战胜痛苦。”[5]任何人也都是这样一个矛盾混合体,我们必须承认浮士德所说的:“两个灵魂,唉,都装在我的胸膛。”[6]想那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人头象征着仁慈、智慧和人性,而狮身则象征着残忍、野蛮和野性,真无法分辨它是人呢,还是动物。门罗在《荒野小站》的故事中揭示人这一心理现实,让我们认识到,在人性与野性的较量博弈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警醒和反思,当文明的限制解除或者面对利益的诱惑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坚守善和美,保护内心最纯洁的圣地,而非泯灭良知丧失人性,变成欲望与野性的牺牲品。

《荒野小站》中,门罗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惊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出悲剧,是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本文用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了乔治的人格和心理变化,为这场荒野弑兄案寻找一种合理的诠释。《荒野小站》从人们在自然荒野以求生存的挣扎中,揭示了人性的荒芜与邪恶,使读者从中认识人性与自然、人性与野性、人性与宗教信仰的冲突。人性泯灭,信仰崩溃,这是不堪回首的经历,它告诉人们要不时地警醒自我,避免悲剧重蹈覆辙,这也是作品深刻意义之所在。

[1]爱丽丝·门罗.公开的秘密[M].刑楠,陈笑黎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荣格,国彬,德友.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项丽娜.荣格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5]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M].张举文,荣文库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6]C.G.Jung.Jung on Evil.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urray Stein [M].First published 1995 by 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London EC4P 4EE:108.

猜你喜欢

荣格门罗西蒙
赢创AEROSIL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液荣获2020年荣格涂料技术创新奖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用温暖点亮孩子梦想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