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2014-08-15杜桂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政治课文本教材

韩 冬,杜桂娥

当前我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已经普及,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发生了改变,思想教育培养的目标已经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大趋势下,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帮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学科,就成为培养学生“人生规划”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一些人生规划能力是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那如何来完成这一神圣职责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文本对话:在文本研读中熏陶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课堂内容决定课堂效果的理论也渐渐提出,现在我国教育界虽然没有对文本对话有一个准确的概述,但确趋向于一种解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教材等要素的交互作用叫作文本对话。文本对话就是对教材的讲述与研究,教材的正确使用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识非常重要。如何做到文本对话呢?首先,教师要对现有教材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材当成主要的承载者,它是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起到使思想政治课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作用。其次,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学特点可以用三个词语概括: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并特别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强调通过这三点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在文本的研读中受到熏陶?第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去了解教材框架结构与内容结构的整体设计。例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所包含着的“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等丰富多彩的情感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从对这些情感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进而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其内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又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节课,题目本身就具有情感和道德教育的内涵,很容易抓住同学的眼球,激起同学们共建和谐美好班集体的情感,思想政治老师的作用就是把这种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对社会和对班集体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读,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来共创幸福生活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读教材,得到学科的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在情感态度上受到熏陶,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二、长善救失:在问题探讨中获取

古语云,扬长避短。作为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一直坚守着这个原则,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长善救失的原则。所谓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优点(长处)和积极因素,同时要注意克服缺点(短处)和消极因素,使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古代教育研究中,就有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解释。《学记》中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其中就清楚地指出,教育在于增长积极的方面,进而克服消极的方面。长善救失原则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原理的体现。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从积极因素入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特点,力争全方位立体式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长善救失呢?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学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做到在问题探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在引导组织问题探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第二,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第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第四,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第五,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只有从积极方面入手,所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能是理想的。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三、知行合一:在活动体验中感悟

知与行的统一,在当今的社会思潮中正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作用。所谓知行合一,首先要知道你所了解的,之后在和你实际行动完成的事情统一起来。为什么强调思想政治课要做到知行合一,原因有二。其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知行合一,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把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其二,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知行合一观点,他提出的主张是既要提高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实践,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言行的一致。他说:“言必行,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并对那些“巧言令色”“言行不一”的人十分反感,同时指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关于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当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素质教育,通过课程教学途径传承我国古代知行合一的先进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某企业的老总、销售者和消费者,同学通过三个不同的角色的扮演,感受到不同人物在价格发生变动时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学生的表演,能真切地体味到人物背后所蕴含的真正的内心情感:通过学生的现场生动的表演,再加上教师的分析,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切。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作为唤醒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手段,与舞台剧表演有很大不同。教学中的这种表演不是让观众欣赏的,而是强调同学作为表演主体所产生的自我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确立和保证,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舞台。

四、“启”“注”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建构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建构呢?这就需要做到“启”与“注”结合。

这里所谓的“启”,顾名思义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现在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例如,《经济生活》中第一课“货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用启发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对货币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指单一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要具备上面所述启发的特征,都可以称谓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第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善于思考;第三,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

同时与启发式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所谓“注入式”教学也叫作“填鸭式”教学,是指从老师的主体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人,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弊端,但是适当的使用也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和“注”两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做到以启发式为主,以灌输式为辅,即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相互渗透,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总之,在新课改的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塑造“四有新人”的灵魂工程师,也是创造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职业,这样的责任是极其艰巨的。教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教书育人,实现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1]胡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安徽教育,2013(3).

[2]施文彬.校长是实现梦想的人[J].辽宁教育,2013(18).

[3]孔子.论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陈姝均.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J].辽宁教育,2013(18).

[5]王家亮.评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J].安徽教育,2013(3).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