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报道的多媒体融合
2014-08-15王雪梅
□ 王雪梅
新时期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使新闻报道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采编的内容,新闻资源传播的进一步整合在新闻摄影图片报道上有了明确的表现。在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新闻报道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闻摄影不仅仅包括新闻图片,同时也可以将音频、视频等进行充分的结合,实现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多媒体融合发展下新闻摄影报告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在传统新闻报道基础上实现新技术与新闻摄影的融合。
一、多媒体融合下新闻摄影报道新特点分析
现代新闻报道已经由传统单一式媒体运行方式转变为多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新闻方式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杂志、报纸等纸质传媒,而是更多地向网络、手机等新通讯工作传播发展,大量地使用新闻摄影图片增加新闻内容的可读性。网络已经成为新闻大量传播、人们获取新闻内容的重要传播媒介。新型传播工具的应用促进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新闻摄影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传播方式中,平面媒体是新闻摄影报道的主要方式。电视台都成立了相应的视觉重点,主要是针对新闻采集过程中对新闻图片编辑、制作等,将新闻图片制作得更加符合新闻内容传播形式。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重视新闻图片的结果使新闻摄影得到了更大的关注。对图片的解读是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东方早报》有个相应的分数,鼓励摄影记者多采访、多拍摄,拿回独立的新闻,并鼓励摄影记者发现行业内既是新闻又适合进行视觉表现的东西。并且在新闻期刊上刊载的图片可以进行重点说明,或者根据新闻内容对图片进行调整,使图片更加适合版面。
同一时期《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视觉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使大量的新闻图片被刊登出来。市场竞争化的激烈发展,使新闻从业人员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保证自己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在新闻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新闻采集人员如果拍摄无法展示给观众,就可以利用新闻图片进行代替。新闻图片具有移动互动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占据有利的发展位置,这是新闻传播报道的一种全新尝试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将这种新闻传播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通过传统纸质媒介获取新闻的人数在这种形式的冲击下迅速减少,网络是新闻图片传播的主要方式。3G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手机报的出现,实现了科技带动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手机将可以全面地承载目前传统报纸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手机报纸方便快捷的优势将凸显出来。3G时代,手机报纸将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
二、新闻传播多媒体融合发展
新闻多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报道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新闻摄影传播方式呈多元化发展,静态图片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新闻传播更多依靠视频、微博等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传统文配图的方式正在逐渐地演化为影像放映形式,将静态的新闻利用动态的方式进行展示,使人们更加方便接受。新闻多媒体融合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将静态图片设置为有声幻灯片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将新闻图片添加声效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展示,给人们更多的视觉感,人们在观看新闻图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细节,增加强烈的现场感,展现新闻图片独特的魅力。使新闻图片具有视听兼备的功能,这也是新闻摄影报道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应发挥现代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报道多媒体融合发展。
网站则更多是视频报道。这种视频报道的时间相对较短,只能够给人们一种直观的感受,并不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视频在网站和电视上的质量不同,网络媒体上的视频相对电视来讲显得有些粗糙,电视中新闻视频更加精致,画面更清晰。
博客是将新闻摄影集中进行展示的方式之一。在西方国家,会将突发新闻事件拍摄的图片传递到博客平台上,供民众进行了解,新闻采集人员同时将现场视频、图片等资料经过编辑整合之后在博客网站上进行发表,这样获得的新闻关注度要比传统的媒介传递新闻知识要快许多,收到的效果更加显著。
微博是“微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将新闻内容浓缩成为140个字以内的新闻,并且可以配置多张图片作为新闻内容的说明,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获取,并且可以将新闻内容随时分享给自己身边的人。通过微博,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大大拓宽,同时也加快了新闻的传播。
三、多媒体融合下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
在数字化影响下,新闻摄影更加符合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完善新闻摄影工作机制是新闻媒体在数字化影响下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新闻摄影要在新结构不容易“翻出许多花样”来,要设计一个紧凑的、引人入胜的布局得花一番功夫。这虽然是就报纸的评论而言的,但其中的紧凑、引人入胜的要求,其实也是所有媒介的新闻评论的共同要求。
就目前的情况看,广播评论基本上承袭报刊评论的结构方式,即力求开头“开门见山”,主体丰腴严谨、层次分明,结尾挺拔有力、耐人咀嚼。电视评论由于同时运用声画符号,不能不更多考虑怎么适应画面的表现特点,更多地与具体事实联系起来,这就不能一概“开门见山”了;主体与结尾的要求则大致相同,只是具体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过,电视评论都需要在线性传播的条件下考虑结构问题,因此它们面临的特殊问题,大多数是共同的,这就是:怎样在线性传播的条件下力求有所变化?怎样在控制说理层次的条件下做到波澜起伏?怎样在虚实相间的同时达到逻辑层次分明?
线性传播、说理层次不宜多、讲究虚实结合,这些都是电视评论适应媒介传播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它们在处理结构时不能忽视的前提条件。如果无视这些条件,结构方面的努力就可能沦于徒劳乃至适得其反。
总之,本文从适应受众的广泛性、正视内容的选择性和探索形式的特殊性,大致探讨了电视新闻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这三个方面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为了通过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内容更加易为多数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如果说认识制约个性特征的诸因素是起点,实现预期的舆论功能是终点,那么加强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就是从起点到达终点的必由之路了。
[1]马洪波.浅谈电视新闻选题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2]齐洪彪.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3]朱宏.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J].采写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