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
2014-08-15李利,陈刚
李 利,陈 刚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电子工程系,河北 廊坊065000)
0 引言
2012年开始出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它是一种以短视频和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知识体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MOOC 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享受名校教师的课程传授[1]。MOOC 对教育的影响,国际上有不同的声音,是技术神话还是教育革命,在线课程能不能取代传统课堂,现在还不能预测。无论MOOC 的发展前景如何,高校教师必须作好准备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转变观念。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必须具备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协同知识创新的能力[2]。
不论是传统的板书讲授、多媒体教学,还是视频公开课、MOOC,评价一门课程好坏的标准应该是相同的,即是否传达了课程本质性的内容,是否使学习者的感知力、观察力得以提高,是否引领学习者思考,思路得到拓展,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微信息时代,微课和知识的碎片化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不利的,整体思维容易被片段思维取代,如何避免思维被片段化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本文以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探讨渗透思维方式教学及开放性实验、综合实践的若干思路。
1 渗透思维方式的教学思路
1.1 互联网学习方式
高校的部分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学生只有通过思考加工理解信息,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思考的第一步是对信息的捕捉和整理的能力。
高校学生的网络内外学习活动可以相互结合,课程需要的内容资源早存在互联网中,如教育部精品课程资源,视频公开课,内容相关的网站,网上社区,学术期刊,甚至MOOC 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教师要做的就是推荐、并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
1.2 主动思考式教学
哈佛大学网络公开课“公正”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它突破了我们常见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感受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验证后得出正确的结论[3]。虽然“公正”课是有关道德哲学类的课程,但对理工类的课程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例如“信号与系统”课程,首先要问信号是什么?系统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一门课程?讲采样定理之前要问为什么要采样?如何采样?采样信号真的可以代表原来的连续时间信号吗?在实际中,满足采样频率大于等于信号最高频率2 倍,就真的不失真吗?你对此敢不敢质疑呢?凭直觉思维这里好像有问题,如果这里面有怀疑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要小心求证,直至把问题分析清楚。
1.3 感知力、细致观察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对问题的敏感性,尤其是注意关键性的细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例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对于长度为M 的有限长序列,定义其N 点离散傅里叶变换,且N≥M,为什么要求N≥M?要注意到这个细节,并去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1.4 抓住课程本质性的东西
每门课程基本上有一个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中心,即课程本质性的内容。例如“电路分析”课程,基本的依据是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的伏安关系,抓住这个电路分析的基本依据,从直流到交流电路分析,从静态到动态分析,从时域到频域分析,问题会迎刃而解。“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傅立叶变换是分析信号与系统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各种信号时域、频域变换关系及系统的时域、频域描述方法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有些课程本质性的东西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一定会有个中心的东西。如何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1.5 须应技术进步的变化
当今技术不断发展变化,一些概念往往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当旧的分析方法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应转换方法,重新构建新的分析原则,从而解决出现的问题。
“电路分析”课程中,从直流电路变化到交流电路,分析的对象情况变了,但其本质性的分析方法,基本的规律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其表现形式,因为有变化,直流电路里的一些概念在交流电路中就不适用了,需要重新建立。例如,直流串联电路中,总的电压大小等于各部分电压大小之和,在交流电路中就不适用了,其原因在于交流电路中不仅有大小关系,还有相位的关系,这样就有了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伏安关系的的相量形式。
又如“信号与系统”课程,从连续时间信号到离散时间信号,虽然时域的某种变化相应频域变化的物理意义是一样的,但表现形式不同了,连续时间信号(或系统)的有些概念在离散时间信号(或系统)就不适用了,连续时间信号频域模拟频率越大代表信号频率越高,离散时间信号频域数字频率越大并不代表信号频率越高,原因在于时域的离散造成频域的周期化。
当分析的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哪些是不变的规律,又有哪些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变和不变的部分都要分析清楚。当情形变化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要想当然。
1.6 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层次看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进入某门课或某一部分研究内容的环境来思考,鼓励学生初学时要深入、细致。另一方面,要跳出局部内容,从整体研究内容或专业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看研究的内容。现在的手机涉及了通信、计算机、控制和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多专业知识的融合。早已不是单单某一个专业知识的问题了。
电子类专业学生,从数字电子技术开始学习数字系统,后续相继学习EDA 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 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学完这些课程以后,从这一系列课程整体来研究各门课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程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1.7 演讲和辩论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及其应用,二是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围绕傅里叶变换演变历史及其应用,可以举办学生的演讲课。演讲结束后,设有问答环节,在问答环节可以针对傅里叶变换已有的应用领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新的应用领域,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
在辩论课中,围绕FIR 数字滤波器和IIR 数字滤波器的比较展开,两种方法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辩论前,选手不仅要研究自己的辩论内容,也要猜测对方从哪些方面入手,锻炼了学生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的观点和方案融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知识、建议或见解。小组辩论时,成员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撑。辩论最后的陈述可以锻炼学生对各自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的能力[4,5]。
2 开放性实验和实践
设计组织开放性实验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相关的应用实验。例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FFT的应用实验,不限定具体分析信号,可以是音乐信号、图像信号、心电信号、脑电波信号或通信信号等。学生自己根据具体信号确定采样点个数和采样频率等参数。
我们通过相关课程实验的整体优化,让多门课程实践教学衔接渗透。例如将“数字信号处理”和“DSP 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整体优化,实现原理、技术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打通前期VC 软件开发工具、数字系统设计和FPGA 硬件开发工具的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完成综合性或自主研究性项目的算法设计及Matlab 仿真,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选择:①算法的VC 仿真实现,将VC 程序算法移植到DSP 系统之中;②将Matlab 仿真成功的算法基于FPGA 实现。这样,通过一个项目实现多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渗透。
3 结语
面对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蓬勃兴起,教师都要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综合实践。高校教师要以其较高的学术水平、前瞻性的视野及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为学生打开探索之门,引导他们思考、探究、发现和实现。
[1] 孙茂松. 大规模在线教育之我见. 上海交通大学,“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2013年7月
[2] 祝智庭,闫寒冰,魏非. 观照MOOCs 的开放教育正能量[J].上海,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18-26
[3] 傅吉艳,陈仕品.哈佛大学视频公开课《公正》设计分析及其启示[J]. 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18-21
[4] 杭文,李旭宏.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的理工科研究生思维方式培养探究[J].武汉,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35-37
[5] 黄伯棠.强化理工科大学生思维训练初论[J].荆州,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