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建筑研究

2014-08-15程健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11

安徽建筑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程健(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11)

绿色建筑研究

Green Building Study

程健(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11)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综合运用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使用者提供融合自然环境、提供高效率的使用功能、提供适宜的空间属性、符合节约能源原则的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节能;生态环境

1 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是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能力的认定,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造与运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1]。

在规划及建筑阶段,绿色建筑重点在节地及室外环境,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各类生态特征,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条件,最大可能地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原自然环境持续和谐相处。绿色建筑重点在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方面,综合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技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合设计。

在施工阶段,绿色建筑的重点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采用绿色施工方法,在建造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建设场地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运营管理阶段,绿色建筑重点是对维护建筑的各项管理措施的控制。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2],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并降低系统能耗,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从建筑经济学角度考虑,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绿色建筑可以带来长效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提升对整体环境的控制能力。绿色建筑的建设目的不仅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更要为人类的后代留下生存的环境与资源、历史文化遗产。

2 相关背景及政策

早在197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暑就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容量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也是有限的,并据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建筑师协会提出了《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采用比较实用的技术对建筑设计予以指导。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我国政府相继颁发了若干的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初步发展。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在相关的绿色建筑政策方面,2001年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试行稿),同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陆续推出。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87-2006)、《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2】1号文件)的发布对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在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来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科【2012】218号)中要求,争取到2015年,推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100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和10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占新增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推动建设领域资源降耗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

2006年6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标识》(GB50378-2006)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2012年4月,《安徽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出台,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运行标识”。其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是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依照程序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有效期为1年,颁发证书;“运行标识”是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依据程序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颁发证书和标志(挂牌)。

3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 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设计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设计阶段非常重要,在项目的定位层面需予以明确,在设计之初就让全体相关人员参与其中,分工协同合作,各个专业应当密切合作,在开始进行方案设计之前集思广益,不仅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应当涉及到建筑物功能以及建筑物与社区的关系等问题[3]。在反馈循环系中协同工作,共同献计献策,不仅能够提出更多的设计方案,而且有助于发挥参与者的创造力[4]。

各个绿色建筑评估的标准中所涉及到的要点均为前期策划中需要全局考虑的因素[5],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思维和基本原则,以相关度高的因子和能影响全局的重要因子为考虑的重点,[6]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最优化的基本设计策划。

信息化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前期策划提供了新的策划模式,可由具备可扩充性能的绿色建筑共享数据平台做出公正具有决策性的判断,而将其他各方面人为因素降低至最小[7]。利用信息统计技术,对各类信息数据的权重的控制做出全面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侧重点,使得绿色建筑的评判的准确度也将越来越高。由于将技术要素平均的分散到整个相关体中,由特定的技术人员及时的解决,使得整体效率得到全面的提高[8]。

3.2 建筑师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目前建筑实践中建筑师为主体的设计方法,最具可操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是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87-200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是以相关政策为依据,结合业主意图、政策控制要求、各专业的适宜技术进行整合设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按照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类指标进行评价,并按照满足一般项与优选项的程度划分了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主要是对建设场地的环境保护、安全性、用地强度、日照采光通风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热岛强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控制。

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主要是对建设场地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能标准、空调性能、能效比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控制,主要特征是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使用,尽量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主要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节水器具及设备、用水安全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控制。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主要是对建筑材料使用的安全性、材料性能、可再生材料的利用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控制。

室内环境质量方面主要是对日照标准、采光标准、隔声标准、通风标准、有害气体控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控制。

运营管理方面主要是对各类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

3.3 绿色建筑的主要技术

目前,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毛细管三维辐射采暖制冷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用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智能照明系统、墙体节能、电控智能遮阳、屋顶绿化技术、雨水和污水的回收利用等等技术都是现行成熟的应用技术,在此不在赘述。

4 总结

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成果,2008年全国绿色建筑标识的数量为10项,2011年绿色建筑标识的数量已达353项,其中三星级占32.6%、二星级占39.7%、一星级占27.8%。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9]。以“上海生态世博”和“北京绿色奥运”为背景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业已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展示、教育基地和后续研发平台[10]。

[1] 卡普拉F,斯派特克C.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科学出版社,1992.

[3] 杨邦杰,王如松,等.城市生态调控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Brenda V,Vale R.Green Architecture:Desig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London:UKRIBA Publication,1991(2).

[5] [德]·英格伯格,佛拉格,等,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技术)[M].李保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宋晔皓.结合自然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王长庆,龙维定,杜鹏飞,黄治钟,潘毅群,译.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9] Eoin O.Cofaigh,The Climatic Dwelling,Jemes&Jemes Ltd.,1996.

[10] Victor olgyay,design with climate—bioclimatic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regiona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1).

TU-023

A

1007-7359(2014)01-0017-02

2013-09-05

程健(1963-),男,安徽合肥人,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