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2014-08-1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生观辅导员生命

程 俊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71002)

这些年来大学生受到伤害以及伤害他人和自己生命的事件经常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些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其一、伤害他人生命。例如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因琐事与黄洋不和,决意采取投毒的方法杀害黄洋。其二、被他人伤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例如2013年7月,18岁的实习护士小萱在路上碰到一位装病的孕妇,小萱送其回家后被孕妇夫妇迷晕后杀害。其三、伤害自身生命。例如2013年9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5000多名新生完成报到,他们踏入校园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校方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1 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近些年来,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自身因素也就是内因。大学生这个时期心理因素的不稳定,是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其二、环境因素也就是外因。社会变迁、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导向作用,是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外在因素。

1.1 大学生的自身内在因素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处在一种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时期,抵抗挫折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外界的影响与自身意识矛盾又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开解,都会给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1.1.1 抵抗挫折的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如“温室里面的花朵”从来都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没有经历过风雨,遇到事情都是父母来帮助解决。来到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生都是首次离开父母生活,面对陌生的大学校园,经常会手足无措。因此,在校园里面碰到的一些小的挫折,例如吃饭洗衣的日常生活、恋爱分手、学业不顺、人际交往差、攀比心理等等,这些看起来的小问题却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大学生出走、生病、休学、退学乃至自杀。

1.1.2 情绪控制能力差

大学生的年龄多为18-22岁的心理成长期,情绪十分不稳定,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情绪激动,并且难以控制。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经常不理智,易冲动,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危害。而且大学生从众心理比较强,缺乏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鼓动。例如大学生恋爱问题。据调查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学生,大多因为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谈恋爱,因此觉得自己也应该恋爱,而非因为真觉得喜欢而在一起。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心智并不成熟,而在学校独立处理事情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造成情绪起伏不定,影响其成熟的生命意识的形成。

1.1.3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我国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因此,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一直在“象牙塔”的世界当中,对社会情况不了解,个人的人生阅历比较少。而现今的大学校园里面并非过往意义上的“象牙塔”世界,许多大学生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社会上遇到许多状况如危险、灾难、骗局的时候,没有防备意识。有一些大学生喜欢徒步旅行,学习小说或者电影上的做法,在陌生的地方随意搭乘陌生人的汽车,常常把自己置于险境而不自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2 外在环境的影响作用

1.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生命观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大都是要在学业上取得理想的成绩,而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养成方面没有过多的关注。家长对孩子通常采取过度关注和保护,导致孩子性格懦弱、依赖心理强、自私自利以及没有责任感。因此,一些大学生在学业、恋爱以及就业等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意识想要逃避。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自杀、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解脱。

1.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错误思潮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冲击着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现今大学生只注重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为走出校园能够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而做准备。往往忽略了对自身性格的塑造与人生观问题的思考。其次,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各类消极思想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例如小资、颓废、无奈、厌世、以及死亡等消极情绪通过网络被大肆渲染,一些大学生受到这些消极情绪的影响,一旦遇到问题,容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没有了解生命对自己的意义,没有了解自己生活在世界上也背负着许多责任。

1.2.3 学校环境的影响

(1)学校对于生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本世纪初,我国中小学开始开展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生态保护、性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不够。而面对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专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教育的重心偏向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教学的目的变得十分功利性,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便学生走出校园后可以顺利的找到工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则流于形式。各高职院校对于生命教育仅仅体现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一些高校教师在理论层面上对此进行过研究,发表过一些相关生命教育的文章。但是高校在生命教育的现实实践方面却几乎是空白。因此,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漠视生命,伤害自我和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

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扭曲。著名学者石康元指出:“在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下,受教育者的动机和目的主要的是学习一套谋生的技能,如果你问受教育者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你很难想象他会回答:‘为理想和信念而读书’。他们通常会回答你为了生活而读书。”现今高校这种“重技能轻德行”的教育理念,使现今社会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最终意义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以及赚到足够的金钱,没有在学习中了解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可能最终导致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

(2)学校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空洞乏味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许多学校仅仅停留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层面上,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大量高校没有单独设置生命教育的课程,往往只是在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学习中给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这种方式对学生采取的是说教式教育,许多学生感觉不到实用性,往往采取忽略。因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在人生观内容当中体现出来,更要起到预防生命事件发生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碰到危险和灾难时保护自己的生命。

(3)学校惩罚机制专断粗暴

各高校在处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的时候,没有做到透明、公开,也没有能够给当事学生充分的申辩机会。处理结果是否公正、合理姑且不论,仅就校方单方面的裁决方式来说,就不符合“程序公平”,难免使许多受到处罚的大学生无法接受,极端的自暴自弃做出伤害自己、危害他人的行为。

(4)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教师上课来,下课就走,与学生缺乏沟通。在许多职业院校里面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生辅导员,一般都管理七八个班的学生,大约有一百多到两百人。辅导员精力有限,有的时候许多的辅导员到大一上学期末对自己管理的很多学生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辅导员在通知学生相关学习事务的时候,要么通过班长传达,要么通过班级的群发信息通知。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比较生疏,经过调查,90%的学生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时候不会寻找辅导员进行倾诉,更多的是找自己的朋友进行疏导。如果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学校里面没有朋友,心理情绪得不到疏导,就容易出现问题。

2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实施途径

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涵盖了所有有目的的影响人对于生命价值探索的活动。狭义的生命教育则专指学校有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带领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方面的一种活动。文章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生命教育,即学校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方面应该怎样具体实施。

2.1 加大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力度,改善校园环境

大专院校要改变过往“重智轻情”的教学观念,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学校要尽量多开展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如可以搞一些主题月活动,每个月设置一个有关生命教育的主题,普及一些生命教育的知识,建立一些专门的生命教育辅导机构。例如虽然有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形同虚设,很多时候咨询中心的门长期都没开,只是挂了个牌子。学校要真正的把这个机构重视起来,使“心理咨询中心”能够做到实至名归。同时,学校还应优化校园环境,要学生感受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让每个在校的大学生能够快乐、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

2.2 生命教育采取课程独立设置、其他课程渗透的方式

学校应该单独而系统地设立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大学生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开设一些主题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哲学当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疏导不健康心理情绪、以及大学生如何防御伤害的课程。同时,其他课程还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有关生命教育讲授,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能够持续地影响并启发学生的生命观。例如思政课教育当中,专门有章节谈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以及谈到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个内容的讲述可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认识到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可以使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当中遇到的挫折,使学生的抗挫折力增强。再如在大学生就业培训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就业,提前告知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警惕一些就业陷阱,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前对自己将要面临的问题有心理预期。

2.3 学校对学生的惩罚机制的改变

在大学生交费上大学的今天,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学校的“主人”,是大学教育的“主体”,而不再是单纯的服从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学生在学校建设、规章制度的制订、学生违纪事件的处理方面,应该具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这个是包括高校管理者在内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的一个观念。学校应该改变以往的学生违纪惩罚办法,在决定惩罚学生时候,成立行政干部、辅导员老师、学生代表三方组成的学生违纪处理机构,公开透明地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被处罚的学生可以参加会议进行申辩,最后由处理机构三方投票处分结果。这样惩罚机制的改变,可以使学生对学校更加有归属感,有主人翁意识,而不至于学校单方宣布处理结果后,许多学生走上极端道路。

2.4 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情怀

首先,作为学生的任课教师应该给自己的学生树立起生命教育的典范,宣扬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应该多增加与自己所带学生的课下沟通,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时,及时要与学生的辅导员进行沟通。其次,学校对于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数量应该有所限制。两百多个学生归一个辅导员管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难免会出现管理的“盲区”。如果辅导员没有及时发现所管理的学生出现情绪的问题,没能采取预防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做“朋友”,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在校人际交往等情况,多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而不要把自己放在“管理者”,把学生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上,导致学生产生对辅导员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展开。

总之,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走进实践,真正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光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需要社会,家庭一起来配合完成。

1 赖雪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03).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74-275.

3 梁凯.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的德育实践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4 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09).

5 顾瑾.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05).

6 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04).

猜你喜欢

人生观辅导员生命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