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权的思考
2014-08-15闫莉
闫 莉
(宿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 宿州 234000)
党的十八大所概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内容上中西贯通,兼容并包,吸收了西方“民主、自由、公正、法制”理念,也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富强、和谐、诚信、友善”的价值魅力,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具有超现实的理想;在形式上简洁凝练,以浓缩的方式传播了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文化智慧;在传承上表达了执政党一以贯之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出立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人们的精神支柱,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最先进文化的精华,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精神生产能力,为未来步入发达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夯实了牢固的精神与思想基础。
回顾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尽管有了好的核心价值,如果不重视对核心价值的持之以恒的贯彻与宣传,不把核心价值的推广与保障社会成员利益相结合,不在社会发生重大转折时期及时更新核心价值的内容或阐释方式,也很容易出现如学者指出的“核心价值探索的悖反”问题。“所谓核心价值探索的悖反,即指对核心价值的探索和追求与核心价值的实践和贯彻存在着悖反性,或者说,核心价值‘追求’上的理想性与‘现实’斗争的需要之间的矛盾[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出,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广大学者对其深刻内涵作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在此,本文对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话语权谈几点思考。
1 在增强核心价值的人民性中提升话语权
1.1 关于人民的社会主体性
千百年来,在所有的思想家当中,马克思是第一个认识到蕴藏于普通民众当中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就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主义哲学中阐述的:“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并以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将其视作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成就的。
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原创者是人民,利益主体是人民,传播者也是人民。归根结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最终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所维护的经济关系,正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的物质关系。不承认这一点,就是犯了唯心史观的严重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能把关于解决利益矛盾的具体方案都包括在内,但其人民主体性的确立必须为这些矛盾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4]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民性,从根本上,就是继续贯彻群众路线,让来自于人民的东西回到人民中去开花、结果。
1.2 维护人民主体性地位要防止本末倒置
这里面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如何协调好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人民的利益,首先是人民的物质经济利益,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核心价值观沦为空谈。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搞好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分配,既要避免大锅饭、平均主义,又要避免与民争利,分配不公。这样才能让人民在整个改革的进程中始终能分享到改革带来的成果,最终使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如何摆正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更多强调如何寻找更有效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如何扩大理论的传播范围和增强说服力,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因为在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已经远非建国初期时的状况,决不需要传播者费尽心机、挖空心思地将理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需要本着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态度,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达到互相理解,从而达到传播理论的目的。
1.3 维护人民主体性要克服背离现象
一段时期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但如果深究起来,没有一种社会思潮会反对诸如“富强、民主、自由、诚信”等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所不满的、反对的,无非是这些价值理念与实际执行结果出现了背离,从而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才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从2009年12月《人民论坛》所做的调查,就可以看出官员腐败、分配不公等等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中下层的强烈不满[5],导致他们不愿信任或者不愿完全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信力无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执政党要更多考虑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在各种政策中,落实在公共服务之中,防止出现价值理念及政策执行结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从而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灌输与宣传问题,其实还是多下细功夫,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真正认可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并由思想上的相信转化为确信,并升华为信仰,它才不至于形同虚设。”[6]我们坚信,一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被广大人民接受认可,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
2 在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竞争与对话中提升话语权
2.1 正确看待资本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资本主义在其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方面具有毋容置疑的进步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们以“自由、民主、博爱、人权”为核心价值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继续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基础进行辩护,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成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对立并存的、具有独立完善体系的资本主义价值观。
2.1.1 资本主义生产的逐利性 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掩盖不了的弊端。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建立的在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上,其激烈的竞争性生产在社会大分工的条件下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成员异化为畸形的人。早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生存,生产工人沦落为无意识的、动作呆板单调的、机器体系中的有生命的“零件”,“活劳动只不过是死劳动的一个有意识的器官”[7]。劳动导致生产工人产生四重异化,这种骇人的异化状况不单发生在工人身上,也发生在资本家身上,人最终失去了可贵的独立性而完全进入“物的依赖性”时代。科技理性的增长与价值理性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物欲横流,名利至上,对资本的顶礼膜拜使人类的道德水准和伦理意识降到前所未有的低点,社会成员失去了精神家园,心灵的荒漠上只有绝望的幽灵徘徊,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无家可归正在成为一种世界命运。”
2.1.2 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心性、虚伪性和欺骗性 其次,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唯心性、虚伪性和欺骗性。资产阶级总是将少数人的利益说成社会成员普遍的利益,以政治上的所谓平等掩盖经济上的不平等。“自由、平等、博爱”等词语都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提炼的概念,与现实的人是格格不入的。所谓的平等,最终就是“平等地剥削劳动力”[8],至于博爱,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方剥削另一方的那些互相对立的阶级之间的那种博爱……就是内战,就是最可怕的国内战争——劳动与资本间的战争”[9],所以,自由、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来也不可能让中下层的劳动者真正体验到,自由是有钱人的自由,政治是有钱人的游戏,普通人只能在为生存而谋求的工作中劳苦一生,这些美丽的词汇对于他们只能是一剂安慰药罢了。
2.2 大胆吸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成分
当然,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以上弊端,社会成员福利的增加、政府廉洁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使当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具有超乎以往的吸引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在对话与竞争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能一般性地反对其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概念,反而要大胆地吸收过来为我所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改造这些概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自由、平等、民主不是着眼于个体的感受,而是要求个体在共同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即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范畴。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强调个体的利益会造成个体对共同体的疏离,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不利于个体的最终解放。二、进一步挖掘、推广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因素。中华传统文化比西方文明更具有“散漫性权力”,“散漫性权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它恐怕更重要。这种权力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无意识的,分散的方式渗透到所有居民的潜意识中……当社会核心价值或国家意识形态被人们广泛接受时,对这种散漫性权力的服从表现为漫不经心、潜移默化、自觉自愿。”[10]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互相竞争、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在经济与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中,在提高国家整体实力、改善国民收入待遇中增强说服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必将是一个很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终将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
3 在革新除弊、建设制度文明中提升话语权
3.1 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多年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所以遭受极大的挑战,国内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社会主义的经济经过长时期发展,生产力已经迈上了新的水平,生产关系也必然有随之调整的必要,同时要求意识形态的改革也要跟上。意识形态里面,核心价值是灵魂,政治制度则是躯体。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即各种政治制度都需要来一个革新除弊,建设制度文明已是刻不容缓了。邓小平说过:“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1]可以想见,中国未来的改革,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集中在经济领域,政治制度的大变革也会踏上破冰之旅。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以来,由于担心政治体制改革风险大,加上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所以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迟迟未有具体的措施出台,而旧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弊端已充分暴露,甚至到了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动摇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的程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政府权力越来越大,而且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停滞,官员贪腐愈演愈烈,贪腐数额之大不断冲破人们的容忍底线。种种此类现象,正是导致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动摇的主要根源。
3.2 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部分,文明只有在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得以顺利传承,这是文明的制度化问题。同时,制度作为保障体系、规范体系只有符合文明的尺度,才可能真正推动文明的前进,否则就只能起到阻碍作用,这是制度的文明化问题。制度文明的建设,要抓住一个根本点,就是让制度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做到呢?“只有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纳入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充分博弈,才能使得任何一方的意见不受忽视和利益得到体现,才有利于解决外在制度的困境——‘谁来治理治理者’的难题。”[12]学者的这一看法,正是解决我国当前制度困境的良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这样谈论政治制度问题:“在君主制中,整体,即人民,从属于他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即他们的政治制度。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的哑谜。”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政治价值的内涵,也为我们开创制度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制度文明建设,必须适当吸收西方先进的制度设计理念,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扩大民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社会成员个体的活力;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上,必须创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及机制,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能够心情舒畅、安居乐业,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作为旗帜,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1]廖小平.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6.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8-119.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286.
[4]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1-17.
[5]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10 年10 大挑战"调查报告[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7/21/content_302022.htm,2009-10-01.
[6]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信仰的思考[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6448690.html,2007-10-29.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7.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4.
[9]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4.
[10]王绍光.国家能力的重要一环:濡化能力.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8.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2]陈毅.从制度文明看现代政治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