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指导下商务英语教育的“投入”和“产出”
2014-08-15刘莉雯
刘莉雯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语言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语言学习和劳工收入、语言动力学、语言经济活动、经济学和语言政策等。本文首先介绍语言经济学以及与语言经济学研究方向相关的教育经济学和商务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解释语言经济学工具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运作,以及教学过程后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语言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商务英语教育之间存在密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关系,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和分析经济成本“投入”——教育效果“产出”——教育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教育过程的再“投入”——教育成果再“产出”的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过程。
1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的概念及“投入”与“产出”的关联性
语言经济学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1]1965年提出,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他认定经济学与语言方面的“最佳化”存在着密切的“成本(cost)——收益(benefit)”的关系。他指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因此语言经济学可以帮助在语言方面做出“最经济”的选择。
语言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首先,语言自身就是一种可靠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它来获得诸如技能与知识等其他资本;其次,语言的学习属于一项经济投资,应该考虑到投资成本与投资所能得到的收益等问题;第三,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其经济的价值性,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应该要建立在其经济效益基础上,同时语言的经济价值具备类似商品价值的高低之分;第四,语言的经济效益与很多的影响因素有关。再者,经济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在进行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语言,离开语言将导致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2]。
关于商务英语的定义,Ellis&Johnson认为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范畴,它含有其他专门用途英语所必须包含的一切主要因素,也包含了特殊语言主体的界定,以及特殊语境中特定交际方式的选择[3]。商务英语之所以被名曰商务英语就是因为它是专门应用于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在日常商务英语教学环节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都围绕着商务环境中的各类活动。商务英语学科教学本身就是为经济活动服务,该学科培养出的人才将比普通英语学科培养出的人才产生更高、更直接的经济效益。
依据语言经济学原理,语言经济效益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在教育领域,内部效益指的是教育环境内部教与学的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联。这里的“投入”包括师生资源的比例、所使用的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实践成本、人均教学消费、学生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等;“产出”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成果、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包括学业成绩、各类技能大赛的获奖等。外部效益指的是教育过程和教育完成后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个过程都是外部效益的教育“投入”,而外部效益的“产出”差异就体现在学生完成学业并走入社会之后,他们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上。有研究表明,外部效益还包括教学体系之外,即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环境中所受到或所经历的教育“投入”与多项表征相关的经济“产出”。
2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育的“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
2.1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育的“投入”理论与实践
语言经济学范畴中的重要理论——人力资本(HCM–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理论最早也是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4]和贝克尔[5]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舒尔茨、贝克尔他们还认为,对人力的投资是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健康支出、劳动力的国内流动支出等形成的资本投入。在他们看来,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个人工资收益之作用;对于国家而言,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4-5]。
语言经济学应用于教育的突出特点并不仅仅是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相关的过程,其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学校所有的软硬件设施、教育部门指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都是为了培养表现上佳、表达伶俐的学习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仅仅精通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已经达到“二语”的水平也依然不够。因为商务英语专业是要求在商务环境下熟练使用英语,“商务”是大前提,学生毕业后具体投身于商务环境的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环节是必须在学生期间就应该目的明确,并且好好规划之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者,在教学之前就应该指导和帮助商务英语学习者树立毕业后的择业方向。因为学习者明确自己具体的择业目标,将有益地敦促他们自己确定目标的实现,并为此目标而付出努力。实践表明,提前确立毕业后的择业理想,可以让学生坚定学习商务英语的信心和决心,也可以让学校和教师合理设置应该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
客观合理地指定择业目标是教育“投入”的前提。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商务”这个大前提范围太宽泛了,教师应当告知学生商务环境有哪些具体的部门和环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哪些具体的就职方向可以选择。调研显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有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涉外文秘、涉外导游、涉外物流管理、涉外船务代理、涉外展会顾问、涉外公共关系、驻外商务代理、国际税务代理、国际金融代理、国际经贸翻译、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咨询、跨国企业员工培训等等方方面面。作为教师应当在上第一节课时就让学生明确未来的择业方向,学生在明确自己的“理想职业”之后,为实现就业后经济利润最大化,学生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尤其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的接触和学习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商务知识、专业英语词汇等。与此同时,利用假期时间去往与目标职业相关的一线岗位实践锻炼,以及去考取一些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执)业资格证书,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减少时间和金钱的重复投资和浪费。这些都是在经济经济效益有效驱使之下有意义的教育“投入”。
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也十分必要。在学生未出校门之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式的校内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也是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获得高回报的有效“投入”。教师可以把方方面面相关的英语商务活动设计成多个项目任务模块,每个模块里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子项目任务让学生具体操作、感受。有时候可以不同时间感受不同的岗位体验,有时候可以通过将学生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同一个时空感受不同的工作岗位,无论怎样,实践教学都可以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的适应国际商务的各种岗位。不过,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甚高。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对师资能力的提高给予相应的“投入”也是很必要的。提高师资的能力不仅仅丰富了教师本人,更是会影响几代学生,教育“投入”不可缺少。
2.2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育的“产出”理论与实践
语言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他类型的人力资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存在着投资、收益的对应关系。学习母语、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它可以产生学会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交流在劳务市场上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6]。实践表明,受雇者的语言经验越丰富,熟练程度越高,其身价就越高。
教育经济学家代表人物西奥多·W·舒尔茨的基本理论观点又称为人力资本理论。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人物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者两者的源泉。他把用于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卫生保健、移民、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支出看成人力资本投入,并认为从宏观上讲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所以,教育投入不仅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有经济效益的投资[4]。
像其他语言一样,外语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以获取母语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也可以直接英语应用于社会,为国家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7]。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可以天生就讲的一口流利的交际英语,总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投入”打下基础、做好储备后,才可以“产出”用于各个专门用途的商务英语语言以及对个体和社会“产出”经济效益。商务英语教育的“产出”包括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与中外商人洽谈贸易的能力;以及留学英语国家或在跨国公司外国部工作的语言生存能力等。
商品的价值体现在价格和对商品的供求关系上。语言也是一种财富、一种商品,语言价值的高低程度体现在市场的需要程度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熟练程度上。商务英语教育致力于培养毕业后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人才,商务英语教育融合了商务知识技能和商务英语语言,构建以商务为核心的英语课程,尽可能实现语言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商务英语课程比其余英语语言类课程更加重视经济学的角度,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投入”价值的高低需要通过在商务英语学习者学成毕业后为社会和其自身所“产出”的经济效益之高低加以体现。
学生作为学校这一教育工厂的“原材料”和“加工产品”,若想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首先要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认识“原材料”的特殊属性,同时要坚持教育为上,注重“加工产品”的社会属性,还要统筹考虑“加工产品”的“供求两旺”、“适销对路”。为此,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包括在校期间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自身特长、学习兴趣及社会需求来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提供与就业相关的技能训练的平台,加大学生岗位所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毕业时真正达到“供求两旺”、“适销对路”的目标。实践证明,无论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校读书的期间就已经掌握与该岗位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职(执)业证书,那么该学生肯定比那些只是泛泛的学习了英语语言、只拿了英语四、六级证书的毕业生会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工作适应能力,并且“产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更多的经济效益。
3 研究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与“产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语言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商务英语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因果相关性,以说明语言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在受教育的阶段,教师给予学生有目标明确、价值取向正确的教育“投入”,包括专业化的知识传授、词汇量普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以及相关职(执)业证书的考取等。有了充足的“投入”之后,学生迈入社会一定会给其个人和社会“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他的成功离不开北京大学英语系对他语言能力的培养。再如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他的成功肯定又离不开其母校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对其的培养。诸如像俞敏洪、马云这样从英语专业毕业后逐步走向人生巅峰的“数风流人物”枚不胜举。这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更加证明教育“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模型中,“投入”是“因”,“产出”是“果”,这是一个因果链上的良性循环关系。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出”后,又用这两个效益再“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产生新一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这样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下去,以此更好的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从哲学的观点看,“投入”和“产出”是一个因果链,他们是始终处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比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数据,它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指数。所以,在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理念上,应该树立教育投入是战略性的一种投入。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有这种意识,对学生这个特殊的“原材料”多投入精力,多投入知识,多投入技能,进行因材施教地“精加工”;同时,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所长,并教会他们、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发掘自己的长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社会有更多的“产出”、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
[1]Jacob Marschak.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1965(10):135 -140.
[2]谭怡.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分析[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34-35.
[3]Ellis M,Joh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14.
[4]西奥多· 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M].郭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黄知常.修辞与语言经济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107-110.
[7]陈玉莲.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外语经济价值[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