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

2014-08-15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文化

胡 伟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的环境中遭遇了瓶颈。如何在文化发展、传承和创新过程中推进高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促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引领作用,体现其引领主流文化艺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功能,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能够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有效地吸收、传播和创造性地发展人类积累的丰厚传统文化艺术,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乃至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1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制约因素

1.1 文化育人理念薄弱

虽然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院校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但是文化育人理念并未充分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中,文化传承创新对于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是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虽然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方面都力求结构合理,配备齐全,但是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在上课时间安排、课堂要求、任务布置、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对专业技能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专业理论课和文化课。二是在艺术专业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西方文化知识与艺术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精粹的汲取。自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感到迷茫,对中国文化的灿烂历史与辉煌成就产生怀疑。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特别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多以西方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为主导,而把中国文化作为元素点缀于其中。这将阻碍中外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1.2 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传播量较少

由于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多采用个性化教学形式,师生普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容易忽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中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学习。在专业技能课上,主要是专注技术层面的训练,着重于对艺术形态的学习和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占整个课程的80%左右,而对于文化背景信息以及相关文化艺术知识教授得很少,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少量文化背景知识,有的教师则仅仅进行专业技能传授。而且因为专业技能课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课后反复进行练习,这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教师对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低,学生也就自然无暇顾及。在专业理论课上,尽管涉及到大量的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存在重“技”轻“文”的思想,有些教师以应付差事的态度授课,照本宣科或者备课不充分,使得专业理论课教学索然无味,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也以能够通过考试为目的,真正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很少。

1.3 专业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体系制约着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尽管高等艺术教育一直强调艺术创新,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更多地注重对传统艺术成果的模仿、继承,而常常忽视了对其内涵的精确把握和创造性发展。受到生源良莠不齐的限制,高校艺术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并未真正改变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状况,虽然也使用启发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依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滞后。特别是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由于对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认识不足,其课程设置类似,专业建设雷同,教学手段单一,很难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培养的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缺乏特色,因而在就业市场也缺少竞争力。面对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变轨的新形势,除了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合理搭建师资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还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高等艺术教育质量。

2 深入强化文化育人理念

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文化传承创新自始至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源泉[1]。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思想与行为方式。高等院校是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个性发展、专业习得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的成长经历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教学和传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高校充分营造文化传承创新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取各国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培养学生用艺术手法表述中国文化价值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艺术。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承和创新文化,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高等院校汇集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通过文化艺术交流形式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艺术元素。“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通过碰撞、交融、冲突、渗透往往会产生新的文化”[2]。高校的管理者掌握和引领着学校文化的抉择方向,教师群体以教学与科研方式承担着学校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任务,并且通过引入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学生长期浸润在这种文化交融、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能够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使者。这将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3 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通过文化传承创新,为艺术教育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高等艺术教育既是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阵地,又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孵化基地。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直贯穿于专业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基础”[3]。不断学习和掌握前人留下的传统文化艺术成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优质形态,并且将之广泛传播和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推陈出新,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审美相结合,在原有的文化艺术成果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优秀艺术,形成新的成长点。将艺术创新成果融入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架构和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保持高等艺术教育的前瞻性和卓越性,保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良性进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

其次,文化传承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具备创新素质的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肩负起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任,努力创造优秀的文化成果。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担当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重任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不是只能够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服务的工具性人才,一个人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层次和生活状况。文化传承创新为大学生培养创新素质的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方面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与传承奠定了大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和发展艺术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成果,高等艺术教育既要保持口传心授的传习教育,又要着眼于现在并拓展未来,发展创造性教育,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艺术创新能力,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三,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高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展现学科特色。当前我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艺术人才,避免千人一面。特色文化是形成学科特色的关键。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需要高校深化文化育人理念,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特色文化氛围,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探索,强化学术责任和学术规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内化与转化过程中深刻地感知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自觉传播与传承优秀艺术,激发出创新艺术的动力。此外,高校艺术学科特色需要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外各民族至今都保存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播和发展,并非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有序传播和传承,才能逐渐形成体系。同时学科理念、教学方法、艺术实践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经过多年的积淀、发展与创新,才可以逐渐凸显艺术专业的学科特色。

4 结语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才的培养,为人类整体带来高质量和高品质的道德生活”[4]。文化传承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石,文化创新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动力。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积极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促进高校改善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社会开展文化艺术服务的能力,保持文化艺术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勃勃生机。

:

[1]王亚南.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4.

[2]高金祥.试析大学文化功能的产生及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65-67.

[3]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6.

[4]李建华.文化传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2(6):10-15.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