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位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4-08-15徐伟
徐 伟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112)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1]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并以此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尽其才,在社会上找准其对应的位置。“能位教育”,即能力决定位置,能力升降位置,能力和诚爱增益并作为于良正有序的位置移易的教育,其所抱的朴素而赤诚的教育愿景是:全面贯彻依法治教,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忠于人民,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有能力、有位置有作为、有诚爱的国家建设人才[2]。这种教育思想摒弃了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做法,对于今天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颇有启发。
1 能位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
“能位教育”就是“能位为爱教育”,它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受启发于杜威的实用主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包含并突显“能”、“位”、“为”、“爱”这四个要素。其中,“能”是基础和根本,“位”是平台和动力,“为”是关键和保证,“爱”是指向和目的。其内涵是:能力决定位置,能力升降位置,能力和诚爱增益并作为于良正有序的位置移易的教育。在“能位教育”中,“能”是以“能力”、“能量”为主;“位”,以“位置”、“地位”为主;“为”,以“作为”、“行为”为主;“爱”,以“诚爱”、“关爱”为主。其内在逻辑是:以“能”定“位”,以“位”促“为”,以“为”播“爱”。其运行原则是:教育培养能力在先,对教育各主体能力的强弱而决定其位置的移动和更易,在这个良正有序且有张力的“教育性”过程中,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能力得以增强,作为得以实现,诚爱得以播撒[2]。
判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健康人格的构建、多元性全面性能力的发展,这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法》的规定是高度统一的,也恰恰是“能位教育”心仪的立足之点。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别于其它类型人才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应用型,即实践操作之能,凭借此“能”准确评估自己,恰如其分定“位”,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师、技工。在岗位中行“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之“为”,知“为事”,晓“为人”,胜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岗位上之“事”,在“为事”中注重“为人”,在参与中锤炼自己高尚的情操,在实践中砥砺自己坚强的品质,培养公共职业道德和行业道德,做有“爱”之人。
2 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格界定
2.1 技术与技能
至今为止,国际上给技术所下的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技术是一种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
技能,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明李贽《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画工其人焉。”可见,技能指的是有别于天赋,必须耗费时间经由学习、训练或工作经验,才能获得的能力。
2.2 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
对于人才类型的分类,从功能角度一般认为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则属于后者的范畴之中[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应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趋势下,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复合性[4]。除了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操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等。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实操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5],即国外所存在的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又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故本文所探讨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应的教育类型为职业技术教育。
3 “能位教育”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提倡“能位为爱教育”的意义,在于期望顺应以人为本,人才强国的洪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旗下,以新起的教育良正,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1 顺应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能位教育”中的“能”是“实能”和“正能”,理论上包括学习能力、学科能力,道德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统合能力等为学生当下发展和将来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能力[2]。
“能位教育”摒弃“荏能”、“伪能”,顺应以人为本。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具体说来,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1 精心构建“养能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能力培养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向。“能位教育”心仪于可以涵育、滋养学习者能力的“养能课程”[2],“养能课程”并不追求很强的创新性和独步性,注重的是以构建以能力养成为本位、具兼容性的“三维课程”[2],这里粗略地设计一个“能位教育”的三维立体“养能课程”,即:大学科+大实践+大社会→养能课程
大学科:不管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专业技术、技能课或是其他“校本课程”,都是大学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编制这些学科课程,要注重“从经验发展正当的科学”,“联系从日常熟悉的材料中选择的问题,沿着用科学家取得完善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处理在他能力范围内的材料的独立工作的能力”[6],不管理论课还是专业技能课都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全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确保落实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学生不断快速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对“能位教育”来说,通过大学科课程培养、获得的核心能力,是万“能”之本,亦是“位”、“为”、“爱”的重要之源。
大实践:实践课程并非是指广义上的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直接指向的是生产劳动、强调动手操作.并且与专业是密切相关的.而非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常见的实践课程分类有以下四种。一是学校安排的专业的见习、实训(验)以及专业实习,由这些活动构成的课程称为实践课程:二是除了这一类的课程之外.还包括体育课、计算机课程在内的实践课:三是学校安排的专业见习、实训(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要求学生自发的假期实践活动:四是把前面几类课程相加.就是实践课程。学校可以组织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制造学生与实践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大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大染缸,其所涉及的价值观念、社会需求、社会支持与竞争环境等诸多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群体之间构筑的关系,来加强社会合作,改变社会各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加速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1.2 积极创新“培能教学”方式 “培能教学”方式的开展离不开“能位教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教师要时刻牢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又要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来说,需做到:
①以能力和作为来贯串“培能教学”。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加自发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设计中,要加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参与和协调。教学评价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育内部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同时,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以诚爱和感激来升华“培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特点,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恰当而充分地运用师爱。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的前提下,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严格要求,又悉心指导,全力促进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发展。
3.2 加强定位教育,做到人尽其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由此可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3.2.1 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往往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在传统的社会思想影响下,部分学生会认为低于本科层次学生、产生自卑、自弃等低落情绪。“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7]。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和生产领域都应该更多的融合和融通。
3.2.2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决不是一味的因袭,而是要在市场风向的引领之下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宽办学路径,加快建设“双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 知为事晓为人,默会协同,交融发展
对于社会而言,他们期望“能位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类型人才有别于本科生,可以立即上岗“做事”,尤其愿意扎根于基层,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之“事”。对于培养方而言,只培养学生胜任岗位之能力还不能称其为“才”,全面之“才”不能只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在“做事”的同时还要会“做人”。“‘做事’是‘做人’的载体,‘做人’融于‘做事’之中”[8]。
传统的“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脱离了生活实际的窠臼,弱化了学生“做”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做”的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由此可见,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作为学生,要充分理解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行动与思考的结合。
同时,院校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提倡“三全”教育,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4 重视“爱”的养成,推动“爱”的提升
在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注重对“爱”的培养,不断推动“爱”的向上向前提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些都与“能位教育”所提倡的为正而实的“诚爱”一脉相承。
在“三全”育人中,有意识地将“爱”的教育贯穿于全过程,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爱”的课程要与其他课程配合,共同完成“爱”的课程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二者交并而行,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渗透。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诚爱”,在实际操作的现场去感受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把“诚爱”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不断推动“爱”的提升。
:
[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涂怀京.新中国 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兼“能位教育”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16-238.
[3]冯雯雯,夏建国.技术素养:一个值得关注的高等技术教育领域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1(4):38-41.
[4]郑晓梅.技术的本质与技术型人才的素质结构[J].职教通讯,2004(10):28-29.
[5]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78.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7.
[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7.
[8]蒋乃平.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职业院校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