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回顾与展望

2014-08-15谢章明解登峰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个体机制

谢章明,解登峰

(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六安237012)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发挥巨大作用的具体体现。可想而知,人类失去了创造性思维,世界将变成什么样?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同样的事情,人类不再是“万物之灵”,人类社会行为深受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思维形式[1](P14-18)。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是心理学家一直以来感兴趣的重要课题,自华莱士(G.Wallas)研究作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发生过程后,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建构和实验研究。由于创造性思维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的不理想,人们曾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和发生机制产生过质疑。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生命与化学学科以及相关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在理论和研究技术层面上得到大幅提升,但是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阐释。

本文拟从认知心理、认知生理和认知环境等角度对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和深入反思,以便更好地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1 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属于思维的一种类型,是人脑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形成概括和间接性认知反应的过程。与常规思维相比,思维发生的认知操作环节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1.1 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表征研究

创造性思维如何激活和转化认知表征的?认知心理学在认知表征加工动力机制和原型启发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假设,并予以了相关的实证探究。在表征加工动力机制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2],一种是“心理成规理论”,认为原有的思维尝试会降低问题解决者探索其他有效途径的可能,如赫钦斯的定势实验,一种是“抑制解除理论”,认为失败的尝试会促使原先定势的解除,形成有效正确的表征,如Knoblich认为解除抑制和刺激分解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3]。这两种理论虽然对于原有认知表征作用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有着积极和消极之分,但都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表征是建立在一般认知表征基础上发生的。在原型启发机制研究方面,张庆林等人提出“原型的激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4]。随后,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原型激活过程是自动加工的还是控制加工的,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周丹、施建农提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的原型激活过程,首先是合成、提取和组织原型信息,其次对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筛选和监控,同时存在两阶段的一定交互作用[5]。傅小兰等人在表征加工和控制相互作用模型中,也认为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需个体在一定的意识状态下,对表征进行有效的加工控制过程[6]。克瑞斯等人引入适应性退缩和精细加工这两个概念用以说明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认为创造性产物的出现通常都是在人积极地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者处于睡梦状态中,一个未经思维加工的观念不自觉地闯入人的意识[7](P3-31;449-460)。

可见,认知表征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步骤,是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算子对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和描述,进而改进信息的结构方式的过程,但对于如何转化改进的过程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探讨。

1.2 创造性思维的联结过程研究

创造性思维过程作为一种认知联结,心理学研究者特别关注联结的过程和方式。托马斯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首先表现为个体对问题和不足的敏感上,尤其是在认知联接缺陷、认知基本元素不协调等方面的感知上,其次寻求问题解决路径,形成假设并进行检验,最终也许是通过多次修改和再检验达到最终结果[8](P1-10)。Finke等人运用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寻求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活动过程,提出了生成——探索模型[9](P1-40)。研究者们关注创造性思维认知联结过程的同时,也对思维联结的个体差异感兴趣。Mednick发现,非创造性个体形成普通联结的强度大于创造性个体,而在形成独特联结上则恰好相反[10]。Dacey认为,创造性个体并不是自动地去形成那些容易形成的强烈联结,而是去积极寻求[11](P4-52)。Dedre和Gentner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面对复杂丰富联结时进行多次概念表征时产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在对不同类型认知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后,对不同层次认知结构上的联结点进行心理操作的过程[12],通过远程联想测验(RAT)能够有效地测量联结点的心理操作过程[13-14]。

综上,在有关概念和语言等思维学习活动中,认知联结的强度可能不是个体创造性差异的关键特征,联结的层次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个体创造性差异的重要标志。

1.3 顿悟研究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个体在观察问题情境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线索有所了解后,确立起问题解决目标和手段之间关系完形的过程,具有突发性、跳跃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徐建平等人从信息认知加工角度出发,发现创造性思维最直接的本质是认知信息间新关系或关系组合,表现为飞跃式的质变[15]。顿悟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认知加工,是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突破口。

顿悟的认知过程的探讨是随着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而深化的。Ormerod和Chronicle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来阐释顿悟的认知过程,认为顿悟的个体是以问题目标状态为依据,采用某种内在标准来监控认知操作的有效性,不断实现解除抑制,寻找最佳的解题方式[16]。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加工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种条件,即无意识的思维跳跃、极快的心理加工、某 种 类 型 认 知 加 工 短 路[17](P3-5;232-233)。 前 苏 联学者Galprin和Kotik(1983)认为,顿悟是克服定势,排除熟悉的概念,对通常轻视的细节加以注意的过程[18]。姚海娟,沈德立探讨了有关顿悟的心理机制,结果证明进程监控理论和表征变化理论不能单一解释顿悟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19]。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已初步表明,个体旧有的概念表征结构、联想和激活水平、知识概念之间关系的重组水平是创造性思维认知心理机制作用的关键要素,但各心理关键要素发生发展的过程性心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 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生理机制研究

随着脑电和脑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生理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其确定性的了解却是有限的。刘春雷等人从顿悟、发散性思维、远距离联系、言语创造和图画创造对比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来看,创造性思维需多个脑区的参与,不同认知任务的关键脑区也有所不同,认为研究创造性思维脑机制应该首先明确界定是“领域一般的”还是“领域特殊的”,以后研究需进一步改进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基线任务设置等问题[20]。Arne Dietrich和Riam Kanso等人综合了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72个相关实验发现,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生理机制研究主要从发散思维、艺术创造和顿悟等方面去探讨的,认为创造性思维不是仅仅依靠任何单一的认知神经发生过程或某一脑区结构[21]。沈汪兵等人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方面对创造力的脑神经基础进行评述发现,尸体脑解剖研究和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在脑结构方面的结论存在差异,任务取向和个体差异取向研究在脑功能方面的结论也有所差异,认为未来研究要在宏观上把握自身研究模式,增强自身研究模式及其实验设计与其他模式的沟通性和可比性[22]。罗俊龙等人计划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顿悟发生发展的脑机制,揭示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23]。

可见,揭示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脑机制还处于初步阶段,探明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由此,充分开发个体大脑的创造潜能需采用更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手段和工具,更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采用跨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的交叉综合研究方式探讨创造性思维认知神经机制。

3 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环境机制研究

心理学自身发展和相关学科的进步推动了创造性思维认知机制研究的系统化发展。目前研究者综合了认知、人格和外在环境等因素去系统地探索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进一步明确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是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参与协调的过程,是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作用的模式,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研究的重点[24]。Amabile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的内在动机、创造性技巧、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等若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5](P26-27;159-185)。R.J.Sternberg也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内部层面具有智能层面、智能风格和人格层面,要完整理解创造性思维三层次模型还要考虑环境变量[26]。Feldhusen提出创造性思维包括知识基础、元认知技能和人格因素,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广泛流畅的知识基础和特定领域精湛的技能,具有一套信息加工的元认知技能,此外还要有相应的人格因素[27]。希克森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认为,创造性思维受到个体所处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的影响,由主体认知成分和主体人格成分组成,主体认知成分包括发散思维、一般和特定知识背景,主体人格成分包括动机、对任务的投入和对分歧的态度[28]。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三棱思维结构,发展了Torrance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提出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并揭示了创造性思维认知过程的立体多维结构[29]。创新心理过程是由内化过程与外化过程所组成的双向交互过程的统一[30],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发生发展过程受教育环境的影响[31-32]。

当代创造心理学的发展,继承和超越了认知范式的创造心理观,接受和融合了人本范式的创造心理观,不断深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本质。特别是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和兴起[33],正如Ivcevic,Zorana所认为的,创造行为与人格等多种因素的相关支持了创造性思维是多维的综合体[34]。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可控性因素少。这些研究表面上是回归斯滕伯格的研究方式,其实质上是研究者们更注重人本范式所强调的人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层次差异,提高创造力研究的生态效度,是创造性思维认知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4 小结与展望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创造性思维研究由单纯的描述假设向综合性实证验证发展,从最初的直线式探讨逐渐发展到模式化的建构,进而追求对其心理机制的多科学探索。但人类对高级心理过程的了解,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首先,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的深入探讨需进一步整合心理和生理机制的联动效应,通过多层面研究的相互印证,进一步客观揭示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心理和生理机制。

其次,充分认识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进一步促进创造性思维研究从冰冷的头脑研究过渡到有情绪体验的整体人的研究,如Dabrowski认为创造动力来源于“极度兴奋”,表现在精神运动、感官、智力、想象力和情感等方面[35],进一步提高生态效度,符合真实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最后,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应遵循整合、系统性原则。信息认知加工研究固然能比较严谨地探讨和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但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理论、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理论观点也应予以重视,实施可操作性的探索和验证。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窦东徽,沃建中.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抑制解除理论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362-364.

[3]Knoblich G,Ohlsson S.Constraint Relaxation and Chunk Decomposition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9,25(6):1534-1555.

[4]张庆林.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2004,27(6):1435-1437.

[5]周丹,施建农.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创造力过程[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21-727.

[6]傅小兰.表征、加工和控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51-559.

[7]Sternberg R J,Amabile T M,Lubart T I,et al.Handbook of Creativit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Torrance,E P.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M].Lexington,MA:Personal Press,1974.

[9]Finke R A,Ward T B,Smith S M.Creative Cogni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M].MA:Erlbaum,1992.

[10]Mednick S A.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J].Psychological Review,1962,69(3):220-232.

[11]Dacey J.Fundamentals of Creative Think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9.

[12]Ebert E S.The Cognitive Spiral:Creative Think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4,28(4):275-290.

[13]Mednick S A.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J].Psychological Review,1962,69(3):220-232.

[14]王烨,余荣军,周晓林.创造性研究的有效工具——远距离联想测验(RAT)[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34-738.

[15]徐建平.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2):161-166.

[16]MacGregror,Ormerod T C,Chronicle E P.Dynamics and Constraints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002,28(4):791-799.

[17]张庆林,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8]张庆林.顿悟心理机制的实验分析[J].心理学杂志,1989,4(2):23-28.

[19]姚海娟,沈德立.顿悟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的验证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188-193.

[20]刘春雷,王敏,张庆林.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6-111.

[21]Arne Dietrich,Riam Kanso.A Review of EEG,ERP,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Creativity and Insigh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5):822-848.

[22]沈汪兵,刘昌,陈晶晶.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20-1429.

[23]罗俊龙,覃义贵,李文福,等.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4):504-513.

[24]王亚男,张景焕.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造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84-90.

[25]Amabile T 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bity[M].New York:Spingerr Verlag,1983.

[26]Sternberg R J.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In R.J.Stern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7]Feldhusen J F.Creativity:Knowledge Base Metacoginitive Skills,and Personality Factors[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5,29(4):255-268.

[28]Csikszentmihalyi M,Wolfe R.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Creativity: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A].In:IIeller K A,Monk F J,Sternberg RJ,et.al.E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C].NY:Elsevier,2000.

[29]林崇德.多元智力与思维结构——兼质疑加登纳的多元智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增刊):10-15.

[30]崔立中.试论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J].心理科学,2003,26(2):379-379.

[31]陈英和,王静.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0,31(6):20-24.

[32]师保国,申继亮.创造性系统观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26(8):5-8.

[33]黄四林,林崇德,王益文.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的源起与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15-720.

[34]Ivcevic,Zorana.Creativity or Creativities:A Study of Domain Generality and Specificity[A].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C].2006,66(7-B):3398.

[35]訾非.Dabrowski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超常教育的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28-733.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个体机制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