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冶》看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结构主义审美
2014-08-15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14
余 俊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14)
0 前 言
跨越中国历史上千年,随着社会变迁建筑的形式风格产生了若干变化,但是建筑中的人文主义审美观念确始终如一。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探索客体中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问题,探索在其形式和结构中的科学并发掘审美的意义,从多中科学角度用各种方法探索客体结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各民族的精神发展都处于不一样的阶段,发展途径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建筑就是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的分析不断得到新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问题,比如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探索古典建筑结构的审美。结构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方法,不仅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还对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文章中从探索古典文化中得到对现代艺术的借鉴。
1 《园冶》与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人文关怀在诗人骚客的感怀可见一斑。欧阳修曾经落笔写下这样的诗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人自古以来延续着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的生活方式,围绕着中国人独有的:道、儒、佛、天地合一的人文思想,古代建筑师们分外致力于庭院和园林设计“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然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计成(著),2009:18)古代园林设计讲究“意趣”及“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历史上重要遗产之一,它的园林设计奇观被举世公认世界之最。
中国的庭院设计和西方教堂设计一样表达着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教养,也蕴涵着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取法自然而高于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较多的处于对立的关系上”(刘涵,2009:39)。中国庭院、林园设计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取自然山水为蓝图,以建筑、花木、一切亲近自然之物为要素,使用娴熟诗意的技艺手法统一构造设计,这便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意旨所在。“尽管在严酷的封建制度之下,古代中国人还是在他们的家庭中找到了满足,他们在自己的庭院花园中找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Inn,2001:7)。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时期,尤其在明末还出现了建筑设计师计成编著的《园冶》这样成熟的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全书总共分为十个部分,其中包括: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这些互相独立又紧密关系的部分从设计工艺的角度出发逐一为我们掀开中国古典建筑的神秘面纱,给我们一窥数百年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特殊设计才能精湛工艺的机会。
“古代的中国人在北温带建立起了自己的文明,在那里他们和自然开始了一场严峻持久斗争,他们成为了朴素、勤劳、实际的民族”(Inn,2001:4)。中国园林建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商周时期,称之为囿。时兴用围栏把一块风景秀美草木盛行的地方围起来以供天子、诸侯狩猎,所以也称为:游囿,所有供贵族狩猎玩耍的园林都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把这样的狩猎场所扩展为既可以早朝处理国家政务又可以协宫眷出游玩耍的地方,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沧池”及其附近是未央宫内的园林区,凿池筑台的做法显然是受到秦始皇在兰池宫开凿兰池、筑蓬莱山的影响。而它本身无疑又影响着后此的建章宫内园林区的“一池三山”的规划经营”(周维权,1999:59),对后世中国园林的建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园冶》建筑设计的结构主义形式美
“以新、旧老建筑来讲,它们都共同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多样统一,但是形式处理上又由于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而各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彭一刚,2008:31),在结构主义看来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完整的系统中,用福柯的话来说事物在空间上具有可分割性。古代的美学家推崇“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但是简洁干练设计有时候更受古人推崇“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他们特别推崇圆、球等几何形状,认为是完整的象征——具有抽象的一致性”(彭一刚,2008:35)。就是在这种既完整又分裂的二元对立关系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找到了平衡。
结构主义讲究的整体的完整性和其结构的差异性,而就是这种差异成就了结构的完整。就拿风窗来说,古时主要起到挡风和保护隐私的作用有时被称作“书窗”或“秀窗”。“风窗既可支撑也可拆卸并可左右推开,形状也有许多变化”(胡天寿,109),风窗的编排从线条上来说可以分为曲线和直线两种。不管是“冰裂式”还是“两截式”的风窗,其花案图式虽然不一,但是它们采用的都是直线型的线条布置。“一般来说,由于直线、L形、T形、Y形与箭头形全都有几个不同的解析,对一幅图画而言,将会有许多子形解析的可能组合,然而并非全部都与构造世界的定理想符合”(Mitchell,1995:106),设计师通过符合艺术需要的点、线、面的结构来表达个人的主观感情,直线的运用可以构造出不一样的几何图案。以风窗中的“两截式”为例,竖直的线条会给人干净简洁的视觉美感,也可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画面感受;以“冰裂式”中呈对角线划分的直线为例,给人膨胀式的扩张感,大小不一碎片式的不规则几何结构给人丰富想象空间和活泼之感;在“六方式”的风窗样式结构中实现了“形中有型”的构造,“六方式”中采用的线条都是直线,其中六条平行的直线给人淡薄平静之感,整个图案却是静中有动,以直线的结构构造出六边形的动态,对角线、斜线、短线、长线相互交织饱含动力。
“减少一个多维的结构,将动态系统转化为线性叙事性的形态总是一个挑战,不管我们正在谈论的结构只是存在我们的视觉中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还是我们已经建造出来的建筑”(Spinellis&Gousios,2009:66)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的创新中感官视觉新颖是十分重要的,利用线条变化在简单的设计中可以体现出繁杂的工艺技巧和特殊的人文关怀。曲线在风窗设计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曲线由于其流线型的结构和上下浮动的柔美感主要用于花瓣的设计中,比如“梅花式”的风窗结构中。“梅花风窗。易分瓣做。用梅花转心于中,以便开关”(计成(著),2009:119)梅花式样的风窗的每一瓣花瓣都是分开制作的其中梅花形的转心可以把花瓣固定住,这样一来方便风窗的打开和关闭。利用曲线构造设计师还设计出如梅花开式的风窗,散开的花瓣分层次安装好,然后旋转转心扣住固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圆镜式”的风窗,这种样式的风窗在整体上看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圆形的内部从五边形扩展到外部一圈的六边形结构,短小的直线构成的蜂窝状的几何图案填满整个圆形。
3 《园冶》与古典林园结构主义审美
《园冶》造型结构的形式美从微观上分析了计成在撰写此书中涉及到的结构主义涉及方式,接下来从宏观分析《园冶》的结构主义审美的具体体现。“在正式的建筑美学体系中主要关心的是欣赏建筑的形状、变化韵律、变化复杂性、视觉世界的排列顺序;虽然这样的观念可以扩展到听觉、嗅觉和触觉世界中去”(Nasar,1992:11)。中国古典园林的修建不分在于城镇还是郊区之中,地段以幽静为宜。旁边的景物挑选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如果是在河涧湖畔就修葺兰芷,或许在其中建一个秋千,围墙在藤萝见隐隐可见。“桐影遍地,槐阴满庭;沿堤插些杨柳,绕屋种点梅花。结盖茅屋终竹林。疏浚一派的长流;面临似锦的山屏,排列百丈的青翠”(计成(著),2006:52),以上文字说明了传统的中国审美观念,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意境。如果把这些具有审美标志的事物划分为两种互相对立的类型:自然和人为,传统东方智慧的妙处就是可以完美无间的同意两者。“一瞥亚洲和非洲在这里古老的文化中精神的平衡理念已经渗入到各个角落中去,它们存在于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疑惑中,我们必须让自己在流动的“活水”中感知它们,这样一来可以洗刷我们身体中受到污染的部分”(Burckhardt,2009:130)。
结构主义的功能性的划分标准就是意义。在《园冶》中提到绕屋而种的梅花花语为“坚强,忠贞,高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古代中国人通过种植具有美好品德的萱草竹菊来提醒自己随时保持高尚贞洁的品性。在潺潺流水的湖溪边结盖而居,相信自然“活水”能够洁净心灵。“榭,隐在花间;亭,建于水边,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计成(著),2006:76)。存在艺术作品中的事物总有其功能性,对《园冶》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文中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构成要素:月、树、花、山、水、草、禽、石。其中月、云、风、星在《园冶》正文中出现13余次;树、林、木、树根、竹、杨柳、柳、梧桐、桐、古木、乔木、树枝、槐、松、桃树、李树...在正文中出现68余次;花、杏、梅、卉、荷、菊、菱花...在正文中出现22余次;山、川、丘壑、峰、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峭壁山、峦、岩...在正文中出现50余次;水、池、泉、涧、雨、泪、冰、雪、河、江、湖、洋、瀑布...在正文中出现54余次;草、杂草、瑶草、兰草...在正文中出现10余次;禽、鹿、鱼、鸟、麋、蜂、鹤、沙鸥、金鱼...在正文中出现12余次;太湖石、昆山石、岘山石、宜兴石、龙潭石、青龙山石、灵璧石、宣石、湖口石、英石、散兵石、黄石...出现正文27余次。
其中“树”出现次数最多68余次,然后是“水”“出现次数54余次,最后书“山”出现次数50余次。以上例子说明古典中国园林装饰都是取法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是树林、花草和山水。通过把自然界中“软、硬”如“草、石”;“厚、薄”如“涧水、瀑布”;“静、动”如“山、水”;“高、矮”如“树、花”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相互统一,并把它们囊括在一个小小的中式古典园林中。Michael H.Mitias说到,“从很多方面看,建筑学都是传统艺术感官中的范例。它有着惊人的体积和外表它就是这么一个奇异的客体,就那么站在那里主宰着它周围的一切”(1994:21),一句话道破了建筑审美独特代表性。
4 《园冶》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借鉴
结构主义的理论为分析建筑的审美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论,帮助研究者精细深入的分析审美客体,有助于系统完整的揭示建筑构造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分析建筑美学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分析《园冶》中的建筑结构可以得出其中的被赋予美学意义的标记,而在这些被赋予美学意义的标志之后可以得知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和思想面貌。正如Christopher Crouch所说,“为了倡导尊重历史传统的建筑风格,抛弃了前卫的结构主义,主要通过建筑的装饰和设计动机来体现国家的政治文化理想,建筑设计师从而也需要带有积极的思想意义”(2009:121),保持中国古典建筑优良传统和“自然”风格的同时,结合西方前卫理论将对中国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有着深远影响。
1930年是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历史的开端,“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销声匿迹,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我们在隔绝30年以后又重新发现现代主义。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张复合,1999:73)。想要建造出既符合现代主义风格又保持中国特色的建筑,就需要建筑设计师既了解西方先进设计理论又结合中国自身文化和审美风格,充分利用前沿科技理论建造出符合国情和本国文化的建筑,才是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在1949到1957年这一段时间“由于苏联和中国地理气候条件很不相同,内廊单元式的住宅平面设计也很不符合中国人的居住、生活习惯,住宅的光照、通风条件也不理想”(吕俊华等,2003:127),所有的建筑设计都要求符合当地的国情、历史、自然地理、人文宗教条件。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倾向于“个性”和“象征”,但是这与古典传统建筑并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两者还可以相辅相成相互转换,这样风格多样形式上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符合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潮流。
“以它的物质形式中的美学价值,代表着一种附和新工业状况的设计风格,它表现出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所以成了早期现代主义的重要象征,如果我们还要继续追寻它的前因后果,就需要以文艺复兴为起点,讨论现在主义提倡的理性主义思想。”(Crouch,2009:13),现代主义不是无源之水,它也需要传承和发展。上文分析现代结构主义在《园冶》中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构造上,也在审美中得到充分发挥。在建筑中体现“独特性”和“反思性”融合“传统性”将会是发展我国建筑艺术的关键。“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不仅能够不依赖神的力量自我发展,而且能够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更是人类的使命”。
5 结 语
谁也无法预料建筑设计未来将如何发展,但是构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适宜人们居住的现在建筑是所有设计师和研究者的共同希望,用现代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传统理论文化将会为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正确对待古典文化博取所长,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崇尚用理智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更是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方法论。建筑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综合性学科,更加应该充分提高自身科学艺术修养,跨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用知识构建起一座中西方结合、传统与现代相促进的智慧之桥。用开阔的思维解决本学科问题,用跨学科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深入探索。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明]计成.园冶[M].胡天寿,译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刘涵.中外美术赏析[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5]吕俊华,彼得·罗,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合作研究项目(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A].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Mitchell,William John.建筑的设计思考[M].胡氏图书DesignerBookstore.com,1995.
[9]Burckhardt,Titus.Foundations of Oriental Art and Symbolism[M].American:World Wisdom,Inc,2009.
[10]Mitias,Michael H.Philosophy and Architecture[M].Netherlands:Rodopi,1994.
[11]Nasar,Jack L.Environmental Aesthetics: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M].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2]Inn,Henry.Chinese Housesand Gardens[M].Britain:Routledgex,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