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4-08-15刘正光
刘正光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当代科学的发展的趋势是不断从分析走向综合,在不断的交叉与综合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深化对事物的根本认识,催生新理论和新的学术增长点。
1.界面研究与真理追寻: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产生
现代语言学主要研究三个基本问题:语言知识是什么(即语言能力),语言是怎样习得的,语言是怎样使用的。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但它与当时的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德克海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原则》(1895)提出的“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的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当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所持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一个规范系统所制约的,语言行为的规范在于语言规则,惠特尼关于语言的认识“语言是说出来的、听得见的符号,语言是一种制度,正是许多类似的制度构成了一个社团的文化”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索绪尔综合、升华了这些不同领域里的研究发现,并最终提出了“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和制度”的语言学思想,并由此而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语言(即语言能力),这直接启发了乔姆斯基区分出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回答了现代语言学研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界面研究与学科理论的演进与完善
以布伦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吸收了当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尝试回答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第二个基本问题“语言是怎样习得的?”。但他只承认语言的物理表现,不承认有心理表现;只承认语言是通过经验获得的,不承认语言与人脑结构有关;只承认语言是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不承认通过遗传获得先天的知识。他的这些思想制约了他圆满地回答该问题。
生成语言学进了一步,认为语言反映了心理,语言能力中包含了天赋的部分。用“语言习得机制”或“普遍语法”天赋论的观点解释“语言习得”问题。用原则和规则解释语言理解和使用的递归性问题。但这种客观主义的研究范式无法解释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中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惯例以及环境的作用问题。
生成语言学初期被一些人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早期的转换生成理论主要解决研究句法结构的排列组合问题,但转换规则的力量太大,既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也可以生成不合格的句子等,被动转换规则不能随意运用。这实际看到了句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中期提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却因参数太多,同样不能很好地解释儿童语言的习得问题。到后来的最简方案十分注重句法与语义的接口研究。其实,生成语言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将句法、语义结合起来研究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诞生的动因就是因为生成语言学对语义问题的忽略,因而早期基本上只研究语义问题。这实际上限制了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影响力。在最近一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语言学不但高度重视句法问题、同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结合而产生许多新的学科与理论。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解释现代语言学中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语言是怎样使用的”相比生成语言学又进了一步。认知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并不是以成人语法为出发点,放弃了生成语言学的数学化(从逻辑的角度看待问题)方式,而采用了心理学(从语言事实出发)的方法来认识语言能力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一个由具有意义的构式组成的清单库,既包括常规结构,也包括非常规结构,构式是有意义的语言符号。语言习得过程就是一个单一的学习过程。儿童习得常规结构(生成语言学所指的核心部分)与习得非常规结构(边沿部分)的方式相同,都是通过一般的学习机制获得语言的。学习语言就像学习其他复杂对象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且抽象的过程是渐进的、不系统的。
微观领域界面研究的经典例子可举中动构式。生成语言学理论早期用词汇冗余规则和左向移动(Wasow 1977)两种解释。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义差别很大;左向移位规则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可能生成不可接受的句子而形式化处理框架中,语义和语用限制是不重要的。后来Ackema和Schoorlemmer(1994,1995)以题元等级理论来解释受事、工具以及场景等语义成分为什么能居句首作主语的问题,但有循环论证之嫌,同时也不能解释工具、场景等语义成分实现为语法主语的问题。功能认知理论的探索(Davidse&Heyvaert 2007)有机结合了 Halliday的一些观点,同时用Langacker和Talmy的主观识解和力动态理论弥补Halliday的不足,因而比较完满地解释了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问题(刘正光2008)。Davidse&Heyvaert(2007)从小句层次出发,强调中动构式的人际意义,用力动态学中的“让”关系和主语的“促进”特征,有利于解释为什么主语的变化范围问题。如果将中动构式的构式意义“对事物状态的主观评价”结合起来,能够比较好地解释主语的语义角色和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的允准条件,即只要述谓部分和主语能够表达一个说话人对事物状态的主观评价,且主语具有“促进”的特征并和述谓部分存在“让”和“阻碍”的力动态关系,就能够成为合格的中动句。
3.界面研究与研究范式革命
布伦菲尔德代表的美国描写主义结构语言学在归纳和分类的基础上,引入了发现程序(对语言作十分简单、精确、数学般严密的形式分析,是对索绪尔的切分与归类技术的极致性发展与应用)。在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发现程序而所做的精确描写方法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科学(Fries 1962),是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生成语言学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语言学研究中,提出理论假设,揭示现象背后的那些观察不到的过程和机制。用演绎法建立生成语法规则系统,引发了第一代认知科学革命。创立了语言学研究中以客观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研究范式。
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原理、方法与语言学结合产生了语言学研究新范式,打破了形式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根本不同的意义观,使其区别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而属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科学在客观知识线性增长的同时,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历时性,既强调科学知识的稳定性又强调科学革命在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否定了绝对主观和绝对客观的二元对立论,创立了以非客观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语言学研究新范式。
4.界面研究催生新的学科领域和新的学术增长点
学科理论的交叉与结合是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和新学科的强大动力。生成语言学理论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路,使计算语言学快速成长,为语言习得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供了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认知语言学产生以后,拓展了认知心理学、语言习得研究研究范围、完善了学科理论,催生了认知社会学、认知人类学、认知诗学、认知翻译学等。哲学与语言学研究的结合产生了语用学。
界面研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不同的理论范式之间的相互借鉴,或者是不同研究途径的相互结合,如内省方法与实证方法的结合。
从微观的层次看,仍然还是对学科内的本体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如在语言学内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问题,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等。
从应用的层次看,将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或工具运用到某一学科的研究中去,如将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文学研究中,便产生了文体学,更具体一点将当代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文学研究便产生了认知诗学,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便产生了认知人类学。
界面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能够带来许多新的发现,解决许多在学科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汉语诗歌名词短语并置的语言使用机制问题、文学表达上的以静示动问题、强烈的美学修辞效果问题等都是有待解释的经典问题。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和图形背景理论则能够很好地对这些问题做出清楚的解释。
因此,界面研究首先要强调的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把握,其次是对相关学科的深入了解。界面研究既要充分重视本体问题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