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王庠书》译评
2014-08-15覃业朝
覃业朝
【原文】
别纸累幅过当①,老病废忘,岂堪英俊②如此责望邪③?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④文字,才尘忝后⑤,便被举主⑥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⑦。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⑧,与涉猎⑨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⑩之术。可笑可笑。
(选自《三苏文选》)
【注释】
①过当:过分不当。②英俊:形容词用如名词,指代王庠。③邪,同耶。④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⑤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谦词,辱,有愧于。⑥举主:主考官。⑦余念:多余的念头。⑧八面受敌:可以应付各种情况。⑨涉猎: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⑩速化:速成的方法。
【译文】
上次来信,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体衰,记性也差了,哪能和年轻才俊的你相比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死记的知识,与现实科考的内容大略相同。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为写得好,达到了录取的标准,被主考官拿去,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事了,就算有也不起什么作用。那实在不是走捷径的方法。但像你这样才高八斗、能力又强、学问积累了很多年的有为青年,自然有科举得高分的门道,其实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我认为要是少年想成就学业,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知识面要广要全。世上书籍之多,知识面之广犹如大海,什么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把精力放在你想要学习的东西上。所以做学问每次都要确定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比如想学习古今治国安邦之道,圣贤的成功奥秘,以这个作为目标去努力,就不要想其他的东西。又比如另立个目标,想要博古通今,也是如此。其他的都可以效仿这两个例子。这个方法虽然愚笨,但如果日后学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状况,与那些学习上不求甚解的人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这是值得可笑的。
【评析】
本文是作者回答文学青年王庠问学的一封回信。王庠是苏轼之弟苏辙的女婿。苏轼在信中告诫王庠,求学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勤奋努力,同时也要讲究学习方法。苏轼还讲述了自己长期积累的学习经验,就今天的学子而言,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就现实而言,社会在金钱、物欲的冲撞下,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某些人即或读书,也多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长此以往,读书之风日下,知识就会失去它原有的光泽。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引导人们去正确读书呢?我认为首先要正确地宣传,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而又有趣的读书活动,实行奖赏性的鼓励,从而激发人们读书的兴趣。再者,还要引导人们多读自己工作生活中所需的书籍,使之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一来,虽是愚钝之人,也会大开读书之窍。当形势发展到国人皆在读书的时候,再就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其实,读书的方法很简单,就像苏轼说的那样,每读一本书,都要多读几遍直到理解后才算完成。那么,从古至今,书多如海,知识广博,什么都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把精力放在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上。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读书时都要确立目标,再围绕目标去努力。这样,完成目标后,又去制定新的目标,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而今,连乡下的村委会都开设了图书室,所藏之书几乎都是纯文学作品,读者大多是放假后的中小学生,他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试想在农村产业化调整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人们需要的是能指导生产生活的书籍,真正有那份雅兴去读“鲁、郭、茅”的可谓寥寥。因此,那些农家书屋多是让上层官员检查时,“开心”“满意”的摆设。还有一种读书之风也是值得商榷的,即如今的领导大多关注读书,却只注重读专业书籍,对于读行业之外的书,则视为不务正业,这是有失偏颇的。我觉得在读好专业书籍的同时,大可将阅读其他书籍与专业书籍相提并论。比如一个非文学专业的人,在读好专业书籍的同时,刻苦钻研文学,即使当不了文学家,但随着文学素养的提高,撰写论文、报告的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应该掌握作者讲述的读书方法,并让众人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去精读自己目标中的每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