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课的几点浅见

2014-08-15管亚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课堂

◎管亚平

管亚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王 玲

诗歌鉴赏本是一种审美活动,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诗歌鉴赏或者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模式训练,或者变成诗歌内容的娱乐解说,或者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解答问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很慢。

对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笔者不想一一赘述,在此笔者只想谈一谈自己对诗歌鉴赏课的几点也许并不成熟的看法。

一.诗歌鉴赏课应该把握梯度。

当下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课常常没有梯度,一堂高一的诗歌鉴赏课和高三的诗歌鉴赏课听起来没有多大区别。而实际上因为现代生活离古典诗歌所产生的年代太远,文化上有隔阂,高一学生读起古典诗歌来颇为费力,很难达到高中老师所期望的就一首诗歌与老师进行交流的水平。所以,我们在高一开始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一开始就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往往会比较吃力且收效甚微。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诗歌鉴赏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短暂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比较适宜采取静态的讲座方式,而讲座的媒介却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利用视频介绍相关的文化,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渲染气氛,可以教师示范对诗歌的品评,既让学生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又明白所谓古典诗歌鉴赏课该鉴赏哪些东西,形成恰当的课堂期待,同时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逐渐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第二阶段,学生可以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模仿性学习。逐步开展师生互动,在解读诗歌内容部分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想象与描述再现当时的情境,而关于更高层次的审美鉴赏活动,则根据学生的能力考虑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第三阶段,可以逐步增加学生自主的鉴赏探究。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课堂经验与阅读理解能力,师生可以充分开展互动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阶段可同时辅以鉴赏小文章的写作,鼓励学生多作具体赏析。这样有梯度地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应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诗歌鉴赏课应该适度模糊。

诗歌鉴赏课的提问与讲析未必处处要精确,有时适度的模糊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适度模糊的提问和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的提问很准确很专业,学生有些时候可能对那些准确的专业术语心存畏惧,同时也很难达到教师所预设的准确答案。如果有些问题提得模糊点,如“你最有感触的是哪几句?”“你有什么感想?”将学生从“被拷问”中解放出来,可能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适度模糊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著名学者刘再复在《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和明确性》中谈到“文学与科学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也恰恰在于,科学是依靠数字和概念语言来描述的,而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等来描述的。这便形成文学的模糊性……”具有跳跃性的诗歌本身更是模糊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所说的“诗无达诂”正是立足于诗歌的这一特点。诗歌意象的朦胧性、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遣词造句的省略、跳跃等等都会带来诗歌的模糊特征。“用最精确的数学方法去求文学艺术,只会远离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中所表现的人物的个性。”

再次,适度模糊符合人们的阅读认知规律。审美个体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多义性,而这种多义性却并没有背离诗歌本身,都合情合理。黄振亮在《模糊集合与审美活动》中曾论述“艺术形象是现实形象基础上的提炼概括,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情绪运转去认识文艺作品,而情感和情绪都是多因性的模糊集合,因而,文艺作品便免不了带上主观所特有的模糊推断及模糊概念特点。”

三.诗歌鉴赏课应该追求雅正。

诗歌鉴赏课还应该追求雅正品格,维护古典诗歌美学的纯粹性。

从狭义的角度看,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豪放婉约富艳清空各不相同,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所有的古典诗歌都有着现代文学作品鲜有的典雅醇正的美学风格。执教者如果秉持严肃、沉稳的态度,追求典雅醇正风格的志向,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氛围中受到古典美的熏陶。然而从当下高中平时的课堂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抛弃了这种严肃、沉稳,用现代流行文化解读古典诗歌甚至娱乐化解读成了常见的方式。典雅的唐诗宋词,其中所写的生活固然和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着距离,但这种距离也是美感的来源之一,简单地对应现实也许能让学生理解了内容,但也会使细节流失,破坏原本的古典之美。而且一些严肃庄重或是崇高的主题更不适合这样的风格,比如杜甫的忠心耿耿、颠沛流离一旦被娱乐化轻松化,学生便很难真正感受到诗人高尚的情操。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课堂
诗歌不除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