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盟方言的语言特点
2014-08-15王枭雄
○王枭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本题所讲巴盟地区就为前指。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晋语分为七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张呼片、邯新片和志延片。巴盟地区方言属于晋语五台片。内蒙古西部方言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内蒙古晋语”,主要指以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为中心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内蒙古西部方言是以山西、陕西方言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周边地区汉语方言及蒙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外来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语方言。其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山西、陕西方言都有类似之处,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内蒙古方言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各地开始进行方言调查。张清常先生和马国凡先生组织了内蒙古地区的方言调查,张清常先生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内蒙古西部方言的论文,如《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音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和《内蒙古萨拉齐方言词汇一瞥》等,细致地描绘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面貌。另外张清常先生的《释胡同》一文提出“胡同”一词由蒙语音译而来,使学界开始关注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相互借用。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内蒙古西部方言的研究几乎空白。1986年侯精一先生发表《内蒙古晋语记略》,让大家又开始重新关注内蒙古晋语。其后,由马国凡、邢向东等人对内蒙古各代表地方言进行调查,整理出版的《内蒙古方言志》较全面地描写和分析内蒙古西部方言。九十年代,有学者零散地发表关于方言的论文,如哈森的《内蒙古西部方言重叠式构词》等。由哈森和胜利编著的《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收录了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主,兼顾临河、东胜、集宁、丰镇等方言点的方言词汇。还有邢向东先生1997年出版的《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系统充分地分析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圪头词、重叠词、语气词、时制范畴等,填补了内蒙古方言专著的空白。
一、词汇特点
(一)巴盟方言的造词和汉语词法学造词法基本相同
1.附加式:
A.加词头(前缀)。巴盟方言中的前缀,一般有“老”、“阿”、“可”,加“圪”、“日”、“卜”、“忽”等,这是其显著特点。
B.加中缀。中缀在巴盟方言中不多,常见的是附加在词中间的“格”,作为对前一个音节延长后的补充音节,短而轻,而且有停顿感。它使三个音节的词变成四个音节,后两个音节重叠,有一种轻快舒心感。如蓝格茵茵、白格生生、金格灿灿、清格凌凌、花格艳艳、黑格黝黝、水格灵灵、轻格飘飘等。这样使情态更显眼,性状更生动。
“里”作中缀,与普通话衍音“里”作中缀基本一样,含有贬义,如古里古怪、土里土气、糊里糊涂、傻里傻气等。但与普通话也有不同之处,如踢里碰楞、起里蹭楞、轱里轱辘等则表示响声、性态、样子,在方言里运用较灵活。
C.加词尾(后缀)。单音后缀有儿、子、头、者、员、家、搭、转等,还有复音后缀“来来”,这是其显著特点,多用在建国前、建国初五六十岁以上的人的口语中,现在逐渐和普通话接近。
D.加嵌词。有“七八、三四、二三、二五、死、巴”等。
七八:鬼七趔八、七长八短、七姑八姨、七大八小、七高八低
三四:鬼三咧四、丢三落四、说三道四
二三:夹二撇三、圪料二三
二五:张八二五、二五眼儿
死:黢死黑、顶死咸
巴:冰巴凉、黑巴五明、生巴冰
2.重叠式
A.全部重叠式
“AA”式:爷爷、牛牛、好好、奴奴
“AABB”式:吹吹拍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大大咧咧
B.部分重叠式
“ABB”式:毛眼眼、灰派派、阳婆婆、老汉汉、油坛坛、背遭遭、跑趟趟、一家家、一盏盏、一条条
“AAB”式:簸簸箕、咕咕鸣、毛毛虫
“ABB”式与“AABB”式、“ABAB”式相近之处:
冷清清——冷冷清清——冷清冷清
掇打打——掇掇打打——掇打掇打
3.音变式
除巴盟方言特殊读音外,其他和普通话的变调、改变音节结构一样。
A.变调
两个意义不同的词,读音也不一样。
少(shǎo上声),少数;少(shào去声),年少
称(chēng阴平),称本,逞能的意思;称(chěng去声),秤砣
转(zhǔan上声),初转;转(zhùan去声),躲转
号(hào去声),吹号;号(háo阳平),号丧
B.改变音节结构
传(chuán),传人;传(zhuàn),传记
和(hé)弟兄不和;和(hū),和了
由上述例句可见,巴盟方言的音变式基本与普通话相同。
(二)巴盟方言中有些词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骈(piē):也写作“翩”。
①棚子。“搭个凉骈骈。”
②房屋的顶。“抹房骈”,“房骈上晾的葵花子儿”。
大(dā):父亲,爸爸。
哸(ruàn):或写作“唩”。
①咀嚼时因没有牙齿而嚼不烂,东西在嘴里倒来倒去叫“哸”
“老牛嚼山药——哸圪蛋。”
②引申为说话费口舌(贬义)。
“把他哸倒住了。”
垌(dóng)阶: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时间,有假设意味。
“来垌阶把车赶上”、“好垌阶我就买”。
(三)古语词
这些词是古代汉语里有而现代汉语里已不能独立成词,甚至完全不用。
稽:核实、清点、弄清数目的意思。
“他们用了多少椽子,你给咱稽住点儿。”
“上月到底花了多少钱,现在不好稽了。”
引:带领。普通话里“引”只作词素,和别的词组在一起,如“引路”、“引导”、“指引”等;在巴盟方言中则可独立使用,“你引他去哇”。
竞:比的意思。古汉语当“比赛”、“争逐”解,在普通话里,只能构成“竞争”、“竞赛”、“竞走”等才能独立使用;巴盟方言中却可单独使用。
“他能竞上我,我可竞不上你。”
彻:到底,到头。
“走彻村东头往南拐第一家就是。”
“他彻彻儿干了一夜。”
“你把事情做彻了,谁还理你。”
舁:共举,抬。
“你俩把这酸菜坛子舁回院里去。”
(四)有些词和普通话结构方式相同但语素不同,然而意义相同:
发力——使劲 败兴——倒霉
也有的选用了不同的词根和结构方式,如“黄尘”、“灰尘”意思相近,前者是偏正式,后者是联合式。
二、巴盟方言的语义特点
(一)同义词
巴盟方言的词汇丰富是其一大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多。
1.指称智力发育不健全、头脑不清、思维力差、办事风风失失的词:苶货、苶猴、糖子、半吊子、二半吊、二百五、坎货、二砍砍、弦货、弦圪蛋、缺弦、二孟糖、糖不清、半脑子、没底据、夹脑疯、冒傻气、坎七愣八、坎眉悻眼、张八二五。
2.指称小青年的词:小扒拉子、小泡子、小炮蛋子、猴炮蛋子、猴小子、半大克郎子、嘴上没毛等。
3.指称坏人的词:灰货、灰猴、赖材地、赖家伙、瘟神、害人虫、二流子、混孙、渣子等等。
(二)一词多义
巴盟方言同样具备语义丰富、一词多义的特点。
1.害
①祸害,特指捐税。“利由你拿,害由你担。”
②淘气,“小子比女子害”。
2.凉
①外行。“种地,他凉的。”
②坦然。“任他鬼嚼,我心里凉凉的。”
③指温度低。“起风了,真凉!”
3.拉圪蛋
①惹下麻烦,闯祸。“这下可拉下圪蛋了,车把人家娃娃碰啦。”
②不认账,反悔。“昨天说得好好的,今天又拉圪蛋了。”
③讹人。“这家人皮不利,爱拉圪蛋,谁也不理他。”
4.务艺
①喂养。“他家务艺了三百多羊。”
②培植。“他那块零碎地可务艺好了。”
③抚育。“我这个儿子是他娘娘务艺大的。”
巴盟方言里类似上述例子的多义词还有很多,如搬、不息心、经由等等。这些词根据表达的需要得认真斟酌,而在理解它们的意思方面还得认真辨别。
(三)特殊的词义
有些词由全新的语素构成,其中有词根也有词缀。如:
1.死声
①哭。“他被大(爸爸)打得直死声。”
②对喊叫的贬称。“都睡下了,你死声甚了。”
2.生葫芦
①同“生瓜”。
②没经过严格训练的生手,也指没经驯化的牲畜。
“他开车本来是个生葫芦,还能不出事?”
“给我套个老实牲口,可不敢把那个生葫芦套上。”
(四)有些词读音、字形和普通话相同,但在意义和用法上起了变化
1.家:不但可指家庭和家庭所在的地方,还常指房屋,定义扩大了。如“刷家”、“装修家”。
2.凉:除了指温度低,常指外行。“种庄稼我凉的,做买卖你凉的。”
3.托:除普通话的意思外,巴盟话的“托”还有为求稳当而扶靠外物的意思。
“你托住墙慢慢上。”“你托住这根柱子,拿另一只手抹灰。”
三、语法特点
(一)巴盟方言里特有的叹词和语尾助词
1.特有的叹词有“噢”和“昂”
“噢”的用法一是表示征得对方同意,读去声;二是同意对方的要求或答应,读阳平。
甲:明天上街去,噢(ào)?
乙:噢(āo),去呀。
“昂”的用法是表示向对方祈求,读作“ǎng”;表示答应对方要求,读去声“àng”。
甲:你明天来,昂(ǎng)?
乙:昂(àng)!
2.语尾助词
巴盟方言中有几个语尾助词使用频率很高。如:
巴细:表示“之类”、“等等”。
用在指物名词后,表示“之类”、“等等”,如钉子巴细、梳子巴细、锤子巴细、铅笔巴细等。若用在指称人的名词后除有“之类”、“等等”意思外,还有轻蔑意味。如小舅子巴细、科长巴细等。“巴细”又写作“把戏”。
哇哇、洼洼、圪握、圪叽、巴脑、打蛋、咯啾等,这些语尾助词有的是从象声词演变而来,有的是从摹状而来,用起来表状态更形象。如:冰哇哇、湿洼洼、黏叽圪握、挖浓圪叽、圪抽巴脑、圪蹙打蛋、歪溜圪球等。
(二)在语序方面,个别副词在句子里常常后置,也可独立成句
如“才”、“倒”、“还”就有后置用法。
我卖了五百多斤了,才~~~(我才卖了五百多斤)
人家挖完了倒,我挖了一半,才~~~(人家倒挖完了,我才挖了一半)
你拿的东西不多还——慢慢儿上车也不晚。(你拿的东西不多,慢慢上车不晚。)
在对话时,可承接对方的话而独立成句。如:
甲:前晌我割了三分地。
乙:才。
甲:前天我把葵花都卖了。
乙:倒。
巴盟方言里的助词“着”读“de”(我们写作“的”),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放在动词之后表持续。这与普通话相同。如他脑着锄头下地了。
但当判明一种情况存在时,它常在动词的宾语之后,如:他下地脑锹的了。(他下地扛着锹呢。)再如:“他带干粮的嘞(le)。”(他带着干粮)
(三)巴盟方言的指示代词“那”
原来有近指和远指的区别,所指之物虽不在说话人跟前,但近指和远指是从语言的长短区分。用一般吐字的音长是近指,特定加长读音,在一般音长的二倍以上为远指。这一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人际交往扩大、语言交汇,向普通话接近而逐渐减少。
[1]马继荣.河套方言集锦[M].远方出版社,1999.
[2]马国凡,邢向东.内蒙古西部方言叠音词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2).
[3]闫凤春.试析后套方言的词汇特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4]李剑冲,郭丽君.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