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2014-08-15侯春兰
侯 春 兰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办学规模和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扩大,高校不仅面临筹资和资金管理风险,还面临投资风险,这都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认识不足、管理落后和体制等方面原因,不当的高校财务管理会产生诸多风险,直接影响高校教学和其他事务的有效开展,对高校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分类、分析风险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对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分类及成因
从理论上来看,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在一定发展时期内,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产生的风险。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实践来看,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发生违规、缺位或疏漏,造成高校出现投资失误、管理失控、公款私分、挪用贪污等可能情况或造成的实际损失而形成的风险,即是由于资本原因产生的不确定的未来收入,高等学校必须用其可支配资产承担收益减少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从风险类型上来看,高校财务管理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 一) 筹资风险及其成因
筹资风险是指高校由于政府拨款不足,在基建或科研项目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举债”,而存在的潜在的债务风险。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资金需求,有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在1999-2011 年期间增长了近320%,而在之前的1993-1998 年间这一比例仅为34.4%。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原有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加上财政拨款资金和自有资金的不足,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大举借债。《2007 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我国高校欠债总额一度达5000 亿,光是吉林大学的负债总额就高达30多亿,资产负债率高达55%,每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等费用就高达2 亿。由此可见,巨大的还款压力使得高校面临巨大的筹资风险,加上高校经营收入的不确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都使得我国高校面临着严重的偿债风险。
( 二) 投资风险及其成因
投资风险是指高校投资于校办企业或其他单位或金融投资等所使用的货币资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损失的可能性,其中,校办企业是投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据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2011 年底,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的校办产业账面投资总额共计1586455 万元,主要表现为高校下属产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中投资收益为60845 万元,投资收益率为仅为3.85%,面临亏损甚至倒闭风险。校办企业由于校企不分、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效率低下,加之对其的委托审计监督和监管不严格等进而引发高校的投资风险。此外,高校金融投资风险也很大,如债券投资等也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
( 三) 财务失衡风险及其成因
高校财务失衡风险是指中长期发展过程中高校财务整体状况不平衡,如收支不平衡、资金结构不合理等。属于纯支出型事业单位的高校不具备盈利功能会发生流动资金短缺、日常开支资金链断裂,甚至会发不出工资的风险;以及如上所述的债务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比重过大,利息负担较重,负债率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产生的风险等。财务失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风险意识不强,随着高校自主权的加大,高校运营风险加剧,迫切需要高校相应调整其财务行为,加大财务风险管理,但很多高校管理者或财务工作者还未认识到此,风险意识不强。二是支出控制不力,高校财政拨款占学校经费来源相对额较少,加之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控制财务支出,管理方法滞后,浪费现象多发,如科研经费较多地使用于劳务费、餐费、礼品等开支,而用于科研方面的支出比例较少,经费缺口严重,这些都使得财政收支面临失衡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上述风险,高校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 一) 控制筹资风险策略
1.扩大高校办学资金来源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基建的实际投入,加大在办学和科研经费上的资金资助力度,适当的时候通过“化债”偿还高校银行债务,以使其轻装上阵,不断发展。如2011-2012 期间福建省对其省属高校进行的两次银行贷款化债行为,可谓利国利民之举。另一方面,高校自身除了利用银行贷款外,在兴办学生公寓、食堂、超市或招待所等基础设施时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通过经营权替换方式吸纳民间融资,形式上可以采用“招投标”由中标者承担建设资金并给予其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到期后学校收回的方式,此过程不仅节约资金,还是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此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合作办学、捐资助学等途径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以降低筹资风险。
2.实施筹资精细化管理
筹资精细化管理是指要在确定筹资规模、选择最优筹资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资金结构。首先,高校要根据其事业发展阶段、办学规模等的资金需求量和现有资金量差额,采用定量结合定性测算方法,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做到既不多筹资,也不要由于资金匮乏影响高校事业的正常开展;其次,要保障筹资方式的最优化,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根据高校自身情况酌情选择诸如银行借款、融资租赁、金融衍生工具和资产融资等筹资方式;第三,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能够体现高校办学活力、能力和潜力的资金结构,保证适度负债,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资,提高学费到位率,减少融资风险。最后,也要恰当把握筹资时机,如对高新设备采购和基建方面要把握最佳的筹资时机,以降低成本,减少筹资风险。
( 二) 控制投资风险策略
1.明晰高校校办企业产权,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校办企业要真正获得发展,就必须严格依照《公司法》运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分离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得投资者以出资份额享受投资收益,并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建立现代经营制度,经营管理者向投资者全权负责;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权债务承担责任。要建立独立于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独立核算,独立高校自主运作,真正让校办企业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竞争主体。以“甩掉”学校包袱,克服校办企业对高校的依赖,彻底扭转“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学校做后端的状况,真正让企业的发展由市场来决定,由经营管理来决定,以投资产生收益,获得盈利为最终目的,不断发展壮大校办企业。
2.坚持投资柔性化管理
针对由于“大兴土木”,盲目建设教学楼、宿舍楼等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各高校应该尽快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委员会,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和投资责任制保障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效率;针对高校在债券市场或其他投资行为产生的资金运风险,高校应该建立专业的资金运作团队,加强资金管理人员队伍的知识和能力建设,并通过资金运作风险责任制等手段尽量减少或避免资金运作风险。
( 三) 控制财务失衡风险策略
1.提高风险意识
首先,高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始终,营造风险控制氛围。通过建立高校管理层风险制促使高校管理者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避免其因为主观不重视而造成财务失衡;高校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臆断,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并尊重有关专家意见,科学论证,认真分析,从而选择并执行最有的决策方案。其次高校工作人员也要强化风险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做到不浪费,逐步树立效益理财观,逐步将办学成本与效益挂钩。特别是高校的财务管理等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既精通理论和实际业务,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判断能力,以正确处理账务,有效管理财务,当好学校经济工作的好参谋。高校也应该对这些人员加强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和多层次的培训,提高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为高校财务管理乃至学校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和管理
高校要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依据有关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等,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水电费、通讯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定额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可以考虑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校)院长、总会计师或主管(院)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组成,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高校整个财务工作过程实施内部监督和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实施检查与考核机制,完善监管和评价机制,明确分工与责任,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具体而言,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施全过程的高校内部控制,事前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基建投资表等财务资料的财务状况分析,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和专家意见等反馈高校财务状况;事中要确保资料、会计信息、有价凭证的合理保管以及注重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以及高校的信息沟通;事后要对高校各项活动进行检查评估,核算会计信息,实施高校内外部审计等,以有效降低高校财务失衡风险。
三、结语
由于外界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因此,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政府、高校管理者及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充分分析,防患风险,控制风险,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进行,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 曹娟娟.大学制度改革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 高羽.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J]. 财税审计,2013(9):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