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
2014-08-15卢情恩
卢情恩
(南通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一、自我管理模式
(一)自我管理的概念
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1]。比如,人们为了更高效的开展工作、更有效的学习,会在前期统筹安排时间,制定进度表并核对执行情况,甚至还要调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度;为了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会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作息时间的调整,在生病时主动应对甚至寻医问药等等,这些都可视为自我管理的范畴。
(二)自我管理的应用
自我管理最早的应用是在医学领域。研究者们认为,对于某些特殊个体(如糖尿病患者等)而言,自我管理是比用药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通过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活动,通过自己监控自身的病情、自己观察和管理疾病对身体机能、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帮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1]。
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得自我管理的应用随后扩展到了教育领域。通过研究,教育者们证实了自我管理在控制低年级学童的课堂听课行为不良、学习障碍、学业不良、注意缺陷和孤独症等方面的效果。在由“问题研究”入手并加以解决问题的研究取得成功后,研究者们进一步将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扩展到提高普通正常儿童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上来,同样取得了实效。而这种扩展的、新的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1]。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也证实:能够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和内在学习动机。
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扩展应用展示了它强大的应用价值。这种价值被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们所认识并加以推广,被认为可以取代外部制约机制、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员工缺勤率,进而演变为一种有助于提高员工动机和生产力的管理策略[2]。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和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怀疑、观望、犹豫和摇摆,但自我管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同样有其用武之地,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这是基于高职院校的学情和校情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班级管理模式引入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职班级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基于问题”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院系——班主任”的层级约束机制来保证运行效果,生硬的把三个层级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划分为两个对立的群体,把学生看作被管理的对象,用较生硬的规章、条例约束学生,以保证他们不会制造“麻烦”(问题)。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在进行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会导致校园极端事件的出现。显然,随着教育大环境的逐渐演变,“基于问题”的学生管理模式很难在当下的高教环境下适用,而随着人们理念的不断更新,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也必将被各级教育机构淘汰出局。
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班集体内,合理地调配自我资源,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3]。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的正确运用,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必将取得良好效果。
三、班级自我管理模式探索
(一)树立“人本”管理新理念
学生管理基层工作者,要树立“人本”管理新理念,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摆脱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即摆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以及在此观念作用下的落后甚至粗放的管理方式,转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新教育理念,确立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人本”理念实施的效果显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不可能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在整个班级管理模式中的作用和地位,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管理环境,保护学生原创精神,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做出多种尝试,为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对于自我管理“需要”及其目标的确认,是其自我管理的内在强大动力,使它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因此,要引导学生适应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以自我意识和竞合意识培养为抓手,可以作为有效手段。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失去或削弱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5],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防止这种消极作用。竞合意识指的是竞争和合作意识,在集体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良性的竞合意识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是提高集体认同感,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
(三)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进行调节以实现既定目标,其中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强化、自我惩罚和自我激励等自我管理策略。这说明自我管理能力是可习得的,实际上在医学、教育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已经表明了个体自我管理能力的可塑性[1]。而学生在上述系列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方法,都可以认定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1.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
既然自我管理是个体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主动进行的自我调节,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就有必要在学生一开始确定“既定目标”的时候介入,通过科学介绍、合理引导、帮助分析、辅助判断等方式,让学生根据目标达成情况,不断的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时代是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对大学生活的规划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尽早搞好大学生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学生确立成长目标,为自我管理提供导向,同时也将内化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时间证明,科学的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会使学生对自己有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为今后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2.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
探讨在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包含至少两个层面的范畴:一个层面是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还有一个层面则是班级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个体的自我管理,就是学生个体通过自我约束和管理,在“克己”的过程中使个人素质和技能得以充分发展。而群体的自我管理,则要求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自觉的协调群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并结合一定学校和学生管理之规章制度,达到群体积极因素的最大发挥,以保证班级这个学生群体的正常运转,而班级成员个体则在其中正常运转、不断向前向上的群体生活中受到正面影响,使其感觉到受尊重、有成长、有创造、有发展。所以说,把握这两个层次“正相关关系”的特点,有利于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而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则是把握“双层次正相关关系”的起点。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班主任应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与班集体的统一关系和对班集体负有的责任,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班集体之间“荣辱与共”和“共同进退”的集体主义意识[4],以刺激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中更充分地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校运动会、班级郊游等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集团意识;通过“宿舍才艺大比拼”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帮助其认识自己的努力与集体荣誉的关系等。
(2)构建利于自我管理的班级架构
首先,成立班级自我管理委员会 (简称 “班委”)。委员会由班长、团支书和心理委员组成,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以外语学院某班为例,该行政班根据需要分成了两个教学班,这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挑战。结合这一现实情况,该行政班被分为两个组,各设组长,同时大力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形成 “班委——组长——舍长”的三级自我管理模式,在开展工作时,在保证整个班级“一盘棋”的同时,又可使两组在协调统一和良性竞争中不断成长。
其次,设立班级评议小组。为吸引更多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该班设立了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基本上为普通同学。每学期的综合测评、“推优”、座谈会、贫困生工作或其它相关需要资格评定的具体工作就交由其操作执行。
这种让更多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机制,既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平台,又能使他们在为班集体服务的过程中,成为了班级管理的主力军,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动脑筋,创新工作,分担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使班主任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班级管理。
(3)着力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骨干,是实行学生自我管班的领导核心,要注意选拔自我管理意识好、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学生干部,同时班主任必须要多注意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其树立模范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他们在“做中学”,多看多做多思。看班主任如何解决班级问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反思和老师的指点取得自我完善。
班主任在坚持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良好自我管理环境的生成。
通过搭建平台,在班级中形成了以班干部为支柱,以党团组织为引领,所有同学全员参与的管理网络,学生的自我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旋律,良好有序的班级管理促进班集体的发展,集体的发展带动个人的进步[6]。
(四)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如同在经济建设领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只手”都要发挥作用,在形成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索过程中,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间接达到管理的预期目标[7]。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管理”更多的是基于“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科学管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者本身,都有着极大的差别。
“瞎子给瞎子引路,是会掉进沟里去的”。给学生正确的引路对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多元价值观的学生,班主任唯有多一份责任,从服务于学生科学发展的高度去思考班主任工作,才能产生工作的激情和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思考
在高校学生管理现有框架下,班级作为学生管理的最基层组织,虽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能,但其量甚微,因为班级管理同时还要服从于上级部门的工作需要和安排。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责任人,班主任在积极探索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班级自主式管理模式[8],实现学生自主式管理,既是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他们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作为上级相关部门,也要充分认识构建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鼓励大胆创新的尝试和做法并适时推广,以使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创新意义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1]孙晓敏,薛刚.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
[2]饶蓝.打造企业员工卓越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
[3]崔文子,杨俊福.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4]李冬霞.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J].小学校长,2007(1).
[5]心策.群体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德俊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6).
[6]李芬.浅析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北方经贸,2013(2).
[7]刘召芳,郭金明,王伟.如何在和谐校园构建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J].求实,2008(2).
[8]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