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取向
2014-08-15李春江
李春江
(行唐县玉亭中心学校, 河北 行唐 150600)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语文及语文教学的本质。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一个首要回答的问题,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在知识本位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生命特征,忽略了师生情感的体验,忽略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追溯语文教学的本质,实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化,在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今天,在人性得到尊重与张扬的当代,这一命题显得尤为重要和深刻。
一、语文及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语文”名称的流变及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的由来
“语文”这一名称经历了历史的演变。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当时的语文称为国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巨大冲击,于是小学把国文改为国语,教材选用白话文,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而中学仍为国文课。到了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
(二)对语文概念的不同理解
“语文”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叶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百度引述“语文”的哲学定义: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前两种解释都停留在语文的本体——语言及语言的物化形态——文字、文章、文学的层面上,后一种解释虽然触及到了意识的层面,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们都没有真正揭示语文作为教学学科的本质。笔者认为,语文是通过对语言及其物化形态的文字、文章、文学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达到启迪智慧,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的一门学科。
(三)语文教学的本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概括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由课标可以看出,语文的落脚点是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因些,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是“立人工程”。 也就是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我们面对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僵死的容器。我们的教育应是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要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张扬。
二、生命化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生命化教学的理念。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也指出:“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这种生命间的对接、摄养、交融也是人的生命之本性。”因此,生命化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建立在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上,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携带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已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背离学生的生命,学生的个体生命意识仍处于被压抑、被禁锢的状态,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中心——唯书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把教材奉为神圣的宝典,完全照搬教材,教师成了教材的传声筒,成了教材的奴隶。师生在课堂中面对的是毫无生机的知识体系,教师教的是知识,学生学的是知识,知识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而这一过程中最宝贵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身心的发展都被知识所取代,学生的灵性与个性都被禁锢在传授知识的僵死的课堂中。
(二)教师中心——唯师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教学活动中处于绝对的地位,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国曾强调师道尊严,究其实质,它实际上是强调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进行的一种教化,是历史的产物。但教育发展到现在,这种趋势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中仍是主宰者,包办者,继续发挥其传道、授业之功能,“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仍很普遍,学生毫无主动可言,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发展更无从谈起。
(三)考试中心——唯考
我国自古就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传统,尤其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更是把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考试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目标: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功利性的教育观导致了教师只注重考点,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归纳;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生命的尊重,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是学习的机器。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自己应有的个性与创造性精神,造成了学生人格的残缺和价值观的扭曲。
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向生命化教学回归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课程与教学的世界不仅仅是认知的世界,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世界。生活是生命的历程和生命价值得以绽放的场所。教师与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及自我的体验、理解和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
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我们应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进行教学,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真切的体验中人格得以升华,价值得以展现,生命得以生成。
同时,教师还要以生活化的视角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学生成的动态化
生命化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生命化课堂教学看来,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可预设的现象。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倾听、领会和预测,并以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依托,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根据执行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在变动中引导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三)师生交往的平等化
生命化教学应是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交往中,双方的思想、智慧、情感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要做到师生交往的平等化,教师应从思想和行动上彻底摆脱教师至高无上的认识,教师应放下尊言,走下讲坛,真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积极营造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共同浸润于一个宽松、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
总之,生命化语文课堂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是生命的展示与张扬。生命化教学的理念,是顺应历史潮流而提出的,是与时俱进的。愿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生命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它应然的状态和价值。
[1]鲁洁.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3]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