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临猗方言常用介词研究

2014-08-15常馨匀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本义介词用法

常馨匀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兰州730070)

临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1],因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分为两小片:城关片(原猗氏县)和临晋片(原临晋县),本文例句以县东部城关片为主。

一、境事介词

1.1 赶

《说文解字》:“赶,举尾走也。”本义为兽类翘起尾巴奔跑,是个动词。后引申出驱赶、追赶的意思。如,《管子·君臣》:“心道进退而刑道滔赶。”动词用法在临猗方言里仍存在。如现仍使用的固定搭配:①赶会(赶集):我先后可爱赶会啦。②赶辰(指加快行动,不误时间):你赶辰些,撵黑咱就能回屋啦。③赶劲(指说话做事利索):他这回驾校考试赶劲太太。在临猗方言中,“赶”也可以作介词。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表示介引动作的起点。如:

①赶他走之前,把这东西让他捎上。

②赶这搭,我就开始好好学习啦。

③赶地里到屋里可快啦,只要一会儿。

(二)表示介引动作所经由的处所,用在处所名词前面。[2]

①赶这搭到运城要半个多小时哩。

②他赶我跟前走过都没瞅着我。

③你赶门缝里往屋里瞅,所都看不着。

(三)表示介引比较对象,在临猗方言中也可用“比”,如:

①今年后冬赶去年暖和多啦。(今年冬天比去年暖和多了。)

②坡上赶咱这搭早三天搭镰。(坡上比咱这里早三天割麦子。)

③这袄赶兀一个穿着舒服。(这上衣外套比那一个穿着舒服。)

(四)表示等到某个时候,用在时间词的前面,指时间的终点。这一点与普通话中“赶”作介词的用法意义相同。临猗方言中“赶”也可以说“到”,但意思不尽相同。“到”只侧重的是某个时间点,但“赶”更侧重时间段,表示某个时间点以前。如:

①赶年底,你孩就都回来啦。(过年以前,你的孩子就都回来啦。)

②赶月尽,把对子贴上。(在除夕之前,把春联贴上。)

1.2 搁

“搁”是个较后起的字,《说文解字》、《广韵》均未提及。在普通话中,“搁”只作动词,意为“放、放置、搁置”,而在临猗方言中,“搁”既可做动词,又可为介词。

(一)临猗方言“搁”作动词时,后加介宾短语,一般省略介词“到”、“在”,常作谓语。[3]如:①把包袱都先搁我这搭。(把行李都先放我这里)

②菜搁窖里不容易坏。(把菜放到窖里不容易变质。)

③早起炒的菜搁黑唠就不新鲜啦。(早上炒的菜放到晚上就不新鲜了。)

值得一提的是,临猗方言口语仍保留“多动共宾”的古汉语结构,“搁”一般作这一结构中的第二个动词,并且两个动词之间不附加任何成分,受事宾语常常前提。在临猗方言中,这种用法仍很常见,如:

①西瓜搬搁地上。(把西瓜搬上放到地上。)

②铁锨捎搁门口。(把铁锨捎上放在门口。)

③车开搁暖和地方。(把车开过去停在暖和的地方。)

④梯子抬搁你屋呀。(把梯子抬过去放你家里。)

(二)临猗方言“搁”作为介词时,引出处所、时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从”、“在”。如:

①你搁哪拾这么一个好看的镯子。(你从哪里捡来这么漂亮的一个镯子呀?)

②今晌午你就搁这搭吃饭吧。(今天中午你就在这里吃饭吧。)

③给你嬷搁柜子里拿一件厚袄。(从柜子里给你妈妈拿一件厚外套。)

④给这些螃蟹搁院盆里头呀,院比厦里凉快。(把这些螃蟹放到院盆里面,院子比房间里凉快。)

1.3 和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本义是应和、跟着唱,是个动词;后引申出协同之义,用作连词。临猗方言也有这种用法,如:

①我嬷和我弟都走我舅舍眊我舅舍娘啦。(妈妈和弟弟都去舅舅家看姥姥了。)

②石头和他婶子都到会上买年货去啦。(石头和他婶子都去街上买年货去了。)

“和”作为介词,始于唐代,只用于句式“和/连……也/都”。表示“向”、“给”等的介词产生于宋元。[4]临猗方言保留了“和”的介词用法,具体如下:

(一)介引处所方位名词是,表示“到……去”,例如:

①你两厮赶上和学校报到呀。(你们两个结伴去学校报到吧。)

②石头和山上背哩啊。(石头往山上背哩。)

③你和这搭坐,兀搭有土哩。(你往这儿坐,那儿有土呢。)

④这娃小时候调皮捣蛋专门和女娃脸上抹粉笔面。(这孩子小的时候很调皮,专门往女孩儿脸上抹粉笔灰。)

(二)表示介引动作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普通话的“跟”,也可以说“给”。如:

①我和你说唠半天啦,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我跟你说了那么长时间的话了,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

②他和我学拉二胡,进步快太太着哩。(他跟着我学习拉二胡,进步非常快。)

③你怎么老和人家不一样啊,吃饭还要戴个帽帽。(你怎么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啊,连吃饭都还要戴帽子。)

(三)与普通话“和”作介词用法相同,表示引进比较的对象,“和......一样”,有比喻之意,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些”“样”一起使用。这种用法在宋元时期就已存在。如《莲女成佛记》中“张待召见是女儿,却和那没眼婆婆一般相似。”临猗方言保留了此结构“和......一般”。如:婧姐和你一般胖。蒙牛和伊利一般好喝。“和”多数情况下与“一样”连用,构成“和……一样”的固定搭配,表示某人或某物具有相似的特点,相当于普通话的“像......一样”。“和”后可跟人称代词、名词,也可跟谓词性短语。临猗县西方言常说“连”、“连……一样”,意义和用法与此处的“和”完全相同。如:

①她的手和冰一样,乍冰。(她的手像冰一样,非常凉。)

②这娃说话和大人一样。(这孩子说话像大人一样)

③你嬷做的饭和饭馆里头的一样。(你妈妈做的饭像饭店里的一样好吃。)

二、关事介词

2.1 与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本义是赐予、施予、给予。临猗方言保留了“与”作动词单独使用的用法。如:

①你屋女与人了木有?(你家的女儿有婆家了吗)

②这娃将要下就与人啦。(这个孩子刚生下来就给别人养了。)

临猗方言“与”作为介词时,后接引进事物的接受者。当然也用介词“给”,但“与”用得更普遍,且多用于中、老年人。如:

①与我讲个笑话吧。(给我讲个笑话吧。)

②你与我说两句话行吗?(你让我说两句话行吗?)

③我与你两条路走,要么赶紧还钱,要么咱就上法院去。(我给你两条路走,要么赶紧还钱,要么咱上法院。)

2.2 把

“把”的本义是“握”,最初是个标准的动词(公元前四世纪),如《墨子》:“禹王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随着交际的发展,“把”的动词性逐渐衰弱,处于动词和介词的过渡时期,这是“把”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一直到公元九世纪)。第三个阶段是完全虚化的阶段(公元九世纪以后),这个阶段“把”字成为了完全的介词。“把”在临猗方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引进处置对象的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把、管、用”。

在临猗方言中,“把”作为介词,后面介引对象名词时,表处置,这一点与普通话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普通话中“把”字后的名词必须是定指的,前面有“这”、“那”等限制语。[5]如:把这些纸箱卖了。而在临猗方言中,不定指名词也能与“把”搭配。如:把很多资料卖了。把一些东西丢了。可见,临猗方言“把”字后名词可以是定指的,也可以是不定指的。如:

①把钱点点看看对不对。(把钱数一下看看对吗。)

②你把你娃好好管管。(普通话常说“管好你的孩子”。)

(二)“把”的特殊用法

临猗方言中“把”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多用于祈使句中,后介引对象名词,表示将对象......处理,同时常省略主语和介词“把”,构成特殊用法。如:

①(你把)对子贴上。

②(你把)雪扫扫。

③(你把)外罩脱了。(你把外套脱了。)

值得注意的是,祈使句加状语时,前面必须用“把”。状语位置比较灵活,可在介词“把”前,也可以在动词前。如:

①宁宁把碗弄打啦,还不给人说。(悄悄把碗打了,还不告诉我。)

②把鸡蛋款款搁下,不要打唠。(把鸡蛋慢慢放下,不要打碎了。)

2.3 到

“到”作为动词、介词在汉语普通话中与临猗方言中意义用法基本相同,一般引进时间或处所对象。《说文解字》解释:“到,至也。”本义为“到达”之意,是个动词,如《庄子》:“归到鲁东门外,适于柳下季。”到汉代时,已经出现了“V1+到 +N”的句式,如《史记》:“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雒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在该句中,虽然“到”前面的动词是运行动词,但是“到”表运行的义素并没有消失,“到”与前一个动词共同承载一个主语,“到”还是一个动词,但是已经开始虚化。随着这一形式使用频率的增加,“到”逐渐失去了运行的义素,虚化为介引处所的介词,如《敦煌变文集》:“临至捉到萧蔷外,季布高声殿上闻”,又如“来到终谋境上”。两例中的“到”已虚化为介引处所的介词。因此,可以说大致在唐五代时期,“到”虚化为介引处所的介词。在此我们介绍“到”作为介词在临猗方言中一个特殊结构,即:到+某人/某事+跟前/上,这一结构表示的是对某人/某事关系的程度和态度的好坏,如:

①女娃到她爸跟前好太太着哩。(这个女儿对他爸爸特别好。)

②你妈到吃饭上可上心哩。(你妈妈在饮食方面很讲究。)

③这娃到钱上可比谁都精。(这孩子在钱方面很精明。)

2.4 凑

《说文解字》:“凑,水上人所会也。”本义是“集聚”,为动词。如,《楚辞·九叹·逢纷》:“顺波凑而下降。”临猗方言中“凑”的动词的用法保留了这一意义,如:咱们四个打麻将刚美能凑一桌。临猗方言中“凑”也可以用作介词,用法与“趁”类似,都表示利用对自己或他人有利的机会或条件。后面可跟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常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如“凑早”)。

①凑热赶紧吃。

②凑天还没黑哩,我再到地里拔些草去。

③凑屋里人都出去唠,你赶紧把作业写写。

④你一天做个所事情,凑早准备,不要到跟前啦,才着急不行了。

2.5 除

《说文解字》:“除,殿陛也。”本义是“宫殿的台阶”,是个名词,后来引申出“清除、扫除”的意义,介词就是从这个意义虚化来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介词的用法。这一时期的“除”大量出现在连动结构中,起介词作用,如《齐民要术》:“若七日不得作者,必须收藏取七日水,十五日作,除此两日则不成。”到隋唐五代时,介词用法更加突出,“除”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和“外”连用,如《全唐诗》:“来去腾腾两京路,闲行除我更无人。”“除”的意义已经虚化,后面所带范围也非常广泛,可以是任何事物,介词“除”产生后,动词用法仍然存在,二者并存。隋唐五代时期,“除”基本完成了虚化,以后“除”的发展表现为大量的双音节化。“除了”产生在宋元时期,如《话本》:“今日却得大王杀了,也替奴家除了害。”这一时期,“除了”还可以和“外”、“之外”搭配,如《朱子语类》:“除了熟之外,无不可说者。”明清时期,“除了”较为常见。如今,临猗方言中“除”字已经没有动词用法,只用作介词,表示排除,用法与普通话相同。在方言中常用“除过”、“刨过”、“除了(音同唠)”,一般不单说“除”。“除”作介词在临猗方言中有以下三种用法:

(一)表示不计算在内。除个别的例外,其他都一致。后面常与副词“都”连用。这种情况下,“除过”、“刨过”和“除了”可互换使用。如:

①除了电视,她把能买的东西都买回啦。

②除过学习不行,他学所都可能行哩。(他学什么都很棒除了学习以外。)

③老汉这车子除了车铃不响剩下哪搭都响。

(二)后半部分采用否定形式,表示前半部分说的是唯一的例外。如:

①他除了年下忙一下,一年都莫所事情。

②除过他奶,没有人能管下他孙子。

(三)“除过/除了……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是……就是……”,表示只有两种情况,二者必居其一。

①你一天除过逛街,就是上网,活得这么滋润。

②她一天谁都不找,除了找你,就是找晓红。

三、凭事介词

3.1 拿

“拿”,初做“拏”,本义为“相持、搏持”,后引申出“握持,取”义,在隋唐到宋朝时期,“拿”作为表示“用手或其他地方抓取”的动词多次出现,多数不带宾语,如《太平广记》:“入龙拿虎据,剑拔弩张。”从宋代到元明时期,出现了“拿+N+V”的连动格式,如《老乞大新释》:“拿签筒来摇一摇。”直到五四以后,“拿”后面不能再加体词性标记“着”,这个时候的介词用法才最终确定下来。临猗方言中有以下三种用法:

(一)表示介引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普通话的“用”用法类似。如,

①拿笤帚扫扫。

②你拿大碗喝。

(二)表示处置,相当于普通话的“把”。如,

①实实拿这娃莫法了。(实在拿这孩子没办法了。)

②他拿一个西红柿扔她脸上。

(三)形成“拿……当……”的固定搭配,相当于普通话的“把……当做……”。如,

①拿我呐好心当驴肝肺哩。

②他拿红薯当馍馍饭,天天吃。

3.2 凭

《说文解字》:“凭,依几也。”在先秦时代就引申出“倚、靠”之意,而不仅限于“几”,如《左传》:“君凭轼观之。”先秦到东汉时期,“凭”后面所带的名词范围逐渐扩大化,从具体物体发展到各种有利条件,如能力,权势,人物等,随着范围的扩大,“凭”的语义逐渐变为“倚仗、凭借”,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较多,如《三国志》:“术凭将军威势,得以破备。”到唐朝时,“凭”出现了介词用法,如《晋书》:“抚军校尉凭宠作威。”临猗方言中继承了这一用法,如:

①凭我的实力,我就不相信我考不上大学。

②他凭偷东西过活。

四、结语

经过上述初步的探讨,现对临猗方言常用介词的特点进行总结: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通过对其来源和用法的考究,临猗方言的介词沿用了古汉语中介词的用法,但比起普通话,临猗方言的介词虚化程度更高。比如引进时间和处所对象的介词“到”最早出现在唐代,临猗方言将其沿用,以至现在方言中“到”作介词时使用更频繁。另外,临猗方言介词口语化很强,兼类介词、同义介词十分丰富。例如,“赶”和“撵”作动词时均有“驱赶”之意,作介词时均有“到.....时候”之意。本文对临猗方言介词的研究仅是冰山一角,还存在诸多不足,以至于对临猗方言介词的历史溯源研究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力争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能够加以补充和完善。

[1]侯精一,温端政,田希成.山西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2).

[2]毛淑平.晋南稷山方言中几个特殊介词的用法[J].山西师大学报,2001.

[3]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本义介词用法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介词和介词短语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介词不能这样用
特殊用法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