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西双版纳州“三品一标”认证的思考

2014-08-15屈海波李书兵

云南农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品一标西双版纳州绿色食品

屈海波,李书兵

(西双版纳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 景洪 666100)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产品质量认证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对于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改善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 “三品一标”)的建设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的收入,进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的“三品一标”事业稳步发展,成效明显。

1 “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现状

1.1 无公害农产品

西双版纳州自2004年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至2013年年底,全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为11.22万hm2、牲畜69.34万头(只、羽),其中,种植业产地认定面积为11.08万hm2(含整体推进县的11.07万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52.99%。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6家,年产量5790.5t,认证产品11个,种类包括茶叶、蔬菜、猪肉和鸡蛋。

1.2 绿色食品

西双版纳州从2002年开展绿色食品认证,11年来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有11家,获证产品35个,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至2013年底,全州绿色食品认证面积3707.87hm2,产量9676.5t。绿色食品企业的认证规模相对较大,涉及茶叶、蔬菜、西番莲浓缩汁等类别,绝大多数为加工类产品。

1.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西双版纳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从2011年开始起步,目前,共有5个单位办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报品种5个,分别为西双版纳茶花鸡、西双版纳丝尾鳠、南糯茶、班章茶和蛮砖茶。

1.4 “三品”的质量安全

无论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还是有机食品,都对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指标做了具体规定,无公害农产品大部分指标等同于国内普通食品标准,部分指标高于国内普通食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机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三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实施严格的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制度,加上证后的有效监管,较好的实现了上市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保证了生产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安全性。近3年来,通过 “三品”认证的产品加大了检测力度,产品检测合格率100%。

1.5 “三品”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绝大多数获证单位实现了管理规范和效益增加,带动了农民增收,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三品”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虽然在超市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没有质量证明标志的普通产品卖价高,但仍大受欢迎。

2 影响 “三品一标”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创品牌是市场开拓最重要的环节,但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对“三品一标”认识不足,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薄弱,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

2.2 体系队伍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三品一标”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整个工作体系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扩大队伍规模,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职能职责,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推动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应强化认证审核、证后监管核心业务工作的需要。大宗农产品生产经销企业大都经济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技术管理水平低,给“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层次较低,覆盖面小,缺乏规范,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2.3 品牌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少数企业用标不规范,假冒及超范围用标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二是许多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仍然缺乏科学、准确的理解,品牌形象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需要加强深度宣传,扩大“三品一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市场拉动力。

3 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工作的对策

3.1 统筹规划适宜“三品”生产区域

依托西双版纳州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项目中的《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监测结果,对农产品的适宜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进行划分界定,为“三品”发展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提供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结合西双版纳州农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在坝区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圈和山区生态圈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坝区和山区、半山区,重点扶持发展蔬菜基地、杂粮和茶叶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按照统一规范、快速推进的原则,发展规模较大的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在推进的层次上可选择一定比例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优先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提升,以加快“三品一标”的认证步伐,快速提高“三品一标”认证的总量和规模。

3.2 加大资金投入

主要用于“三品一标”的基地建设、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等方面,提高企业对“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

3.3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一是重点组织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州内知名品牌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水平,促进农超对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努力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2012年,有2家企业的6个产品认证了绿色食品,到2013年,有3家企业的18个产品申报认证绿色食品,这些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后,将极大地提高西双版纳州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有机食品

积极引导实力强、效益好、符合认证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申报有机食品。同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一是在生产地点的选择上,应选择环境好、基本无污染的地区。二是在气候条件上应选择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区,这样病虫害会少些。三是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抗病性强、不用或很少用农药、经济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作物。

3.5 抓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

西双版纳州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农产品种类较多、品质好、消费市场大,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的地域品牌农产品中,仍有大部分的产品未纳入依法登记保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规划。加之省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专项基金的扶持作用,使西双版纳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工作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势头,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轨道。这些有利条件,为西双版纳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6 加强市场建设,扩大品牌效应

市场的好坏最终靠消费者是否认可决定,消费者需求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原动力。目前“三品一标”的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已经树立,成为各类农产品交易参展的准入条件。面对庞大的消费需求,急需打造西双版纳州“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品牌,以引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高端消费市场。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应加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三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开展认证农产品批发、配送等营销,并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进网上交易。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宣传“三品一标”,扩大影响,提高社会各界、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获证农产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绿色消费,共同推动“三品”事业的发展。

3.7 强化宣传造势,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宣传作用,增加“三品一标”的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展会平台,扩大“三品一标”宣传,为西双版纳州“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周绪宝,欧阳喜辉,等.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0).

[2]陈斗生.“十二五”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重点及推进举措[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2).

猜你喜欢

三品一标西双版纳州绿色食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
“三品一标”助力品牌农业
西双版纳州HIV/AIDS 患者病因病机临床调查分析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