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机维修点的调查与思考
2014-08-15沈正洲
沈正洲
作者信息: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农业服务中心,215231,江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农机具数量和类型迅速增加。 而农机具的使用离不开维修, 乡镇农机维修点承担着区域内农机维修的任务,在农机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乡镇农机维修力量还比较薄弱。
1 乡镇农机维修点的重要作用
1.1 提高农机使用水平
乡镇农机维修点承担着整个乡镇的农机具维修任务,在农机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农机部门基本退出维修服务和农村缺少维修点的情况下。 农机使用者通过维修点能够及时排除机具故障,提高农机具性能和农机作业效率。
1.2 确保农业生产进程
乡镇农机维修点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夏秋两季农忙之中。农忙季节是中拖、收割机等农机使用最为频繁的时节,作业任务重、时间紧,也是农机故障的易发期和高峰期。 乡镇区域范围小、人员熟,机手有了故障, 往往一个电话, 维修人员就能到田头进行维修,及时排除故障,使机械能迅速投入到农机作业中去,确保不误农时。
1.3 加快技术推广步伐
近年来, 乡镇农机维修点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特别是在机插秧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小麦条播技术等农机部门主推技术推广中。 乡镇农机维修点利用其贴近农村的天然地理优势和维修技术优势,通过与农机部门的合作,为顺利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提供维修保障。
2 对乡镇农机维修点的调查
2.1 乡镇农机维修点发展现状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和七都两镇目前共有各类农机维修点12 个,其中震泽8 个,七都4 个。从设立主体类型来看,农机专业合作社设立的3 个,农机经销商设立的1 个, 个人设立的8 个; 从维修资质上来看,三级维修点5 个,无资质维修点7 个;从地理位置分布上来看, 除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点设立在合作社机库内部即在农村外, 各维修点相对集中在镇郊,以公路沿线居多,交通相对便利,维修方便;从经营模式看, 除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经销商设立的维修点外, 其余对外从事维修业务的8 家维修点都是兼营农机配件销售, 其中有2 家还从事小型农机具销售。
2.2 乡镇农机维修点存在的问题
2.2.1 规模普遍较小,维修范围较单一
当前两镇的维修点规模普遍较小, 大多面临着人员、场所、工具三缺少的发展困境。 两镇目前规模最大的维修点现有维修场地850 m2, 配件仓库420 m2,农机维修人员4 人;而规模最小的维修场地不足100 m2,配件仓库不足30 m2,农机维修人员仅1 人。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差、维修设备简陋、维修人员少是两镇农机维修点的普遍现状。
从两镇维修点的维修内容来看, 维修的农机具类型以农田中型拖拉机(包括旋耕机、平田耙等配套机具)和道路变型拖拉机为主。 其原因:一方面目前两镇这两种农机保有量较多,维修市场较广,市场配件也较多; 另一方面缺乏对大型农机具如收割机的维修能力,而对如植保机、修剪机等小型农机具等因市场小而不愿维修。 在两镇12 个维修点中,除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维修和保养合作社所拥有机具,经销商主要负责所经销农机具的维修外, 真正对外开展维修业务的只有8 个。 在8 个对外经营的维修点中均有中拖和变拖维修业务,此外,兼修插秧机1个,兼修挖掘机等工程机械2 个。
2.2.2 内部管理缺失,安全隐患较突出
乡镇农机维修点由于规模小,加上重修理、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设备更新,因此对人员、设备和经营都没有很好的管理制度,平时维修不做记录,更不要说建立维修档案了,内部管理普遍较为混乱,不利于维修点的规范化建设和维修效率的提高。
内部管理的缺失也体现在内部安全隐患上,较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维修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各维修点特别是对外经营的8 家,平时忙于维修,忽视设备特别是电器、液压设备的检查和保养,不少维修工具老化或变形,如千斤顶漏油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维修场地存在安全隐患。除农机专业合作社外, 其他农机维修点的房屋都是通过租用的方式获得。受租期和效益影响,维修点经营者舍不得在维修场地建设上投资,有的维修点房屋年久失修,阴暗潮湿,线路老化,甚至存在私拉乱接电线现象,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2.2.3 人员素质不高,维修质量难保证
截至2013 年5 月底, 两镇12 个维修点共有各类人员38 人,其中维修工25 人。 在维修资质方面,在维修工中,具有初级维修资格12 人,中级维修资格3 人,另有10 人无维修资格。在学历方面,除2 人具有高中(职高)学历外,其余均为初中或小学文化。可见两镇维修人员持证率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从实际维修能力看, 缺乏具有较好理论水平和操作实践的维修人员。 如不少老维修人员以前是农机操作员, 靠自己在实际操作和维修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缺少系统的理论学习,知识较为陈旧,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较差。 而新加入的维修人员,对农机普遍不太熟悉,多数是跟着师傅边干边学,虽然接受起来较快,但缺少学习和受教育机会, 偏低的待遇收入也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大。从维修实际来看,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和维修水平制约,维修过程中换件多、修理少,对故障往往不能有效“识症”,因此造成维修质量普遍不高,维修纠纷、返修等情形时有发生。
3 加快乡镇农机维修点发展的思考
3.1 政府应加强引导和管理
政府要在三个“力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机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引导和管理,主动有所作为。
3.1.1 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农机部门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时, 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其中,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好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维修点,作为推广机械的维修点, 确保乡镇农机维修点的健康持续发展, 如吴江市2010、2011 年连续2 年对每镇1 个负责插秧机维修的维修点给予3~4 万元的补助。 农机部门应向政府争取加大对农机维修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鼓励维修点提升维修等级和维修人员参加相关资质培训、考核。
3.1.2 加大培训力度
各级农机部门应重视乡镇和农村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 要把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作为农机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 促进乡镇农机维修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机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操作员业务培训较多, 但对农机维修人员基本没有组织培训,一方面农机部门忽视了这一群体,另一方面农机维修人员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现在江苏省有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通过培训取得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有相应的补贴, 农机部门应在传统的中拖、收割机、插秧机操作工培训的基础上,开办农机维修班,鼓励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维修人员参加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水平。
3.1.3 加强监管力度
一是要加强对维修质量的监管。 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机维修点的监督管理, 履行对农机维修点的审定职责,加强维修质量的督查。可考虑由政府牵头,建立农机、工商、质检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起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监管机制。只有多部门联合严格执法,才能确保农机维修质量,促进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要加强对维修人员的监管。 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农机维修人员纳入管理范围, 并作为维修点等级资质申报的重要考核条件。 尽可能做到维修人员先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再上岗,并严格维修等级证的考核管理, 保证维修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和操作水平。
3.2 加强维修点内部建设
除了政府农机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扶持, 维修点也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内部建设,提高发展水平。
3.2.1 加强内部管理
良好的经营离不开良好的内部管理, 维修点要充分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维修人员和设备的管理,力求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使维修点的运营走上规范之路,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3.2.2 加大设备投入
维修点应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 提高维修质量和安全水平。 要加大维修设备特别是大型和精密型设备的投入, 当然这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投入,从长期来看,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改善维修条件,有效防止维修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 针对目前各维修点维修业务范围较为单一的现状,应增加一定的其他农机维修设备,逐步开拓市场,以此作为主营业务的补充。
3.2.3 提高人员素质
一定程度上说, 人力资源是维修点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从实际来看,也是各维修点中目前最为紧缺的发展资源。人员素质的提升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进外部维修人才,二是培养内部维修人才。从当前维修人才较为缺乏的实际形势来看, 维修点更应重视后者,着力培养好现有维修人才,特别要注意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适当提高收入待遇水平,提高工作积极性。要重视维修人员培训,积极参加各级农机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 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只有提高人员素质,才能提高维修质量,有效减少维修纠纷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