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面临的若干问题

2014-08-15穆建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校企职业

穆建成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充分证明,职业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也逐渐为我国社会各界所认识。从观念上看,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的传统认识已经基本改变。因此,对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已经不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相对缺乏对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研究,使得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很大程度上效仿了普通教育,表现为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职业世界的真实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需求不吻合,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等。所以,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创新问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面临的问题很多,既有职业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涉及相关的教育系统与外部因素,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等。[1]

一、创新校企合作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缺乏、实训条件制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却没有达到应有水准,上岗后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这样,一方面企业有场地、设备、技术、资金等资源,有需求但却招不到适用的技术人才,而职业学校有人力资源聚集优势,但却在实训场地等方面处于劣势。于是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思路便形成了。

校企合作不仅为职业学校解决了实训资源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而且也为企业解决了招工不足不稳的问题,同时也可让贫困生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传统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与具体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定单式人才培养为主要特点,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传统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学校与具体的企业进行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难免使人才素质受到局限,即毕业生能适应进行合作的企业,但却很可能不适应另一个企业,即使那个企业也处于同一行业也难适应;另一个问题是,与具体的企业进行合作,容易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一旦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则与之合作培养人才的学校将变得很尴尬,即使企业不倒闭,也会经常面对企业转行、转产的问题,时常让合作学校无所适从。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是追逐利益的,在市场竞争中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它的本性,而学校则必须强调公益性,必须将学生的发展权益置于首位。

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今后将会向行业协会主导的方向发展,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地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结构状况,积极组织行业协会,行业的权威性得到增强,企业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而是在行业的大旗下展开有序的经济活动,而政府部门则逐渐习惯于为企业、行业服务。这显然是企业发展机制的重大转变。[2]

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主动与当地区域内的行业联姻,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的合作模式——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在这里,以行业为主导,每个企业是一个经济单元,当地政府以服务咨询、宏观指导、支持和协调的职能而存在,学校作为该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而存在,同时享受该行业的资源,并引导学校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调配师资、制定专业与学生发展评估标准,从而形成良性的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既能为相应企业提供适用人才,也能让学校获得行业资源,而且还避免了单个具体的企业变化给学校带来的困惑,也使得人才培养增强了稳定性。

二、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任何培养人才的活动,培养方案都是保证人才素质的关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因此,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这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以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较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其重视社会需要、强调实践活动等特点而更有利于应用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学科课程便于组织教学,也由于职业教育的传统就是学科课程占居优势,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相对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需要仍显不足,由此导致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完善。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方案改革首先要汲取现代课程理论的各种新观念,建立由多种课程模式构成的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课程结构。

⒉增强培养方案的灵活性

出于教学组织管理上的便利,在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很少,而其中的任选课程就更少,没有充分反映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差异及其对课程选择多样性的要求。当然,职业教育开设选修课程并不仅仅是增加一些课程了事,而是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充分考虑职教特点,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改革,尽管有较多原因,但都在课程方案的改革上动了大手笔,较有影响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等。近年来,我国学者蒋乃平先生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课程设计思想,强调既要保证学生具有必要的基础水平,又要增强课程选择的多样性。有的职业学校还把其“活模块”分化为基础活模块、选修活模块和拓展活模块,更是大大增强了课程方案的灵活性,在实践上也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⒊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普通教育侧重于文化养成,其课程与教学体系较为严密,且学术性强;而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功利性,侧重于从业技能,不可能也不应过度考虑课程的学术性。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学术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大约只有1/3左右,而实用课程(技术指导或操作训练)则达2/3左右,足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大趋势。

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应重在实用而非学术性。一般地讲,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较明确的功利色彩,对于职教专业与课程的选择侧重于其职业价值,重视所学知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适用性,他们所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同时,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也是看重他们的实际技能而不关注其理论水平。

4.注重教材内容的革新

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先后经历了核能利用、发射卫星、重组DNA、微机广泛应用、软件开发与产业化等五次科技革命,1996年出现的克隆技术被专家学者誉为第六次现代科技革命。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革新职业教育的教材内容带来了挑战与契机,一度时髦的录像机技术,在VCD/DVD技术的冲击下早已风光不再;1993年以来的会计制度改革,迫使传统的会计技能脱胎换骨;而经贸发展的日益全球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符合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更不必说诸如CAD之类的计算机技术,更是一日千里,很可能在学生还未毕业,其有关知识已经落伍了。所以,教材,包括教师的教案(因为这才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材”),要时时更新,不然,如果对知识技能的更新熟视无睹,抱守残缺,就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各行业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更是大大推高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学历层级。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出现了,即职业学校里那些即将毕业的“准职业人”,有相当比例存在着“三高一低”特征,即学历高、职业期望高、享受要求高、敬业精神和职业忠诚度低。一些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但很难说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让用人单位苦不堪言,怨声不止。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宁肯录用那些职业忠诚度高、职业技能一般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录用那些职业技能高、但很可能旋即“跳槽”的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当前,职业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日常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道德培养计划

通常,各职业学校一般都有《学生管理手册》之类的规章册子,其中不乏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却明显缺少明确具体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道德一片模糊,对于工作流程、工作规则等都只停留在实训课上老师的简单要求和实训室里的操作守则,而对于敬业、操守、忠诚、奉献这些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则更是缺少有目的、有系统的培养。

2.校企合作中对职业道德培养关注不够

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已经感觉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顺利就业具有明显的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也和企业建立了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来进行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校企合作却较少关注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职业规范的细节、职业的忠诚、岗位贡献精神等职业操守方面的培养,相对忽略。

3.日常道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

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教育活动更多的是追求形式,以为开设了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未能结合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变化,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不了解他们想什么,不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世界,使思想道德教育无异于放空炮,德育实效大打折扣。

上述几点,都在倒逼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四、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传统的基础教育,似乎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普通教育渐渐走入了升学教育的轨道,学校的课程方案与教学安排,似乎都围绕着升学而转,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试图努力打破这种局面,提出要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能力,这显然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但遗憾的是,这种精神与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以致在基础教育中仍然缺乏职业教育成分,这导致接受完基础教育走进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开始就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由此,要想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要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协助、呼吁基础教育融入适当的职业教育课程。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著称于世,除了其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和完整的工学结合体系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做到了把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法律上,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要有8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上,德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为未来前途作准备,并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在小学的高年级有一个“观察阶段”,即注意观察学生的志趣与爱好。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的专用教室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有一个走出校门的实践环节,即学生到企业实习三个星期,一般安排在8或9年级,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相关职业的特点。学生实习的工厂,一般由学生自己联系,这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一方面是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强大,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中小学想开展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受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制约,最后或收效甚微或不了了之。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成分,使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前具有基本的职业教育素质,目前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2]秦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校企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职业写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爱的职业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