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月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日本传统节日的比较研究

2014-08-15

天府新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对歌习俗少数民族

赵 蕤

节日积淀着人类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是人类生活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有序联系。由于与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所以节日会不断传承和变异。

三月三,又称“上巳”,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在古代中原地区非常流行。据史载,上巳节早在西周时就已存在,在汉代被正式列为节日,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进入宋代上巳节逐渐消失,在许多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名存实亡。学者们认为三月三的衰落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有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状况等外部因素,有与寒食清明相融合的原因等。同时,它也由全国性节日向地方性节日演变,所以,地处我国南方的壮族、侗族、畲族、瑶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仍以三月三为传统节日,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另外,在日本,三月三被称为女儿节,是日本五大传统节日一,庆典非常隆重。两者是中原上巳节的传承和变异,但受各自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形式和内容上又各不相同。

一、关于三月三的历史解读

上巳节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一种节日习俗,因古人于三月第一个巳日过此节日而得名。上巳节主要的活动有祓禊、“令会男女”和曲水流觞。但最初与上巳节紧密相关的是“高禖”神与高禖祭。根据古籍记载,高禖是婚配、生育之神,掌管婚媾和求子。祭祀高禖的行事在后代演变为三月上巳的祓禊求子之事。〔1〕从文字角度考察, “上巳”即“尚子”。

从先秦至两汉,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祓禊、令会男女和曲水流觞。祓禊是上巳节的祓灾仪式,在三月上巳之辰,临水洗涤,用香草沐浴,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疾病。祓禊本质上也是求子的祭祀活动。《郑笺》说祓除就是祓除其无子之疾,所以在三月上巳举行的祓禊,是用水来洗除其不育之疾的祭祀活动。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自古即有入浴宜子的原始观念。

令会男女也是上巳节的重要内容,允许男女自由相会,在此期间男女可以歌舞定情、赠物定情、婚媾野合。其中,歌舞传情、赠物定情都只是前奏,其最终的结果是婚媾野合,以此实现求偶求育的愿望。

曲水流觞主要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上巳习俗,三月三时人们纷纷聚集山川野溪,作“曲水流觞”之事。追溯这种习俗的来历,就会发现其还是与生子、求子有关,源于曲水浮卵的习俗。曲水浮卵习俗的原始意义是为了祈子。大概把鸡蛋或什么蛋煮熟了,在水的上流放入,让水漂着,人们在水的下流等着,等卵流来时,即取之,或食之。〔2〕曲水浮卵与求子联系在一起,都与“卵”的生殖力有关,蛋卵是生育万物的母体。

汉代以后,上巳节依然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但已经逐渐演变为贵族的娱乐。魏晋及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祓禊活动的重心由民间转到帝王贵族阶层,令会男女和求子的意思销声匿迹了,祓禊习俗也退居次要地位。从南北朝到唐宋,原始的上巳节祓禊习俗更加衰落。到了明清,上巳习俗与宋元时期一样,只是更偏重于春游,有“寻春直须三月三”之说。所以,唐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上巳节己经不复存在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三月三的本质意义和功能是祈婚求育,带有浓厚的巫术性,是原始社会性禁忌和群婚习俗的遗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婚姻和生育信仰。但随着中原地区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及儒家思想的强烈冲击等各种因素,导致上巳节习俗和主题的发展和不断演变,直到消失。

二、三月三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发展和变异

中国有句俗语是“山高皇帝远”,虽然上巳节在中原消失了,但在地域偏远、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离中原遥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上巳节得以继承和发展,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在这些节日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性禁忌、群婚习俗的遗留,明显存在中原上巳节的影子。

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主要以青年恋爱为主题,有的地方又称爱情节,他们的民俗活动中,主要有求爱求子、祭祖农事两方面的内容。求爱求子的活动包括拜花婆、碰蛋、对歌赠物、野合等。

在仫佬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中,如果婚后没有生育,就要在三月三立个“花婆”在家里,早晚敬奉,以求“得子得福”。广西中部柳城县的仫佬族、壮族都要在三月三举行“花婆节”。〔3〕“花婆”神和上已节的高禖神是一样的,是这些民族最早的女祖,管理婚姻及生育之事,也是儿童的守护神。这种信仰与中原对高禖的信仰完全一致。

布依族、壮族、水族等在三月三歌会中有“碰蛋”的习俗。对歌中当男女青年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人时,便可以拿自己的彩蛋去碰对方的蛋,对方如果也有意,便让他 (她)将自己手中的蛋碰破皮,然后两人就到无人处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然后互相将手中的彩蛋剥给对方吃,以表定情、建立恋爱关系。〔4〕蛋作为求爱的物品,是传统的想借蛋的魔力而祈求生子习俗的演变,显然与中原上巳节的曲水浮卵习俗相似,具有求育的功能。

对歌是民族地区男女婚恋择偶的活动中最常见的方式,他们通过对歌相互了解,表达爱慕,甚至直接发生野合行为。〔5〕在三月三进行对歌的少数民族非常多,如壮族、苗族、彝族、黎族、畲族等。《说蛮》中记载:壮族风俗,每逢春秋男女聚会唱歌,目的是为了择偶,叫“依歌择配”。对歌是性交的前奏,而野合才是最终的目的。早在清代,赵翼就对对云南、贵州一带的苗族、彝族以及广西的少数民族的对歌野合习俗做过记载。

从“三月三”的起源和原始的习俗来看,其本质意义和功能也是乞婚求育,同时求育和婚恋的习俗与祭祀、巫术密切相联。上巳节和少数民族“三月三”是同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性质相同的社会传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相似的特征。尽管两者产生的时间不同,地域各异,而且一个已经消失,一个还在流传发展,却正是因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的差异所导致。

三、三月三在日本的传播和变异

三月三现在在日本被称为女儿节,叫作“雏祭”,是日本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日本最早有关三月三的记载是在《日本书纪》,显宗天皇元年 (485)三月条载: “三月上巳,(天皇)行幸后苑,令设曲水宴。”贝原益轩说: “我朝举行曲水宴之事,始于显宗天皇之御宇。”〔6〕可见,最初日本在三月三举行的活动是曲水流觞,而且从记载的时间可以推测,曲水流觞活动可能在五世纪前就被日本所效仿。据说,奈良时代宫内的曲水流觞是在汉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其从内容到形式都仿照中国的祓禊习俗。这些活动一直兴盛到日本国风文化兴起的平安时代 (794—1192)前期,而且,这一时期主要是作为天皇贵族等权贵们的行事,在历史记录中不见对民间的记载。当时出现了用于祓禊的祭物叫“抚物”或“赎物”,但只是天皇用供奉在阴阳寮的偶人触抚身体,然后吹上一口气,再脱下身上的外衣由侍臣拿到河边顺水漂走。到平安时代中期,三月三除了沐浴祓禊,除去宿垢的行事,还出现了将纸人放入水中流走的“流雏”习俗,期望纸人能带走人身上的秽气。〔7〕在皇宫的贵族女孩子中开始流行一种给纸人换衣服的游戏,后来给纸人换衣服的游戏和沐浴避邪的方式融合到了一起,人们把纸人放到河里,让承载着自己厄运的纸人漂向远方。漂走的偶人后来就成为了女儿节偶人的前身,这也是女儿节和上巳节的偶人驱邪古俗的结合。到了室町时代(1336-1573),以前粗糙的纸偶人变成了豪华的公主偶人,三月三时不再放到河中,而是装饰在皇宫中,同时进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这种摆放的偶人开始从皇宫流传到武士阶层、商人家庭,当时的豪华偶人就是现在女儿节偶人的雏形。室町时代,从中国传入的三月三节日开始以“雏祭”的名义在日本固定下来。“雏”即偶人的意思。雏祭的主要目的同中原的祓禊相同,即用偶人带走身上的灾难和不祥。将三月三日确定为女孩节始于江户时代(1603一1867),因为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三月三也叫“桃日”。现在日本家庭中,女孩子生下来过的第一个阳历三月三日,爸爸妈妈就为她买一套五光十色的玩偶,或者是外婆等娘家长辈送给女孩子。此后,玩偶每年三月三都要拿出来摆放。摆放的位置非常讲究,要摆放在专门的偶人架上面。同时,还要将米糕、米酒、桃花、灯笼、桃花酒等摆放于偶人前。三月三的特色食物是散花寿司和蛤蜊汤,散花寿司先要献给“女儿神”,献的时候,添上一点清汤和白酒,因为白酒可以辟邪保护自己。而蛤蜊是因为它的贝壳只有唯一的一对,所以象征着女孩的贞操和一夫一妻。

日本三月三节日习俗由中原三月上巳曲水之宴的祓禊到女儿节,反映了节日与文化行为的变异。尽管发生了变化,但是,雏祭与中国节日的传承依然显而易见。首先“流雏”的风俗至今在日本一些地区尚存,如在鸟取县,每逢三月三便在千代川举行盛大的“流雏”仪式。三月三日早晨将一对男女偶人供奉于“雏坛”,傍晚将其放在草船上,送到河边让其顺水漂走。有些地方则是将偶人送到十字路口或墓地,让其送走灾难。‘流雏”时当地人还举行到海边或附近的岛屿游玩的活动,但参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他们在此集会。另外,每年三月三,水户偕乐园还要举行流水宴的庆典。其次,节日中的桃花来自于中国关于以桃为避邪之仙木的信仰和西王母长寿桃的传说,桃树在中国是有神性的树,所以古人用桃符来避鬼。“桃”的避邪文化传到日本后,碰巧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就用摆设桃花来祈求女儿的平安。第三,节日食用的食物也有相似,日本食用的米糕呈菱形,有绿色、白色和象征桃花的粉红色三层,同时供有菱形蓬饼。在蓬饼之前,供奉的是由母子草做的“母子饼”。这也是从中国传承去的,《宋史·高丽传》载:“上巳日,以青艾染饼,为盘羞”。供奉母子饼或蓬饼可以达到用新菜去秽,强壮身体的目的。〔8〕

四、南方少数民族三月三与日本三月三的同和异

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与日本三月三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两者同为中原上巳节的遗传和变异,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中原的曲水流觞是由曲水浮卵演变而来,南方少数民族碰蛋的习俗和中原一样,有求育的功能。在日本,三月三被叫作“雏祭”,雏同鸟、卵在信仰上是一致的,雏的意义同中国浮卵求子的含义相同,都与生命的诞生相关,卵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鸟生卵,卵生雏,雏破卵而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且日本“雏祭”中的偶人多为夫妇,所以有生殖的含义。〔9〕作为三月三的节日习俗,日本还有斗鸡的活动。现在爱知县津岛神社仍然举行斗鸡祭,斗鸡同样来源于中国先秦时崇鸟尚卵的习俗,隐涵着对生命的呼唤。《荆楚岁时记》称:寒食“斗鸡、镂鸡子、斗鸡子”,〔10〕两者实际上均是三月上巳习俗的遗存。

其次,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民俗活动中,有对歌、求爱的习俗,在日本虽然很少男女相会的活动,但也有少数地方有求爱的民俗活动。在日本爱知县南部农村,以此日为青年们恋爱、订婚之日。此日长辈不能参加,青年人的婚姻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定下来,而且这一天的婚姻家里人认可。把这个日子固定在三月三,明显是是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三月三在日本为什么会演变为女孩子的节日呢?笔者认为这依然是中原上巳节的传承,因为上巳节在中国也是和女性有关,其次,上巳节的意义是求爱求子,而生育的主体是女性,所以,日本三月三是以对生命的向往和对母性的崇拜为基础的。而且,由于古代科学非常落后,卫生条件极差,生育有极大的危险。因此,迎接生命的诞生便和驱逐死神融为一体了。这与中原上巳最初的主题—祭祀生命之神高禖是一个性质。另外,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和中原的上巳节都是以祭祀、巫术信仰为依托,以婚恋和求育为主题的节日,少数民族的“花婆”神和上已节祭祀的高禖神是一样的,管理婚姻及生育之事,而且“花婆”神也是儿童的守护神,这和日本三月三女儿节有相似之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和日本的三月三有同、有不同,但质是一样的,是中原上巳节的继续。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既有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共同的信仰观念、婚姻形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有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原文化在隋唐之前对日本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是民间文化传播的结果。

三月三能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日本得以流传和发展,一是农耕社会作用的结果,二是受政府的立法保护。首先,三月三反映出农业社会中节日文化的普遍规律和人们的共同信仰。从生产活动来说,节日的起源往往同人类四季节律活动有密切关系。以农耕为生计的地方,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精神观念,都受到季节规律的支配。自然界的春生秋收的自然规律对人类而言,不仅是自然变化,同时也是人所应遵守的时令,在万物化生的春天,人类之阴阳交合、会令男女都是这一思维的表现。同时,三月三正是农忙前夕,所以,不仅要为农耕做好准备,也要重视求偶、求子,这样年尾才能生育新生命。

节日作为节气和特定节俗活动的结合体,是由历法产生的。在传统社会里,通常由官方统管历法,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都与官方有着紧密的关系。三月三在中原消失的原因之一也与当时的立法有关。它自汉代始便是全民参与的全国性节日,唐宋也都将其列入国家法定节日范围之内,但是,元时便不再是政府规定的节日了。之后,“三月三”日益地方化。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日作为少数民族全民性的节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83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2006年5月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三月三日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日本,718年编订的《养老令》就明确规定三月三日为节日,后来在江户时代法律上也得到确认。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不断完善,这是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通过这些方式,日本的传统节日得以很好的保护。

虽然南方少数民族和日本的三月三同为中原上巳节的继续,但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南方少数民族偏重于对歌赠物、求爱求子,日本偏重于为女孩子庆祝。这种具体习俗表现方式上的不同是在本质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正常现象。由于民俗文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传承变异,又由于古今各民族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演变,常常形成不平衡的状态。南方少数民族处于偏远落后的山地,文化的发展和变异会缓慢一些,所以节日形式上的变化也不大。如三月三,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内容依然是与中原上巳节的内容差不多,以求爱求子为主,而在日本却有很大变化。一个民族民俗的发生发展过程会受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平制约,三月三传到日本后最后定着为雏祭的形式,对此,日本学者一致认为是江户时代泰平世相的影像,其实也是江户时代物质生产水平在节日习俗中的反映。雏祭表现出日本三月三习俗已向娱美的方向发展,而且是全民性的。〔11〕社会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节日习俗即由单纯地避恶驱邪而向娱乐、求美、求发展的方向转换。这正是人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华的表现。

两者的不同,除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以外,还有各自民族文化对它的影响。

首先,中原上巳节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会令男女中的对歌、定情、甚至野合都明显带有的性的成分,而日本的三月三中性的成分却不明显。因为上巳节传入日本的时间我们探测是在公元5世纪前传入日本,差不多是魏晋时期,而魏晋时期上巳节中令会男女和求子的意思销声匿迹了,所以,传到日本大概也没有这方面的仪式活动了。另外,在性方面,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非常宽容,他们认为肉体的享乐是件好事,是值得培养的。〔12〕日本民族信奉的原始宗教神道教所举行的祈祷仪式是非常放纵性,所以,神道教是一个反对禁欲的宗教,甚至是一个纵欲的宗教,那么,日本本土的很多民俗活动都体现了性,所以,从中原传入的上巳节中会忽略性的成分。在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中性曾经非常自由,但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逐渐遵从和复制汉文化模式和儒家正统价值观,婚姻缔结等要受到严格的舆论压力,青年男女的感情交往需求因此受到压抑,三月三的对歌等由此成为感情宣泄行为,成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婚恋交往,所以,三月三会令男女的风俗在少数民族地区能够长期兴盛不衰。以歌为媒的方法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域的影响。因为文化程度发展缓慢和山区的封闭性,使对歌能够得以长期保存。山歌作为地方性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娱乐功能,是人们用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是歌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是民间艺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的真实流露,是一种精神产品。劳动者在田野地头、山涧丛壑的整日劳作中获得的灵感,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愉悦,情绪得到释放。〔13〕同时,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掌握文字人毕竟是少数,广大普通老百姓没有识字的机会和权利,但他们充分地运用了说唱文化,即口传文化。对歌就是少数民族说唱文化高度发达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各民族都有适合自己民族性格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月三演变为日本的女儿节体现了日本人对孩子的宠爱,日本的女儿节,是与五月五日本的男孩节相对的,而且日本还有一个关于孩子的节日,叫“七五三”,总之三个节日都是祈祷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有人说日本是儿童节最多的国家,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性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14〕日本孩子在他一生中的幼儿期受到家庭内所有人的宠爱,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妈妈永远是一个什么愿望都会满足他 (她)的人。所以,日本社会是儿童与老人的自由王国。三月三演变为日本的女儿节也正是日本人育儿观的体现。土居健郎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中研究发现,日本不仅对长辈和上司使用敬语,而且对小孩也常常使用敬语,这与本尼迪克特把日本看作儿童与老人的自由王国之说一脉相承。〔15〕

第三,三月三用于祓禊的偶人反映了日本人的审美观,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里,认为“小即是美”,平安时代著名的女性作家清少纳言有句名言:“何も何も小さきものはみなうつくしい。”(无论什么,凡是小的就是美的。)所以,日本人喜欢盆景,就是因为它把大自然变小,浓缩在盆里了。祓禊的偶人被叫作“雏”,据日本学者菊冈沾凉称:雏原为小鸟的总称,因小鸟可爱,便取其名。〔16〕喜多村均庭称:雏又称比奈,比照鸟雏,形容其小。所以,“雏”取自于可爱、小巧的小鸟的鸣叫或外观。〔17〕从流放的粗糙的纸偶人到摆放在家里的豪华的公主偶人,以及节日主角小女孩正是日本人“小即是美”的审美观的体现。

〔1〕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M〕.北京三联书店,1982.78.

〔2〕孙作云.关于上巳节 (三月三日)二三事〔A〕.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C〕.中华书局,1979.323.

〔3〕严汝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02.

〔4〕潘其旭.壮族歌扜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74.

〔5〕〔日〕白鸟芳郎.华南民族文化的渊源问题〔J〕.民族译丛,1980,(6).

〔6〕〔日〕益轩会.益轩全集 (卷一)〔M〕.东京:益轩全集刊行部,1976.478.

〔7〕苏亚梅.日本女儿节偶人〔J〕.百科,2005,(6).

〔8〕马兴国.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祓禊、端午、七夕〔J〕.日本问题研究,1995,(2).

〔9〕王秀文.中日三月三节日习俗的比较与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1999,(10).

〔10〕王秀文.中日三月三节日习俗的比较与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1999,(10).

〔11〕李心纯.从中国古代的上巳节到日本的雏祭〔J〕.日本学刊,1996,(2).

〔12〕〔日〕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4.123.

〔13〕赵兴元.陇南山歌的社会娱乐功能〔J〕.大众文艺,2005,(3).

〔14〕〔日〕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4.176.

〔15〕〔日〕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商务印书馆,2010.41.

〔16〕〔日〕菊冈沾凉.日本朝世事谈绮〔M〕(卷之四,岁时门).东京:吉川弘文馆,1974.499.

〔17〕〔日〕喜多村均庭.嬉游笑览〔M〕(卷六下).东京:吉川弘文馆,1979.167.

猜你喜欢

对歌习俗少数民族
对歌昆虫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对歌
跳跳龙失踪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九秩华章彩 两行寿对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秩华诞妙联赏析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