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耕地保护助推粮食稳产高产
2014-08-15袁可林张自磊
□本报记者 袁可林 特约记者 张自磊
马年春节刚过,从素有“豫北粮仓”美誉的河南滑县三级干部会上传来喜讯:该县2013年粮食总产量喜创新纪录,达到28亿斤,全县人均产粮2000斤,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连续1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其中,小麦产量超过18亿斤,继续排在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的站位。
了解情况的人们知道,滑县这一成绩得来实属不易。请看:
1990年,该县粮食产量10.98亿斤;1995年,该县粮食产量15.45亿斤;2000年,该县粮食产量17.53亿斤;2005年,该县粮食产量21.75亿斤;2010年,该县粮食产量26.25亿斤。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欢欣鼓舞,那就是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年俱增,不断提升。1990年,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37亿元;2000年,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4.08亿元;2010年,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6.71亿元。2013年,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3亿元,经济增长幅度之大,为历年来最好水平。
面对全县粮食生产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不禁发问: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日前记者在该县采访,该县政府一负责人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与县国土资源局创新性耕地保护工作是分不开的。全县的每一斤粮食产量、每一项建设项目上马都包含着国土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
谈起该县的耕地保护工作,陪同采访的国土资源局同志介绍说,国土人在实际工作中,为把耕地保护落到实处,十分注意抓好下列工作。
抓好节约集约用地,把准国土资源管理定位,严守耕地红线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县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万亩。由于地处黄河故道等原因,加上地下矿产资源不多,工业底子较薄,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县财政收入每年只有几亿元,是个典型的吃饭财政。种种因素,不仅使滑县成了全省有名的贫困县,而且成了全国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沉重的贫困县帽子使当地人思变思富心切,发展经济上项目心情十分迫切。而另一方面,滑县又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党和国家对该县粮食生产十分关心。时任总理温家宝曾亲自来到滑县了解粮食生产情况。钟情于奉献的滑县人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与深沉。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统筹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做到“三化”科学协调发展,是县委、县政府也是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回答而且必须做出正确选择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滑县要想走出贫困,甩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就必须奋发努力,拿出比别人更快的速度,才能跟上全省全国的步伐。但这种发展应有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科学思考,统筹安排,而不能是“贫困县咋干咋有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乱干。
定位找准了,任务明确了,县国土资源局“一班人”决心改变以前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向上要建设用地指标上,确立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思路。为此,他们重点抓了四项工作,一是促进该县在工业发展模式上改变以往“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传统做法,大胆实行产业集聚发展战略。为此,他们根据本县实际,报请省政府批准,在县域附近设立了十余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已收到各方投资216.9亿元,落地项目248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主营收入达百亿元,实现年利税9.1亿元。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为一些小型电子、轻工、食品等企业入驻提供便利。据介绍,在此思想指导下,现全县三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已达30万平方米,节约土地900余亩。三是严把建设用地入口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税收贡献和劳动就业率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对于应上项目,则严格控制指标规定,能少用绝不多用,能用孬地不用好地。据统计,仅2010年以来,他们就通过预审关口核减项目建设用地520余亩。通过各方不懈努力,全县“节约用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的氛围日渐浓厚。四是在全县广泛开展砖瓦窑、工矿废弃地和空心村治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仅拆除全县165座砖瓦窑一项,就复耕土地一万余亩。一是少用地,一是增加地,两者相加为全县粮食生产拓展了空间。
抓好土地整治,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为全县粮食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土地整治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事关落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和粮食安全的大事。因此,该县国土资源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对此抓得很紧。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该县先后争取国家和省投资3.8亿元,启动土地整治项目27个,实施总规模34.28万亩,新增耕地7.54万亩。此外,该县还争取社会资金7744万元,充分挖掘县域内黄河故道的沙荒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新增耕地2.8万亩。从而不仅有效解决了本县的建设用地补充问题,而且有力支持了安阳市等地建设用地报批工作。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该县在实施土地整治中,不搞单打独斗,而是在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统筹安排”的思路,集中各种惠农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全面推动全县基本农田提级升档。近年来,全县每年就整合各种惠农资金2亿多元用于土地整治,实施“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其中,仅2013年一年,该县就整合各种涉农资金2.5亿元,新建高标准粮田23万亩,累计达到93万亩。其中白马坡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已形成了26.5万亩集中连片示范区,成为目前河南最大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一处处“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出现,为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抓好行政执法,建立健全全县“三位一体”土地执法监管体系,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该县国土资源局在工作中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利用当地电视台、道口正月古会,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2月4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采取设立咨询会、展出宣传版面,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的土地法规,自觉摆脱“穷县要发展,咋搞都有理”的糊涂认识,全力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二是在全县实行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乡镇、产业集聚区党委书记为土地违法违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为土地违法违规主要责任人,实行党政同责。积极探索以乡镇政府为责任主体、以行政村为管理单位,努力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土地违法行政综合防控新模式。三是将执行能力前伸,在全县1019个行政村聘任961名土地协管员,发现违法苗头,及时予以制止。四是建立起国土部门与纪检、公安、检察、规划、住建等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明确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住建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许可、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电力、自来水、天然气部门不得通电、通水、通气,住建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增强土地执法的有效性,形成土地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此一来,就使那些违法用地的不法分子在社会上无路可走,并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五是切实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该县一手抓项目供地保障,一手抓土地执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75宗,涉及土地面积1751.1亩,其中移送司法机关52人,追究刑事责任21人。
抓好队伍建设,以创先争优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为载体,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耕地保护能力
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任务能否完成、耕地保护能否落到实处,说到底,要看这支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怎么样。为此,深谙这一道理的滑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一班人”,把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与业务素质一直抓得很紧。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为目标,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为主线,国土资源局凝聚干部职工向心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具体实施中,他们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与打造“四好”领导班子相结合,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与廉政建设、思想教育相结合,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与加强机关环境等硬件建设相结合。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该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不断受到省市表彰,并于2010年11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接着该局又及时提醒人们“牌子虽到手,创建莫止步”,要努力向更高的目标登攀。近日,该局再次被评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责任目标优秀单位。他们决心成绩面前不止步,继往开来显身手,继续高举耕地保护大旗,让滑县这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再添新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