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意蕴 透析题意——意蕴探究法在叙述类材料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2014-08-15贺克春
贺克春
综观2014年全国高考18道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材料型作文这种命题形式。读写结合的考查方式加大了思维力度,更加注重材料文字表述内容及含意的广度与深度。这无疑也加大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材料型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正确解读材料。而作文材料从形式上有文字类和图画类(图表类、漫画类等)两种类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说法,文字表述类作文目前基本形成了三种较为固定的类型——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和理论观点型。根据这种分类法,笔者上了一节“叙述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的公开课,尝试着用意蕴探究法来打通文学作品阅读和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材料作文写作之间的通道。
一、明确“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内涵
材料作文试题一般由材料加要求组成,其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尤其应该引起关注。“材料内容”即供料本身所说的内容,通常指材料的表层意思,是客观内涵。而“材料含意”大多指向材料隐含的深层意思与内在意蕴(如引申义、比喻义等),是主观命意。
以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为例。
江苏卷提供的材料主要内容是探险者惟恐惊扰洞穴中的蝴蝶,但蜡烛的光亮却让蝴蝶退到山洞的深处。材料含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探险者: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在探险的过程中,如何呵护自然,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蝴蝶:环境被改变。要善于自我保护。
蜡烛:小蜡烛带来大影响。不要忽略细节、小事、小人物。人与人交往要学会尊重、体察别人,善于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无意中出错。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材料意蕴的多义性,立意角度的多向性,命题思维的开放性。那么,什么是意蕴呢?
意蕴即内在含义,是文学作品里的理性内涵,是隐含于语言、意象和故事之中的“言外之意”,包括作品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等。具有隐含性、丰富性、含蓄性、模糊性。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所隐含着的意蕴的不断“发现”和“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蕴就是作品的多角度主题。
二、借助文学作品归纳意蕴探究方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读懂作品,挖掘内涵。
回顾做过的两道阅读题。
★彭晓东的《抚摸那条船》
本文写了以摆渡和打鱼为生的老李和养女小鱼儿之间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可参考的示例如下:
①乡民角度:表现淳朴真挚、热情厚道的风土人情。
②老李角度:表现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以及扎根故土、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女儿角度:赞美懂事善良、懂得孝顺感恩的儿女情。
④父女角度:体现了纯真自然、善良无私的人性美。
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曾这样说:“艺术家的直接责任是表现,而不是证明。”《抚摸那条船》平实记叙中所呈现出来是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传统的故土亲情的记录,江水上涨的民族情感,文化心理的生态倾诉在主人公身上凸显了精神的绚丽光芒。这是传统的灵魂所展现的泪斑、血痕、风霜和明丽。
★2010年江苏高考阿城的《溜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可参考的示例如下:
深刻意蕴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从上述两道阅读题提供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揣摩出小说的深刻意蕴和情感的探究方法。
一是找对象。将作品中涉及的人、物、环境等对象找出并进行同类合并,从不同的对象入手多角度提取不同的道理。《抚摸那条船》平实记叙中从父女的角度可以看出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传统的故土亲情的记录,地域文化心理的生态倾诉在主人公身上凸显了精神的绚丽光芒。这是传统的灵魂所展现的泪斑、血痕、风霜和明丽。
二是理关系。辨析不同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依存、主次、条件、因果、辩证等,抓关键词句提取观点,明确材料的感情色彩。人物关系的对比是文本常用的技法,分析这一技法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蕴。《溜索》中作者写驮队的人际关系,从而表现出彼此间那种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品格;通过“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这一哲理。
三是析主旨。提炼思想主题,感悟某些道理,揣摩情感倾向和是非曲直,联系背景与实际,由此及彼,把握材料的深层含义。
三、运用意蕴探究法进行审题立意
★材料一(2014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2014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是一个暖色故事,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新闻。分析作文材料时,一定要把其中涉及到的主体归类,再一类一类的分别分析探究。在这个材料中,文中提到的有三个主体:老板、医院、老王。而老板与医院应该同属于助人为乐、献出自己的爱心的一方,老王则属于接受爱心,知恩图报的一方。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有话说的角度,确定立意。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免去医药费体现救死扶伤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仁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扶贫济困、救助大方、践行善举——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老王:重返工地,主动做义工偿还欠款,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诚(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综合: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和道德指向——和谐
观点:“仁、义、诚”传递正能量、爱心和善意;人人互爱互助,共创和谐;社会公共福利的不足,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知恩图报,回馈社会:报之以琼瑶;诚信为本,敢于担当:我来自陈旧的你;医者仁心,以人为本;治病救人,义不容辞;关爱员工,体恤下属等。
关键点:找出材料涉及的的对象,多角度审视对象。
★材料二(200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材料)
作文材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其中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评说的两句话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考生只要紧紧抓住这两句话进行分析,就能把握材料的主旨,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认真分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可以看出包含着对乌鸦模仿行为的批评和贬斥,从而思考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可以有多种立意,如要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确自己角色和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模仿必败等。仔细品味“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可以看出它包含着对乌鸦精神的赞赏,也可有多种立意,如挑战自我,勇于尝试,重塑自我,勇于拼搏,要富有探索精神,敢想敢干,正视失败,向乌鸦致敬等。
关键点:抓住材料中不同对象的感情倾向审题。
★材料三(2014年重庆卷高考作文材料)
2014年重庆卷材料来自《格林》杂志,实际上是以《余秋雨在德国打碎了玻璃杯》为原型进行处理的。余秋雨写《行者无疆》到德国体验生活,凸显的主题是站在过去的高度。民族的高度缘于个体的高度。心灵的高贵在于管理碎片。处理过的材料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意蕴,具有多元化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诸如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以及生态与环保等。
关爱与责任:游客打算租房,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老人的提议展示了为他人考虑的一种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更蕴含了消费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
善良与宽容:当游客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老人,他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时,老人则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老人宽慰的话语不仅抚慰了游客的心,也揭示了他的善良。这个世界上善良的情怀会让人永远记住。
尽职与原则:老人进屋后,首先询问游客玻璃杯碎片,当得知游客已把碎片和别的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拒绝把房屋租给游客。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个细节,不仅将老人的尽职行为、原则风范、敬业做派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蕴含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担荷意识。
切题分精准立意和不精准立意。1.精准立意:(1)换位思维,关爱他人意识(含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题);(2)美德与公民意识,善良与责任;(3)东西方国民性比较,民族文化差异。2.不精准立意:(1)细节决定成败;(2)做事要细心;(3)宽容;(4)不知者无罪;(5)环保、错误等与材料有相关的主题。
关键点:辨析对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炼观点。
借助意蕴探究法对叙述类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中蕴含的丰富、多元的信息,从而提炼出一些更加深邃的观点与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