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寨
2014-08-15天脊集团曹志宏
□天脊集团曹志宏
2014年8月初,休闲时光,相约同事,寻访清凉,寻访经典,我们一起游览仰望久负盛名大寨村,实现了我们多年的一个共同的愿望。
随着4G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分享美好事物、建设美好社会更加具有前瞻性与多元化。但不管发展的列车如何提速,历史的轨迹与记忆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年过半百的中国人来说,大寨是上世纪中期中国人的一个集体记忆,是农业生产人民公社的一个典型符号。
大寨在山西,但它的品牌不是山西的专利,而是曾经代表中国力量的一面旗。这是山西的光荣,作为一个山西人,没有去过大寨肯定是一种遗憾。我说的去,不是年少无知的去,不是狂热跟风的去,更不是追名逐利的去,而是在形形色色的过度倾向化包装与炒作平静之后,甚至是当大寨与今天这个时代逐渐陌生远离,大寨仍然以它固有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的时候,我们如何以一个普通群众的思考和眼光来欣赏大寨风光和学习大寨精神,并利用这样的机会完善我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陈永贵、铁姑娘、虎头山、狼窝掌,七沟八梁一面坡。这就是大寨在我记忆当中的最初的全部概念。农村长大的人都清楚,自然环境的恶劣必然带来生存条件的艰苦,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寨人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极致,做到了领导人的视野当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共和国建国之初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
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寨,青山绿水,风景秀丽,道路畅通,游人不断。农业已失去了它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地位,工业、商业、旅游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1991年重返大寨后,带领大寨人进行第二次创业,大寨集团的年产值高达11亿,大寨人的年收入从60年代的60元递增到现在的11000元,大寨不仅是国家的名村,也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AA景区。
站在虎头山上环视,退耕还林后的山中梯田没有了踪影,绿树遍地,遮天蔽日。曾经的坐标与旗帜无可阻挡地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人文荟萃的景观让人心潮澎拜浮想联翩,在陈永贵墓前,大家肃立致敬,导游富有感情地用昔阳普通话讲解这位全国劳模的感人事迹与人生故事。作为一个老百姓,我无法评说陈永贵进入国家层面治国理政的领导才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毛泽东思想当中“农民当家做主”的杰出代表。陈永贵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1986年,72岁在京病故后,按照“我死后就埋在虎头山上,好亲眼看看大寨的变化”的遗愿,魂归故里。
在景区,在展馆,游人可以看到非常醒目,一脉相承的新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爱国情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时代风范。”
大寨精神是大寨人留给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物品匮乏的困难时期需要大寨精神,物产丰富的繁荣时期仍然需要大寨精神。大寨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传承基质和力量源泉。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生活选择和精神追求,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独特资源的大寨一定会把人文精神视为自己灵魂与目标,实现文化回乡,修复经济和文化的亲密联盟,让大家回到经济与文化彼此依存的常识上来,寄居在怀旧的诗意当中。
不可复制的大寨,不是一个人出行的目的地,也不是一群人一代人出行的目的地。掷地有声的大寨,非物质的大寨,永远的大寨,后人会不断地见证奇迹,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