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江苏卷)

2014-08-15王淦生

中学语文 2014年2期
关键词:青春

王淦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一考生

桂香中弥漫的青春

一考生

漫步于姑苏城的石桥流水间,看着那青瓦白墙的庭院,闻着院子里传来的阵阵香气,眼前总会浮现那抹忙碌的身影……

正值暮春,万物复苏,给人们以生机勃勃之感,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巷陌之间,被一缕熟悉的桂花香吸引。抬头时,已站在阿婆的院前。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叶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犹记年幼时,阿婆曾搂着我叙说她和桂花的情谊是早已深埋下的。迫于生活,阿婆自小便学会做桂花糕,以此补贴家用。她的青春是在浓得化不开的桂花香中弥漫开来的。

直到现在,正在经历花样青春的我才开始有点明白阿婆的青春。我一直以为,青春是需要绽放的,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要经历欢喜、悲痛、叛逆的,那才叫青春。然而,阿婆的青春显然不同于我们的青春。有一条新的花裙子便可以兴奋上好几天,细致地打理好家中所有家务,以及不辞辛劳地制作桂花糕,为自己能担起家中一份担子而满足。这是不同的两代人之间不同的青春,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责任。

踏入门槛,便看见了忙碌着的阿婆:头上包着一方蓝碎花布,丝丝沾在额上的银发尽数叙说着她的沧桑。围着围裙,略微下弯的背使她显得那样吃力。多少年后的阿婆依旧坚持做桂花糕,刹那间,我仿佛又看见阿婆俯身于石寨前,把蒸熟的米粉、糯粉、熟油、提糖拌匀搅合,然后轻轻压入模具。蒸、擀、匣、刀切后,便盛在盘子里,洁白如玉的桂花糕氤氲着淡淡的桂香,融入口中,清甜爽口,细腻化渣。这就是贯穿了阿婆整个青春的桂花香。

如今的阿婆早已青丝变为白发,但她依然坚持着做桂花糕,坚守着一份青春时期便已坚守的责任。

微风拂来,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弥漫着阿婆的青春。

[点评]这是一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散文。作者在一种富于文化和地方色彩的咏叹中展现出融入了淡淡桂香、贯串了阿婆一生的“青春时光”。作者的情思如馥郁的花香,笼罩了小院,笼罩了阿婆的白发,笼罩了阿婆坚守一生的桂花糕。作者由此慨叹:“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责任。”细细品味,此文如阿婆制作的桂花糕,清甜爽口,细腻化渣,余韵无穷。阿婆的一生,贯串着一份坚守,一份执著,一份责任……更有不朽的青春。

朽叶的栀子花

一考生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属的板车,起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娇美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却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蹉跎?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的我不语,女人亦不言。我呆呆地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不亢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或许叶子有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点评]一位“祖母级”的小吃摊主能在作者心目中成为“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正在于她有着精益求精的手艺,有着温婉可人的笑意,有着优雅的生活状态……一句话,在她的身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这就像一朵“朽叶的栀子花”,外表或许难以抵挡岁月留下的屐痕,但内心永远绽放出青春的优雅的气质。所以说,青春的存在与否,不是自外而内而是由内而外去衡量的,只有内心青春长存,你才会青春永驻。

衰老中的青春

一考生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和外公是向来不和的。我曾见过他们打架,外公推着外婆的肚子,外婆揪着外公的头发,他们像两个相扑运动员,十分凶狠。

小时候我曾问过外婆,为什么他们不离婚,当时外婆笑了,她说:“一把年纪了,离什么婚。”我只觉得奇怪,为什么外婆笑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他们慢慢地老了,也似乎吵不动了,倒是安分了许多。只是,衰老带来的不仅仅是和谐。外公有段时间常生病,三天两头地跑去医院挂水。只听说,外婆是天天在旁边候着的,我终于也有了假期,便赶紧去探望外公。果然,安然守在那个白头老人身边的,就是外婆了。

“快坐下,小声点,他睡着了。”我还没叫人,外婆赶紧拉我坐下。她拉着我,和所有长辈一样询问了我的学习,之后,我们便不再说话,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

“有一次啊,家里不知怎么的出现了条蛇。”外婆突然说起话,我很配合地惊呼起来,她接着说,“你外公后来就给我打了电话,说那条蛇是保护神,它出现了是不好的,叫我注意点安全。”她说着说着就笑了,可把我惊讶到了:外公竟然会这么关心人?看着外婆的笑容,我忽然觉得,她像是有那么点甜蜜的心思。我不作声。

“唉,我们怎么一下子就老了呢?”

我笑笑,不知如何搭腔。

“我们小时候过的可都是苦日子啊,哪像你们。”外婆又开始微笑起来,“当时我太饿了,就去他家地上挖了几个山芋,被他给抓了,哈哈哈……他对我说,下次再被他抓住,就要打我一顿。”

“外公年轻时帅吗?”

“帅。”外婆笑着说,“后来又被他抓到了,他却没有打我,而且塞给我两个山芋。后来啊,我就一直去找他要吃的。听说后来他被他老子打了一顿呐,哈哈。”

“当时,村里有个小伙子喜欢我,大家都在说我俩有一腿,我很生气。你外公更生气,他把那小子给打了,在田里。我跑去的时候,他还在打呢。那个时候,我觉得你外公可真英勇。”她的脸色柔和起来,她继续不停讲着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旁边,外公只是安静地睡着。

“……后来我们就结婚了,他那天很高兴。”我静静地听完外婆的故事,又想起了他们的不和,竟无法将两事联系到一起。

我叹了口气,望了望外婆,她的笑容竟和当初说“离什么婚”一样!她不再看我,只直直地看着外公,透过她眼角深深的沟壑,那分明是一个青春少女的笑容。时过境迁,她还陶醉在她的青春里,没变。

[点评]这篇记叙文有如下四个特点:(1)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悬念。开头写外婆、外公之间的矛盾,又以外婆“难以言喻的笑”暗示他们之间的深情。以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借外婆的回忆,侧面表现了外公的善良、英勇和外公外婆之间的挚爱。(3)选材精当,在短短900字中凸显外公丰满的形象,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4)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无一句议论,却在冷静的描述中昭示出青春的含意:青春与爱情相随相伴。

琴断了

一考生

爷爷有把三弦琴,漆身,蟒腹。弹了几十年的琴,在爷爷厚实的指甲板下断了。

为此,爷爷闷闷不乐了许久。听奶奶说,爷爷去县里的音乐厅、琴行跑了个遍,硬是没有找到个会修三弦的师傅。我看了眼手里夹着烟的爷爷,他似乎又苍老了许多。

父亲听说琴断了后,跑遍邻近各县,终于在一片竹林里找到了一位做三弦琴的师傅。爷爷得信,立马带我直奔过去。

老师傅姓白,白鬓、长须,似乎比爷爷还要年长几岁。爷爷一见着老师傅,顿觉心头痛快,容光焕发。

“师傅,这小三弦还能用吗?”

“不急,不急,您这琴工艺精良,修理需要几天。”白师傅转身拿出了另一把三弦,“喏,我这儿刚巧有一把,几日不弹,怕技痒了吧?”

一看到三弦,爷爷眼里就有光。他轻轻接过琴,架了张板凳,正坐,摆好架势,给我们来了段单弦。

“大汉丞相归了天,这蜀汉怕要亡……”

原本欢快的《三国》弹词,唱到最后,竟然有了悲壮的味道,那拖长音的“亡”字尤其刺耳。

白师傅也和了一段。“老兄,如今像您这样的人,可不多见啦!”他指了指没有用竹片弹奏的爷爷。

“那年头艰苦,一把琴养一家人,还是用手拨着踏实。”

爷爷在白师傅那儿呆了三天,取琴后,他就大病了一场。待我见到爷爷时,他全身已经插满了管子。奶奶说是胃病,年轻时四处弹唱落下的。

白师傅先前来看了爷爷一趟,嘀咕了一阵,又把爷爷的琴取走了。

等我再见到白师傅时,爷爷已经去世了。师傅将两把三弦塞给了我:“他哪在乎什么命啊?可怜了这门手艺!”

我蓦地明白了爷爷坚持住在乡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儿还留着年轻时的梦,留着三弦的最后一批听众吧?

我把爷爷的琴抚了抚,在墙架上摆好,纪念爷爷这辈子都没有弹完的青春。

[点评]爷爷把一生献给了三弦,他的青春便融化在了那把古色古香的三弦中。生命虽逝,但精神犹存。其实,一个人的青春也就像他的生命一样,它寿命的长短往往不是以时间去丈量的,而要看它的付出,看它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爷爷付出的是健康和生命,但收获的是年轻时的梦想,是后辈对他的缅怀。所以,爷爷生命虽逝,但青春不朽。本文的重要特点是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尤其是对有关三弦和弹词的描写,给人一种古朴沧桑之感。

跳 水

一考生

他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座桥上。

他用皱巴巴的手掌摸着桥上满是缺口和裂痕的栏杆,心中在沉吟着。

这座桥很高,离水面至少有10米。长年累月的江风锤炼着这座旧桥,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的伤疤。

桥很老,而人更老。比这座已经五十多年的桥还要大上几岁的他再一次来到了这座桥上,因为他决定,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再做一次让自己怀念无比的事——跳水。

他慢慢地摸索到了桥边的缺口,步幅缓慢而无力,仿佛一座随时可能倒下的老朽雕像,在做着最后的挣扎。

今天的风很大,不由得让他想到了和发小一起跳水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风也很大,常常吹得桥上的他们摇摇欲倒,但他们都不以为意。“有风的日子更能划出漂亮的弧线”,这是他们公认的道理。

他继续移动着,然后从栏杆的缺口探出了头,10米的高度让他有些头晕目眩。不知不觉地,他又想起了少年之时,他第一次站在桥上也是这么的头晕目眩。10米远的水面让年轻的他不自觉地打颤。“跳吧!没关系的。”水中的发小这么喊着,他咬了咬牙,再次盯住了水面,然后跳下。水花溅了一米多高,将他的发小彻底地打湿。“没关系吧?”发小问。“嘿。”他摸了摸红红的屁股,咬了咬牙答道。然后在发小促狭的笑声中,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年轻真好。”他回过神来,继续看向了水面,盯着,盯着,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年轻,健康,有活力,和现在的他完全不同。从胸口的口袋中摸出了药和一张照片,他突然笑着将药顺着风扔了出去,落在了水面上,溅出一朵小小的水花。

药是医生给的,但他觉得自己不需要了。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只要自己的心还年轻,他就无所畏惧。

静静地,风再次起了,他最后看了眼自己当年从水中爬出时的照片,然后猛地跳了出去。

风吹到了最大,将他的身子拉出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在那一刻他脸上的皱纹彻底绽放,宛如夏花。“就是这样。”他想到,“人至死都是少年!”

[点评]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紧扣“青春不朽”,写得深沉凝重,动心摇情。文章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主人公以自己“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举动诠释了“人至死都是少年”的道理。从这篇文章的成功,我们还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既然高考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相关的一些文学体裁(如散文、小说甚至剧本)就自然可以灵活运用了。“记叙文”和“议论文”只是两大门类,它们辖下的多种文体考生不妨一试。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一考生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了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站在姨婆的墓前,我撒下一把清香的草籽。肝癌夺走了她还不算太老的生命。可我知道,当村子里的人都千方百计地奔向城市,奔向羽绒枕头,姨婆就已不可能回到她的青春了。

回望身后,曾经长满稗草的湿润小径上尘土飞扬。宽阔的水泥路上,新建的小洋楼里,新的村里的人们,抑或是半个城里的人们,开着汽车,枕着羽绒枕头,过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心中莫名其妙产生一种释然。

没有人永远不会老去,可永远有人正在年轻。我曾经那么固执地想抓住的,不过是我心中姨婆的青春,村庄的青春。他们的青春逝去了,但仍可在我心中不朽;而另一群人,亦在延续属于他们的,村庄新的青春。

再一次枕上姨婆留下的草籽枕头,耳边适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那些草木仍在枕头中拔节生长。经冬历春,枕中却封存一段岁月,永远老去。老旧的棉布轻抚我的脸,一如姨婆温暖的手。外面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型收割机的轰鸣声,意外地不觉刺耳。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点评]具体到一个人,一只枕头,一座村庄……它们都会有老去的时候,都会有青春逝去的时候,但是,这些老去的青春都会存留在后来者的记忆里,所以它们的青春是不朽的;换一个角度看,会有一群新人延续着已逝者的青春,会有新的村庄在废墟上诞生,会有新式的更时尚的枕头取代旧式的枕头……青春,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所以,青春逝去,青春不朽——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这篇散文在娓娓叙述中揭示的哲理。

致青春

一考生

“谁将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了嫁衣……”

那一年,表姐的同学聚会上,一首《同桌的你》,勾起了所有人青春时的回忆。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屋子里,欢声笑语回荡在我耳畔,十年再聚首,多么难得。

“就你那时候最凶了,拿着个小木棍,谁讲话就在谁跟前挥着……”曾经暗恋过表姐的一个男的,脸喝得通红,“我被打得最多……”脸上似乎露出了幸福的表情。“谁让你当时脸皮那么厚来着。”表姐只捂着嘴笑。在座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谁说是你被打得最多,我也不少,好不好?”另一个男的,肥头大耳,刚来的时候穿得很体面,现在喝多了,完全失去了开始的样子。

……

一桌子人在那里有说有笑,回忆着十年前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我刚读高一,对人世的聚散分离没有一丝感触,总觉得自己还青春,没有朽去的青春,我会永远守她。看到饭桌上的他们说说笑笑还会掉下几滴眼泪,也不觉有什么。

“还记得我们班上代表学校演的小品吗?”表姐拍了一下手。

“记得,记得!《同桌的你》,我演你同桌,你和我演彼此闹矛盾了,我们最后又和好了。”

“对啊,还得了奖呢!”

饭桌上七嘴八舌,回忆着那场小品的成功。我在一旁笑着,也好想来一场《同桌的你》。

电线杆上的小麻雀越聚越多了,它们也叽叽喳喳的,好像也在演着那个小品。

我也想到了同桌的她,一个性格像男孩的女生,剪了男生的发型,每天早上一定洗头吹头,问她原因,她只有一个回答:“我要在青春里做一把男孩。”我忍俊不禁,笑话她。不过她真的挺帅。

“当时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谁知一晃都十几年了。”聚会快到尾声了,一个穿着个性的女士说道。

“是啊,总是忘不了当年的疯狂。还记得那时一起罢课为老师做礼物吧,虽然受惩罚了。”

旁边的老师,已经哭成泪人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深夜了,他们才回家……电线杆上早已没有了麻雀的身影。

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耳畔又回响起来。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点评]一场同学聚会、一段青春时光的追忆,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文章借此告诉我们:青春是易逝的,但青涩的青春岁月留给人们的记忆却是不朽的。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一是借歌曲《同桌的你》串起全篇,既与文章内容吻合,又渲染了气氛。二是多处穿插对“电线杆上的麻雀”的描写,与同学聚会的场景相映衬。从内容上看,本文选材亦取自身边的生活,考生写起来很有生活经验。所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会有不竭的写作源泉。

不朽的青春

一考生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至少,我赞同。

十八岁,很庆幸,我们相遇在这个年纪,相遇在这个可以做梦的年纪,共同造就着我们梦一样的青春。

还记得,我们都不想上高中,说高中太苦了,会受不了的,可是终究没有一个人会半路退出,却让高中成了过得最难忘的三年。

这些年,我们一起,风风雨雨。还记得,我们一起偷懒。不想跑操,就一块不去,却恰好被老师逮个正着,直到学期结束,就一次操都没有再敢逃过,只是每次都是怀着不忿的心情去的。

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每次来学校都比规定时间早那么一点,然后一起去玩,去买衣服。可是,每次的结果总是谁都买不到合适的,却总把卖家搞得无语。估计现在街上的店家都认识我们了。直到现在,老板们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谁知道是哪个丫头的嘴巴太损了呢?!

还记得,我们一起减肥。“肿么办?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斟酌了三秒钟,都举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可想而知,瘪下去的没有人,只有钱包,人都吃肿啦。

还记得,每当看到别人有朋友带吃的来看望,便会聚之以羡慕的眼神,但随后都会消逝,继而都会不屑地说:“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自己看自己!”结果呢……大群吃货“共产”,我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记得一百天的倒计时那天,憧憬着会出现电影《青春派》中的“等一下,泰戈尔曾经说过……”可直到结束都没有一句“等一下”。

记得毕业那天,我们不顾形象地在班里给同学们表演节目,即使歌的调已不成调。谁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校的最后一天了。紧紧相拥,没有谁会掉眼泪,因为是在应高兴的时刻,可第二天,眼睛都肿了。

现在,我们坐在各自的考场里,临行前相拥着说不要紧张。很好,我没有紧张,我想到的,只有你们——我的好闺蜜们。想到的,只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回忆。不朽的青春,不朽的我们。只要为了梦想不服输,再苦也不停止脚步。

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只想说,对,我们就是青年人!

[点评]这篇散文通篇运用排比,回忆了中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有跑操时的偷懒,有偶尔的嘴馋,有减肥的失控,有分别时的伤感……这些回忆无不染上了一层青春的色彩,无不透着天真的气息。令人叫绝的是,作者化用了作文材料中明显带有否定色彩的一段话,肯定了材料中的“天真”和“自欺欺人”这两个词语,并宣言:我们就是带有这些特点的人,因为“我们就是青年人”!在青年人心中,青春就是不朽的,又何必计较未来会怎样!

青春的那些事

一考生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

“快快快,快跑,去厕所抢位子。”不知道是谁大嗓音喊了这样一句话。对她真是无语。可是她说的也对,因为你不早去,你就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回班。

“好想把她们都给变没有了,看谁还和我抢位子。”小雅愤愤地说,“每次去厕所,都要等好长时间,等得我头发都白了好几根。”

“哈哈哈……”我们班里的人听到了都很无语地笑了。然后,我到小雅面前,说:“来,给姐姐看看,你头发白了多少了,来,我数数看。”

“一根、两根、三根……”谁知,小雨比我先一步“数”起小雅的头发来了。我心里想:小雨你完了!心中却暗暗自喜,因为我知道下面将要出现什么状况……

果不其然。“小雨!”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好像是谁的磨牙声。好吧,我知道了,是小雅嘴里发出的。然后,一阵尘埃扬起,“咳咳……”班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起哄的声音。猛的一声“疼”的叫声,盖过了全班的喧哗。我们都为小雨感到可怜。因为小雅爱发如命,谁敢碰她的头发,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啊,所以小雨此番不备,惨遭小雅的毒手。幸好,我只是光说而没做,不然有报应,那个“疼”下回将从我嘴里发出。唉,幸好啊幸好!

这时,上课铃响了。

“啊,这节课是数学老师的课,完了完了,我又要去找周公约会了。”睡神小衷高兴地说道。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说睡神啊,你能不能把你的脑袋打开啊?装点知识进去行不行啊?我真替你忧心啊!”我恨铁不成钢地说。

睡神无谓地说:“我这叫养精蓄锐,反正有你在。我知道亲爱的盼盼一定会帮我做好笔记的,对不对啊?”

“好吧!”我无可奈何。

“你不要担心嘛!反正我很年轻,没事的。”

我心里想:我们因为年轻,就可以这样无所谓吗?我们打打闹闹,因为我们年轻,正值青春时期嘛。等我们以后老了,想打也打不成了呢。但我们可以荒废自己的青春吗?

青春是不朽的。青春的那些事也是不朽的。我们疯够了,总得收收心吧……

[点评]文章选择了学生课间一组打闹嬉戏的镜头进行描写,表现出部分学生心灵的荒芜和信念的虚无。作者在文末得出这样的感悟:人不能荒废自己的青春。不荒废青春,青春才有不朽的可能,相反,在青春年少时恣意挥霍美好时光,人生将一事无成。这篇文章得到高分提示广大考生:要提高作文水平,需要仔细观察生活(尤其是你身边的人和事),并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生活是写作的富矿,不接地气的虚构和编造,最终将难得高分。

青春万岁

一考生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着。老妈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斯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会摧毁一切……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着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梦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雄厚的声音,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陃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点评]这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记叙文。文章的长处在于真实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在客观叙述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是《简明日本语教程》、小鹿纯子,还是池莉、王安忆、陈丹燕,还有顾城的朦胧诗,都与一个特定的时代维系在一起,文中的描写让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感到特别真切。再就是文中蕴含的哲理——即便你容颜苍老,赘肉和皱纹已经与你相伴,但青春永远都在你的身体里、内心中蛰伏着,一触即发。可见:青春不朽!

开放在夕阳中的“向日葵”

一考生

看见我妈在收拾衣服,走过去打趣:“妈,你看你,都一把年纪了,还学什么拉丁舞啊。”

妈一脸怒火:“什么一把年纪!你妈我是看着显老了,还是上楼梯要你们这群小崽子扶?”

我和我弟相顾无言,各自默默散去,背后响起高亢的歌声:“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自从去年退休之后,我妈便总嚷着闲不住,要学点什么东西,可人家都是选太极啊什么的,我妈却一心一意要学拉丁舞。这玩意,扭来又扭去,万一伤了腰可不得了。可她老人家犟,愣是抱定了拉丁“这一棵树”。

我只好陪她去报名。报名地点是一间练舞室,那天,她愣是被墙上那幅画给吸引住了。

全幅是暖人的橙色,中间一朵向日葵,正肆意开放,热情,奔放,似乎是在向别人宣告着什么;虽然根部有些发黄,却并未阻止她蓬勃向上。她仿佛在燃烧。

我妈的眼里竟有了少许泪光。我有些无措:“妈,这是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这是……”话未说完,妈便喃喃应道:“真是好画啊……”

第二天便正式培训。同一间练习室内,人家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我妈往中间一站,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可是音乐一响起,我妈别提多带劲。

我倚着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母亲。蓦然,一线扎眼的银色刺入我的眼帘,是母亲的白发!我不由想起过去:我还小,母亲总是把我背在背上干活;后来,有了弟弟,背上的孩子又换成了弟弟。念了高中,是母亲每天用自行车送我上学……印象中的母亲,是无微不至、充满能量的“超人”。这么多年,母亲为了照顾我们,几乎没有自己的娱乐。我默默地擦了擦快盈出来的泪水。

转瞬间,一个月过去了,县里举办拉丁舞比赛,我妈当仁不让地被当做“第一人选”。比赛前,她掩饰不住小孩般的喜悦,神秘地对我和弟弟说:“今天,你俩会看到一个惊喜。”

什么惊喜呢?帷幕缓缓拉开,我和弟弟张大了嘴。舞台中央,一朵金色的“向日葵”优雅地舞动——是的!是梵·高那幅《向日葵》里的向日葵!我看见,我看见化装成向日葵的我的母亲,在用她全部的热情和魅力,释放她那青春的、激情澎拜的、灼灼的光芒!

[点评]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叙说了老妈参加拉丁舞学习和演出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老妈的同情、理解和依恋。文章活泼的文字、跳荡的节奏,把老妈的青春渲染得十分可爱动人。结尾处,老妈给了孩子和广大观众一个惊喜,而作者也同时给了读者一个惊喜。文中所洋溢的亲情如“向日葵”的闪亮色彩深深地映入读者的心灵深处。值得称道的是文中两处对向日葵的描写,前面巧妙铺垫,后面精彩照应,使文章内涵丰厚,人物形象丰满。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

一考生

梵·高说:“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

耀眼的黄,浓郁的绿,夺目的蓝,梵·高的向日葵以咄咄逼人的颜色,宣示着青春的热烈、张扬,豪情满怀。

认真无悔地书写青春才能让青春不朽,坦然地接受年华的老去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青春如正午的太阳,喷射着不可抑制、沸腾灼人的激情。把握青春的律动,方能让青春大放光华。王勃风华正茂时,一挥而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的青春是才思火花的迸射;三毛趁年轻旅居撒哈拉,勇敢追求不寻常的快意人生,她的青春是个性的显扬;陈坤带领青年志愿者十天行走西藏,让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焕发青春的活力,他的青春是正能量的传递。王勃的文思,三毛的个性,陈坤的爱心,是他们对青春独一无二的注解。拥抱青春,迎接生活,青春正当时,不朽的青春由我们创造。

青春,永不告别,铭记青春在于拥有一颗绽放的心灵。奥黛丽·赫本的青春被许多人定格在《罗马假日》中的灿烂微笑。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患重病却依旧远赴索马里看望饥饿儿童。此刻,她娇颜不再,却真正演绎了“天使在人间”。赫本的青春不老,因为她良善的心从未消逝,她内在的美丽让她的青春永驻。

正如影星凯特·布兰切特所说:“我觉得皱纹是阅历的象征,我非常享受现在的自然老化。”青春的不朽,不在于抓住青春不放手,而是心态的年轻,在时间的沉淀中蓄积澄明如水的温情。“我老了,该回家了。”此语一出,感动非洲。曼德拉在总统任期刚满一届的时候,执意要将南非这个新生儿托付给年轻的一代。然而,在南非人心目中,他们最敬爱的前总统永远不会老去。大家在曼德拉的葬礼上吹起瓦瓦祖拉,歌唱青春。《时代》周刊选用曼德拉仰头憨笑的特写,作为他留给世界的永恒纪念。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在阳光中尽情炫耀,不要害怕萎谢。这种美丽,永远年轻。

[点评]作者巧妙地以“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为题,暗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宣示青春的热烈、张扬和豪情。文章以梵·高名画“向日葵”为由头,遴选古今中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证明青春的定义不在于年龄,不在于外貌,甚至不在于生死,而在于拥有一颗绽放的心灵,有一种年轻的心态,有一个不屈的信念……文章略带杂文味,以热烈的色彩、张扬的个性、不老的豪情贯串起诸多名人轶事和名言警句,激情澎湃,而无堆砌、杂芜之感。

青春不朽

一考生

闲暇时,我总会习惯性地抬头远眺。窗外有棵树,让我能摸着它的生长轨迹感念岁月。灿烂的六月是树的青春。当我习惯了它的分明脉络,习惯了叶缝间的参差阳光,我开始惧怕秋天。转念一想,自己的人生不是也如树木,生命常在,青春不朽啊!当即舒心。

诚然,秋风的到来会将树叶纷纷吹落,将思念与感怀挂上枝头。岁月的流逝也会冲刷出深深浅浅的皱纹,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衰老。

然而,谁言青春是容颜?

青春是光亮,无论是日出之光,还是日中之阳,或是秉烛之明。只要有心向着青春,苍老便会为你让路。学术泰斗“北季南饶”中的饶先生,晚年依然精神矍铄,笑口常开,也会像个热血小伙一样守在自家阳台看不远处一周两次的跑马比赛,也会在心里与自己赌一把,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激动一阵,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青春,是一种热情,尤其在历经沧桑后此种热情便更加深厚,有初遇的惊艳,有临别的不舍,这非但不是青春的消亡,反是青春的深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著名爱国诗人如此写道。葆有青春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守住梦想。有梦想的人就有前进的方向,并且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助你拼杀沙场,勇往直前。在兴复汉室的大业中,诸葛亮曾因为黄忠年老而没有重用。黄忠一声大喝:“手中宝刀未老!”他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君报国的渴望,谁又能说他不如张苞、关兴等青年小将?

九把刀曾说过:“青春就像一场大雨,即使淋湿感冒了,还想再淋一次。”是啊,即使人间坎坷,你的人生早已在无数次绝望中失去梦想,你的热情也早已在狂风暴雨中被浇灭殆尽。可是,你的青春,至少曾经有过的青春呢?你在那场大雨中流过的泪,摔过的跤,迷过的路,都将成为你弥足珍贵的经历。它们是青春幻化成的另一种形式,被收容进“曾经”的瓶子,贴上“回忆”的标签,你会永远拥有。

我凝视着那棵繁茂的树,不禁微笑:是啊,青春不朽!即使有一天你叶落归根,那也是在内心积蓄力量,只为来年更好地开放!

[点评]本文从一棵树切入,以树喻人,通过对“日出之光”、“日中之阳”、“秉烛之明”的一唱三叹,对木叶纷纷的无限感怀,揭示出青春的意义不是容颜的年少,而是在人生的任何时期都保持一颗向着青春、守住梦想、不向坎坷屈服的心。文章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生动的描写加强了议论的内在张力,极富感染力。热爱写作议论文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干巴巴的议论缺乏活气,富于文采和激情的议论才能打动读者。

青春永不褪色

一考生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需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中心论点新颖、深刻: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种概括和提炼,符合青春的本质特征。分论点角度和内容都富有新意:要保持青春状态,必须拥有乐观开朗的心;要学会“忘记”;要多一份沉稳。这里的“学会忘记”,相当中肯,颇富东方智慧。作者语言朴实,但不乏机智,如治伤痕的“云南白药”;苏东坡的妙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等等,很有魅力。

一事能狂便青春

一考生

诗人纪德在《先知的花园》中说:“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

的确,“老去”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正如王国维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青春”,物质会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气,执著、积极,纵然我们白发苍颜,心却不会颓然老去。青春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将万古不废。

6月13日即将迎来八十华诞的戴尅戎老先生,便是极好的典范。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海内外的骨科专家,高龄的他仍活跃在科研、医疗第一线。青春之心是他不竭的动力。他说:“我喜欢一切从头开始,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地去工作。”正因如此,他才能像青年人一样,始终保持对新科技的高度热情,并将它们运用到医学领域,不断发明出类似于“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的“魔术般的金属制品”。

戴尅戎先生喜欢这样一句话:“公爵是因为偶然的出身才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我要说,是青春心气使戴尅戎成为了那个老当益壮、青春不朽的戴尅戎。

青春心气,是青春不朽的催化剂;是对生和死、青年和老年、人生和宇宙的富有审美情怀的考量。古往今来,历史化作尘埃,但总有一些人的青春心气,如炳烛之明,不朽地燃烧着。

我们不会忘记,诗人拜伦怀着少年心气、青春之心,完成了诗人到革命战士的角色转换。我们不会忘记,当伤痕累累的海明威从战场上退下来,以一种怎样的执著勇敢、热情求索,开辟了一条艰辛卓绝的写作道路。海明威有言:“那时的巴黎对我,是一个流动的圣节。”是啊,一个始终怀有青春心气的人,他的每一步都将不朽,都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当《黄金时代》里那一群理想青年——鲁迅、萧红、丁玲怀着狂热用他们的文字呼告历史的来人;当史铁生带着青春的质朴在轮椅上放声歌唱,新时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失落于生命之将老,而不积极地面对生活?

清华大学有一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作为初出茅庐的我们,更应当胸怀青春心气,去营造健康的新世纪!

一事能狂便青春,虽向死而生,但青春不朽!

[点评]本文开门见山,用纪德的一句名言“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然后借助中外名家的典型事例,由点(戴尅戎老先生的老当益壮)到面(拜伦、海明威、鲁迅等人的积极面对生活)地阐述了青春的真谛;最后借王国维的“一事能狂便青春”点题,首尾呼应,突显出青春的要义在于“狂”——即执著、积极、努力向上。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标题,借用古语,点明题旨,富于文采,又彰显出一种文化气息。

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考生

今晨坐校车经过商厦时,一幅超大的化妆品广告牌吸引了我的注意。女明星光洁的脸蛋,真担得上《洛神赋》中那句“肌若白雪,齿若含贝”。广告牌上赫然大书“不朽的容颜”,更是让我唏嘘不已。

随着科技的发展,女人的青春靓丽似可永驻了。各种化妆品日益塞满了女人的口袋。为了追求不朽的容颜、不朽的青春,她们愿意打针,每天花许多时间保养,拍脸。

但,何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

窃以为青春是一种情怀,一种状态。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卓文君当垆卖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青春,并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是每个女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拥有的不朽。

杜拉斯八十岁时仍能笑称:“我还年轻,青春正好,及时行乐!”我私下猜想,年轻导演欣赏她的绝不是皮相,也不是那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而是杜拉斯的内在气质与精神涵养。正是这种美质,使杜拉斯青春不朽,魅力常存。

古人劝读时,总会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这句话用于女人身上倒是再合适不过了。见过许多年华正好容貌佳的女子,却眼神空洞、语言乏味、满腹稻草。她们通晓最新的时尚潮流,但对文采风骚、传统文化面色讪讪。画家陈丹青在《草草集》中,曾因林徽因中学时代的照片而无限感慨。当今域中所谓的“校花”们,如何与林相比?可惜林是早早去了的,否则,老年的她定是青春不朽、风韵常存的吧。

每个女人都是渴望爱与美好的天使。青春,是她们心中永恒不变的神话。她们追求着,从古时的胭脂水粉,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欧莱雅”们,更有甚者竟去整容削骨。她们读错了“青春”。

青春不是只开一季的繁花,而是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三毛说过:读一本书,你自己尚无知觉,行行字字却已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你的容颜。

女人,多读书,多思考,随着日影飞去,诗入心田,你必能“青春作伴好还乡”!

[点评]这是一篇杂文。文章从街头人们司空见惯的一幅广告谈起,巧妙地点出青春绝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然后通过杜拉斯的一句名言,道出了青春的真正含义:与年龄、外貌无关,而在于内在气质与精神涵养。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引用“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俗语,并将其诠释出一种新意:读书会使人青春不朽,风韵长存。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要想青春永驻,多读书,多思考。

空山新雨后

一考生

当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尔德说,青春是值得并唯一可歌颂的。

诚然,青年人往往沉醉于青春而忘记终有一日老去,青春也并不如他们所料,永久不朽。然而我们要说,春的美好之后,却是秋的收获,犹如青春过后的沉稳和历练。

且看王尔德,他肆意地涂抹青春的色彩,却在入境报税时慨然自傲地宣称:自己仅有名声足以报税!这是他播种青春所得,与时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终充满活力的“日出之阳”,正是我们青年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并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然而,拿青春赌明天、浪费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是可悲的。

听闻多少青葱少女,只为心中偶像的一笑而“打飞的”去看韩星,不禁扼腕叹息:她们的青春,早早地花谢花飞。青春,本该是男儿意气风发、少女巾帼不让须眉的岁月,为何如此践踏?

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叹的“喧哗的时代”。青春就像一剂兴奋剂,给许多年轻人带来光阴尚长的错觉。有些人被浮华的时代遮蔽了双眼,青春也被人为地上了色,从质朴的纯白变为霓虹灯一般迷离的五光十色。这,并不是不朽。

然而,总有人使青春的丰碑光彩四溢,那是他们用心血涂抹的丹青,浑然天成。譬如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所展示的那样,他并不是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学时代潜心积淀,踏踏实实地为日后学术打下了基础。

再如,人们只看到蒋方舟置身于赫赫的青春光环之下,却忽视了她不倦的青春之声。王小波的年少轻狂,苏轼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后有花朵峥然迸发并结出了生命之果。

青春,最好的姿态也许并不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丰子恺的《秋》,咏叹了精魂之不朽,这才是青春之光的理想聚焦。

也许,咏赋青春的诗,最微妙的当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只有空灵、纳新,历秋之丰收,才是最美的“天气”。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以理服人,但并不意味着笔下可以无情。“情”和“理”犹如水乳,永远天然交融。在这篇文章中,深刻的议论和盎然的诗意融为一体,批评和颂扬合为一炉,景仰丰碑和扼腕叹息相辅相成……这些,使文章的议论染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通过援引王维的诗句,含蓄地点出了青春的真正内涵——只要空灵、纳新,哪怕你不再是翩翩少年而是处于人生的秋天,也一样能拥有最美的青春。

速朽的青春

一考生

95年前,5月4日,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书上如是写道。是救亡图存的信念,是那些学生用一生最美好的时间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青春印记:五四精神。

今年五四青年节,不是周一,没有郑重其事的国旗下讲话。晚自习课间,前桌突然兴奋地回头:“今天五四青年节!”我懒洋洋,心想:又不放假。

于是不同时代的不同青春就这样泾渭分明地显现出来了。套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50后60后的青年成长在红旗下,70后80后的青春旋律是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而90后,更多人指责这是“垮掉了的一代”。我们的青春,没有大时代的强烈印记,因而充斥着雷同。我们习惯了成为家庭的中心,习惯了被关注被宠爱,我们个性张扬,总渴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一切却都大同小异,连所谓青春的疼痛——这痛感都了无新奇。

我又在做作业、又在背书、又在复习、又在考试……我习惯了使用这样的比喻:我的青春是一场由数不清的考试组成的大考。事实也是如此。走在路上,总想加快脚步;坐在教室,总担心别人比我多记一个重点、多做一道题……明明生活在不同形式的集体中,本质却如同孤岛。我厌倦了这种量的积累、这种与假想敌所做的无谓的对抗。但我没有停下来或是放慢脚步的勇气。我注定已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战车,除了继续别无选择。桌脚的计划表早已满打满算,最好还能挤时间来解一道数学题,背一点单词。课桌里收走所有闲书,恨不能让学习占据每天第25小时。不愿意再多花一份力气在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遑论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应试教育让我们固守井底,把井口的天空也排除在视线之外。“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方能成就“无悔青春”?当青年人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他们只是考试的机器、深谙丛林法则的利己主义者、缺乏悲悯情怀的功利主义者、自甘工具化的实用主义者……95年前的青年用青春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五四精神,我们又能留下什么呢?

我惧怕这样的场景:若干年后当我回首青春,除了成堆的发黄发霉的试卷练习,除了铜臭难耐的庸俗追求别无他物,我惧怕青春如这些东西一般速朽。我惧怕心目中的青春不过是保鲜袋中的光鲜美丽。

可我惊悸地发现,它已有了腐烂的迹象……

[点评]本文通过五四青年与身处教室之中的90后们之间的对比,深刻昭示了两辈人之间的质的区别——95年前的青年用青春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五四精神,而我们这一辈什么有意义的东西都没有留下。要想青春永驻,你就必须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而这留下的东西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年轻人如果只是考试的机器、深谙丛林法则的利己主义者、缺乏悲悯情怀的功利主义者、自甘工具化的实用主义者……必然与青春无缘。

青春无朽

一考生

若你真的“百度”青春,恐怕“万能”的度娘只能给你一个解释:青年人的年龄。多么苍白而又无力。我渴望找寻青春、探求青春,更渴望青春无朽。

王开岭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周永臣的青年在文革中因“窃听敌台”罪受冤入狱三年,当出狱后,早已物是人非,众叛亲离。他租住在一个不到5平米的小房间里,开始长达27年的捡破烂生活。

和所有在文革中蒙受苦难的人一样,周出狱后一直等待平反。在1996年,他终于收到了来自法院的平反信——可签发时间竟是1976年,这封信被延误了20年之久!

这位学炼油专业出身,决心为国家炼油业奉献青春,曾经的朝气有志青年而今的白发老人呜咽道:“20年前,我正值青春,还可以多为国家做20年事。”他忍受不了命运的捉弄选择了悬梁自尽。

青春会朽。

我为他从青春到老年的等待而感到悲哀。同时也深刻地了解到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紧密地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绝对危机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对来自“上面”指令的懦弱与顺从腐朽了他的青春,国家命运的不幸让他失去了青春。悲哉!

不久前读梁鸿老师的《出梁庄记》,其中有一个少年令我记忆深刻:当梁鸿采访他拉黄包车的父亲,他排斥地走到一边。他在为父辈们的工作感到羞耻,他试图反抗自己的命运却又无法回避。

青春会朽。

在青春的掩饰下,空虚是性感,叛逆是绝美,寂寞是自由,颓唐是反抗。但当时间的荒野裸露出来,回顾青春,青春已逝。逃不过的是命运,而人能改变的又只能是自己的命运。

我,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此时坐在考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飞洒青春。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渴望进北大,学新闻,当记者。如柴静《看见》中所言:记录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千千万万之事,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如梁鸿,把“隐形的中国”带到人们面前;如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如B·S主播拉·丹封,把新闻艺术的瞬间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渴望当一个正义的记者,渴望有一些人的青春会因我而不同。

唱青春无悔,因为我还相信——

青春无朽。

[点评]作者先借王开岭的《一个人的遭遇》中周永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的青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危机常常会摧毁一个人的青春;再以梁鸿的《出梁庄记》中一位少年为父辈不甚体面的工作感到羞耻的故事,展示了厄运之下人们变态的青春。最后提升了一个层面,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像柴静、梁鸿、拉·丹封一样富于正义感的记者,去揭示人世间会朽与无朽的青春。文章写得大气而深刻,铺垫与显志,安排得恰到好处。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一考生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

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

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入骨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岁月”号沉没,青春在呻吟。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不服从者反而获救。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时是青年人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涉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

“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点评]本文最大的亮点便是脱离了众多考场作文一味写人的青春的窠臼,而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文化”的“青春”,写出了锐气,写出了深度,写出了气派。文章先深挖中国文化“老掉了”的根源——忘了“蜕化”而沉于“退化”,接着提出了救治这一病症的良方——失落后的还魂青春,并借韩国“岁月”号沉没惨剧作类比,强调了“叛逆”的意义,最后号召人们存一点青春气,这才会带来千里快哉风。整篇文章堪称快人快语,激情澎湃。

青春永不朽

一考生

世界繁华如花,人生冷漠如茶。我们都是苍穹下生活的小人物,拥有喜怒哀乐,体验悲欢离合,但这些终会逝去。多少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似乎只有那段青春在不断地回放着。因为青春是不朽的,它记录了我们一去不返的年华,书写了我们荒唐的故事,更记载了无数年轻人的梦。

三毛的青春是不朽的。她曾经逃学,离家出走,打架……各种行为都透着青春叛逆的气息。正是她青春时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就了后来在撒哈拉沙漠中勇敢追寻生活的洒脱与率性。就是这个如此刚烈和顽强的女子,写出了许多精彩作品,感动和影响着一个个年轻人,激励着一颗颗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所以,我说三毛的青春永驻。

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轻轻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15岁时,她跟随父亲出国,学习期间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现让徐志摩心动,无数的情诗为她而作。后来,她嫁给了梁思成,两人共同学习建筑,后来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不仅成就了一代诗人徐志摩,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灌了这两位才子的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

奈良美智的青春也是不朽的。他自幼热爱绘画,父母的宽容教育使他拥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但初中时代,他还是经常逃学,去野外进行创作。那时候,他创作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卡通作品。现在,他仍不改初衷,继续少年时的风格,用独具特色的大眼娃娃影响着无数的青年人。他把自己对青春的感悟倾注到作品中,那些大眼娃娃的眼神中无不透露着叛逆和搞怪。他用青春成就了极具个性的辉煌与成功,当曰不朽。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在每个人的心中,青春都是一个美丽的梦。这是一个勇敢、奋斗的时期。这是一道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风景。青春很美,美到不朽,美到让人神往。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老材料诠释出新意。在今年作文试卷中,援引林徽因的例子的文章很多,但很少出现如此解读林先生之不朽的议论文。只有天才才能赏识天才,只有智慧才能点燃智慧,只有青春才能滋养青春,林徽因无疑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她的青春琼浆默默地流动在根须和叶脉中,最终挺起了两株大树,她当然不朽。这篇文章的成功提醒中学生:平时不仅要学会积累素材,更要学会解读素材和运用素材,开发出新意。

狂童之狂也且

一考生

《诗经》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她隔着湍急的河流,对着心爱的男子大喊:“你若喜欢我,我便摄衣渡河来找你;你若不喜欢我,我便另寻他人,向我提亲的人排了满大街哩!”文末发出“狂童之狂也且”的感慨。

好一个将青春挥洒到极致,用专属青春的奔放,洒脱地去爱、去恨的女子!

如此女子,必坚信青春不朽。用年轻人的狂妄、潇洒去践行人生的人,即使到了头童齿豁之日,内心深处必定还珍藏着一段明丽而永不朽蚀的青春。

可现实似乎并不如此。明明是“日出之光”、“日中之阳”,却感叹着青春不再,用理性而僵硬的公式,计算着青春逝去的那一天,嘲笑着坚信青春不朽之人的天真无知。这样的人,色未衰而心已老。以老成持重的视角看待本该绚烂多彩的青春,以至于暮气与戾气过早地染指他们的生命。上世纪的伦敦,曾流行刚毕业的医科大学生蓄起络腮胡、戴上金丝镜的“时尚”,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老到医术。然而,与之俱来的是腐败、贿赂之芽的潜滋暗长。

莫让青春仆从于暮气。以“青春不朽”的观点看待生命,并不是虚妄地渴求永葆童颜,生命不逝;而是让一颗激越洒脱的,甚至“狂傲”的心永远跳跃。“不朽”与“逝去”其实并不矛盾,外在、表象、肉体可以逝去,内在、精神、灵魂却可以不朽。正如金岳霖先生在独居生活中与孩子们一起斗鸡,正如《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疯疯癫癫顽劣不堪却同时豁达善良。

英谚中有一句“年老而勿衰”。年老之人尚不能衰颓,更何况青年们?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是潮流的扬帆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那么,少年青春则国青春!若是人人都保持一颗“狂”心,则人人都是少年,时代便朝气蓬勃,生意盎然。

朋友,无论你的年龄,绽放青春之花吧!愿“狂童”之心,去热烈地拥抱太阳!

[点评]文章第一个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正如文中所言:“外在、表象、肉体可以逝去,内在、精神、灵魂却可以不朽。”这句话揭示了“逝去”与“不朽”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使内在、精神、灵魂不朽的良方就是让一颗激越洒脱的,甚至“狂傲”的心永远跳跃这一论断。文章第二个特点是材料富足,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史实、名言信手拈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凸显出“狂”对于个人、社会的意义。

逝去的永恒

一考生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自然永恒,年华将逝。纵使万物皆逝,有一种精神独留生命的长河,那就是以梦为马,奋斗不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人的可贵之处,恰在于坚持最初的选择。时光溜走得那样义无反顾,一味凭栏望月自叹,是一种愚行;任时光悄然而逝无所为,是一种堕落。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电影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没有与万物共生死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尽情地开花,为春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

[点评]这是一篇饱含诗意、哲理与情感的议论文。文章以米兰·昆德拉的“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为主线,串起蜜蜂、三文鱼、小麦的生命中的追求,然后由物及人,以海子的诗句和林徽因的经历诠释了理想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使青春不朽。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便是文采斐然,诗意盎然,颇含理趣。一篇议论文除了思想深邃、材料丰富、观点新颖之外,能以文采见长便是另一种成功。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生切记!

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考生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

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离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青春的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点评]文章先从反面着笔,借张爱玲、三毛、李敖的言行,表明现实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把青春混同于年龄和容颜;然后运用托马斯、黄永玉、齐白石及席慕蓉的事例从正面阐述了“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亮点在于材料的丰富和富有新意的解读,作者能从一些人们数见不鲜的材料中读出新意,并借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猜你喜欢

青春
青春睡不着
被爱簇拥的青春
青春诗会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