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让语文课“活”起来
2014-08-15张美凤王亮之
文 张美凤 王亮之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字之美,体味意境之美,进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和谐境界。而巧用多媒体,就会使课堂始终处于灵动状态,拓宽教育视野,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课堂主宰者为引导者,而巧用媒体,讲求多媒体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可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能把学生引入相应的意境中,能长久维持学生的新鲜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收获快乐和喜悦。如教授《中国石拱桥》时,因为文章是说明文,学生对这类文体不太感兴趣,如果按部就班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收效不会很大。因此,笔者查阅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制成生动的课件,以强有力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营造出具有全方位感染力的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展示课件同时,笔者还适时提出要求,让学生画出赵州桥(石拱桥典型代表)的大拱、小拱的位置,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并讨论何为“拱”。随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白何为拱。教师接着提出相关要求,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巧妙地把多媒体应用于课堂,能对学生不断形成新异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适时引导,就能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情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愉悦学习的目的。
二、巧用媒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强大的表现力,能形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发展过程,有效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同时,多媒体手段能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使看不见、看不清的内容变得看得见、看得清,使抽象变得生动具体,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到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领会知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点,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并做到巧妙点拨,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如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时,有这样的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很多学生对诗句存有疑惑: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那么接近?诗歌讲求的是“语忌直,意忌露,脉忌浅”,即要通过意象的营造自然表露作者的志趣,也就是含蓄美。针对学生年龄小,理解力相对低的特点,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感悟体味讲出来,让学生记住,这样只能使学生望文生义,死记硬背。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引导他们去理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笔者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进行小组交流,他们在商讨交流中知道了“天低树”是因为原野空旷,极目远望,远处的天比树还要低,这是视觉上的一种变化;“月近人”是因为江面澄澈,月光倒映水中,月影与人近了,而非月亮离人近。
三、人机交互,有助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形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结合、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同时,多媒体的巧妙应用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教师、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合作学习。教师教得轻松,且节约了时间,并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形,根据学情及时设计不同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练习。而学生则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这样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巧用媒体,优化作文讲评
巧用多媒体能增加课堂容量,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作文讲评。传统的作文讲评,教师讲析范文或学生习作,仅凭一张嘴、一支笔,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而且讲析只能以点带面,不能照顾到全部学生,有失公平、公正。而巧用多媒体手段后,效果大为改观,教师可以把学生习作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让学生来评析,同时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评析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教师可把同题材的佳作集中起来让学生评析、鉴赏,发现佳作的优点,并引导学生把佳作和自己的习作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评析展开评析,做到作文的深层次延伸。经过多次评析、鉴赏,学生学到了作文技巧,提高了分析鉴赏水平,简单的作文课变得有内涵、有深度。
五、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讲求因材施教。这样的整合,才会让语文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