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深处建良田——四川省广元市基本农田保护见闻

2014-08-15王蕾毛志红贺茜

资源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青川县广元市基本农田

□王蕾 毛志红 贺茜

与平原地区相比,四川省广元市没有得天独厚的土地禀赋。灾后恢复重建,田畴基于青山,注定了这里耕地保护的担子更加沉重。然而,基本农田永久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翻了几番……发生在深山里的一幕幕,诉说着耕地保护来之不易的点点滴滴。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所有项目一律绕着走

四面群山环抱,水泥修砌的河堤上分布着黄绿相间的平整地块,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田间劳作。“这里原先都是河滩地,整治后成了良田。现在除了种花生,还能种一些玉米、油菜,差不多每亩地年收入1000多元。”记者走进田里,与42岁的板桥乡上马坊村村民张西庭攀谈起来。眼前白色界碑墙上的文字告诉记者,这里就是青川县板桥乡基本农田保护区。

“像这种平坝地算是我们最好的土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6%。你们看对面,那座山上全是坡耕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青川县土地整治中心主任李朝静告诉记者。汶川地震时,全县耕地损毁面积达9440公顷。此后,青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累计完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26个,新增耕地1.11万亩,整治后的耕地大部分划入了基本农田。

广元市南北高低悬殊,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丘陵地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像青川、旺苍、朝天这样的北部山区,梯田坡地面积大、小块多,水土流失、耕地撂荒、灾害损毁等时有发生。广元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科长刘文林介绍说:“正因如此,在广元,基本农田落地划死成了一条硬杠杠。耕地一旦被划定为基本农田,所有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建房的选址都必须绕道走。”

“原先这个桥头要建一个汽车修理厂,三间厂房的地基都打好了,但经我们实地勘测,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套图比对,发现占用了基本农田,就强制拆除了。”青川县国土资源局规划股股长李斌指着记者刚刚走过的桥说。

刘文林介绍,受灾后重建规划及新一轮乡镇规划修编、审批的影响,广元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在2012年曾一度停滞,但目前已基本完成,共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碑132座,图、表、册等数据库于今年3月17日上报省厅审查。截至目前,广元市耕地保有量33.92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55万公顷,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7.78万亩。

李斌摊开不久前编印完成的青川县基本农田保护图,只见上面黄色标注的基本农田图斑不规则地分布在整个县域范围内。他指着图上的地块对记者说:“山区耕地集中连片的很少。划定基本农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为此我们还建立了县、乡、村动态巡查网络,由联户农民对平坝等重点地区每月巡查一次,发现违法占用、耕地撂荒等行为及时举报。”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农民自发出资投劳

茂密成荫的林网、纵横交织的沟渠、笔直平整的道路,将田野剪裁得方方正正,田中饱满的麦穗在蒙蒙细雨中透着翠绿。记者一行来到苍溪县永宁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现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传说中的下湿田。

路边几间白墙灰顶的砖瓦房前,村民陶启文正在给竹子削皮。60岁的陶老伯由于患有类风湿,没办法出去务工,就在家里做些零活。说到土地整治前后的变化,他指着停放在院子里的一台机器说:“山区田块细碎,土地整治前冬天旱、夏天涝,犁耕、播种、灌溉都得靠人力。现在不一样了,土质变好了,田块扩大了,也整平了,干活用这种微耕机就行,比牛还‘听话’呢!”

微型农用机械投入使用,无疑让这些留守老人能够承担更多生产劳作,那些因为劳作条件艰苦而不得不撂荒的耕地,也被重新注入了活力。“家里的六七亩地都承包出去了,一亩地每年有600元的租金,加上老伴现在每天去农业园区务工,一年少说有上万元的收入。”说到这里,老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像这样的良田改造项目,每亩地国家投资300元,剩余400元需要市县投入,但苍溪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很难有多余的财政资金进行配套建设。”苍溪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韩利平介绍说,“对此,乡镇政府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农民自发投资、无偿投劳参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作为全国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之一,苍溪县的建设经验具有鲜明的特色。“苍溪模式”坚持高标准全域规划,着力提升全县基本农田质量与产能,实现“全域整治”。对于项目配套资金缺口,采取“项目配项目”的运作模式,将新农村建设、地灾避险搬迁、通村公路、安全饮水等涉农资金,以及乡镇、村民自筹的资金打包整合,配套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农民自己出了钱、出了力,他们就对项目实施更上心了。村里还设有专门的资金筹集组、工程实施组和质量监督组,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苍溪县国土资源局耕保股韩顺山补充道,“对于国家投入较多的项目,整治好的土地经集中承包给龙头企业后,企业还会将国家投资部分以年收益的20%作为分红返给农民,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不仅如此,老百姓还会根据经验,对施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韩顺山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在最初修建山坪塘时,根据工程建筑原理,塘堰核心墙必须挖到岩石才能筑坝,但挖了20多米深,耗资20多万元,仍没见到岩石。当地农民就提出,以前没有机械时他们挖1米就可以筑坝了,所修塘堰照样蓄水而且安全。后来,我们就采用了农民的土办法,省钱省力,也没影响质量。”

由于广元多是山区,规划项目区内需要整治的田间道路数量大、成本高,如新观乡土地整治项目中仅一个村的田间道路就需要整治27公里,整个项目资金只够修20公里路。“土地整治正在进一步向区位较差的地区推进,资金需求会更大,我们考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广元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杨雄介绍说。2013年,广元市共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8个,其中全面整治项目17个,改造完善项目11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9.36万亩。

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农户+合作社

一座近10米高的“蘑菇”雕塑映入记者眼帘,菌干上写着“中国食用菌之乡”几个大字。一大片用黑色遮阳网盖好的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边,这是青川县三锅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面积1200余亩。

“园区的土地都是经过综合整治的,小田并大田,薄土变厚土,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在不动耕作层、不改变道路的前提下,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负责搭建大棚、购置设备。”李朝静告诉记者,如今已建成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使占补平衡之后的新增耕地达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平衡”,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据杨雄介绍,自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以来,广元市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整理土地,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整理土地,注重经济效益整理土地和着眼可持续发展整理土地”四条原则。

记者走进大棚,只见里面一袋袋菌砖整齐地摆放着。据三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冯万林介绍,三锅现代农业园区采取的是“公司+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各主体的职责和收益不同。具体来说,农户以每年1100元/亩的租金将土地集中流转给了四川唯鸿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完善基础设施后,再以原价返给村民种植;公司像是大业主,负责收购并加工香菇,多余部分则交给青川县三川食用菌合作社外销;专业合作社更像是公司聘请的经理人,主要负责管理协调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园区内当地农民务工人员有很多,大多是本村或邻村的留守妇女、老人和少数青壮年。一般老人做些采菇的零工每天可赚到30~40元,青壮年劳力搭建大棚、修建道路等一天能赚到100多元。如果是自己租种土地的大户,收益会更高,每亩地收入3万~4万元。”冯万林带领记者来到加工香菇的地方,只见七八位大姐正忙着烘干、分装。记者跟她们聊天了解到,她们每天朝九晚五上班,月收入1700余元。

以前广元流传着一种说法叫“三天工一天粮”,意思是说打三天工的收入就相当于种一亩地粮食的收入。然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产业园区的相继建成,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种粮和打工的平衡点。

截至目前,广元市已累计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08个,共计投资约25亿元,合计开发整理土地约210万亩,超过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0%,新增耕地21.21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1个,总面积达51.8万亩。“我们的目标是实施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建成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资金向农业园区集中、农产品向龙头企业集中、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工人集中。”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凌勇平这样说。

猜你喜欢

青川县广元市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青川县:抓实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广元市通联站
农村危旧房改造助力脱贫攻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广元市朝天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例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广元市推广核桃产业前景广阔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
广元市一副市长被“双开”
青川县LUCC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