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2014-08-15本刊评论员学文

资源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本刊评论员 学文

2014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料显示,现全世界人均耕地为3.38亩,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只有1.52亩,具体到河南省就更加少了,人均耕地只有1.23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与土地供应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面对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要把节约集约用地落到实处,就必须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此,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应该清醒看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的用地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唯有实现转变管理观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要立足“适度扩增量、重点放流量、集中挖存量”,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计划指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的价格机制。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给的同时强化需求管理,以土地供给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要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土地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为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耕地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当前,耕地保护工作要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坚持数质并重,以建设促保护,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保证建设占用耕地严格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好:“我们的干部在工作中允许犯错误,但绝不能犯不可挽回的错误。在土地问题上犯错误,就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对这一点,各级干部认识上要十分明确。”让我们携起手来,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把节约优先战略落到实处,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家园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节约
节约
节约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基于ArcGIS 1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斑自动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