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4-08-15◆刘畅
◆刘 畅
(河南师范大学)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火热,汉语的独特魅力使得外国人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为了满足外国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对外汉语课程成为重要的汉语教学工具。而汉语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复杂古老的语言之一,是汉藏语的分支。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这对于来自于不同语系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无疑成为最难学习的语言。如何让学生能够最快地接受汉语的学习方式、理解和良好地运用汉语,是每一个对外汉语老师所重视的首要问题。
一、舞蹈的含义与作用
1.舞蹈的含义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上古时代,舞蹈就成为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作为人类社会八大艺术之一,现代社会将舞蹈定义为以身体作为语言进行互动交流或者进行内心表现的一种方式,一般借助于一定的节奏和音乐,使得形式更具有美感和感染力。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的舞蹈每个动作都密切配合了生产劳作行为。在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动作的手脚运动在连续重复的过程中被规律化,伴随叫喊声与击打动作形成了最初形态的舞蹈。在随后的历史文明中,舞蹈不断的演化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多样,从夏商周的巫舞、武舞,到秦汉的长袖歌舞、飞燕舞,再到隋唐时期的宫廷舞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舞,舞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神韵与形态的东方舞蹈艺术。
2.舞蹈的作用
舞蹈本身具有多远的社会意义,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原始时期,舞蹈的作用主要显现于狩猎或者战争活动中,伴随着很有节奏的口号,把散漫的、生活分散的成员召集到一起进行集体活动。由此可见,舞蹈具有团结集体的社会性作用。它有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的感召能力。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成熟,舞蹈从单纯的劳作中得到更多功能的承载,开始具有了礼仪与祭祀的功能,最后发展成一项运动项目。
中国舞蹈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桥梁,并且是现存的珍贵资料。可以说,中国历经了多长的文明,就有多长的舞蹈史。
二、对外汉语教育与舞蹈的应用
1.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教授外国学生汉语项目的学科,属于文化课的教学学科,是一门能够系统独立传授汉语文化知识、传播中华文化的课程。一方面,它起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即进行语言课的培训,系统讲授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子与文章。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的教学,即教授学生系统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知识,介绍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并将我国的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对比等。
前者的教学要求是教师要把讲授重点放在基本语言知识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技巧,对文化知识的涉猎不慎广泛,而后者的文化知识教育目的就是推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因此,需要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中国的文化。基于该学科的两种不同性质,本文更多地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探讨舞蹈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问题。
2.舞蹈应用于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
舞蹈是依靠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配合肢体动作进行表达的方式,是文化的体现。每个国家以民族为基础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也是该国家文化内涵的缩影。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舞蹈与对外汉语的关系,舞蹈是文化的反映,是课堂中讲解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不能用传统的眼光一味地持批判或抵制态度。只有教师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一项教学手段,才能将舞蹈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而不至于弄巧成拙。
在舞种类型上,我国的歌舞风格大致上是比较平缓的、动作柔美舒展,体现着中华儿女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以及坚毅与修养并存的民族形象。而西方舞蹈多随性活跃,节奏明快,反应了西方人热情活泼、随性爽朗的性格特征。对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舞蹈上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差异性,进而联想到文化的差异。也是通过舞蹈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或者纯粹的音乐舞蹈课。希望学生认真观赏相应的视频以及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快地吸收汉语言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文化知识。
3.舞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
(1)克服文化障碍增加趣味性
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和基本国情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西方文化中多冒险精神、西方人思维开放灵活,形成的文化氛围与东方内敛含蓄的文化特色大相径庭。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化、非洲的古老文明以及美洲的多元与热情都各具特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聚合在一起难免有较大的差异与拘束感。而舞蹈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一项身体语言符号研究显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表达某些情感时的肢体动作都是一致的。舞蹈领域的表达也是依赖于肢体语言。因此,舞蹈在人们表达感情和进行社会交往时可以消除文化背景的差异,增加学生之间的亲密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更多乐趣。
(2)寓教于乐
舞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娱乐性与观赏性的结合。通过肢体有节奏的摆动达到肌肉放松、舒缓压力的作用,也是强身健体的良好方式。在互动型的舞蹈中,还可以加强舞蹈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在自发性创作的舞蹈中可以激发舞蹈着的思维与创造力,在欣赏与参与各种少数民族的舞蹈中,舞蹈中可以获得愉悦、热情的身心感受……总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舞蹈,都是趣味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在教学中加入舞蹈欣赏以及舞蹈参与的环节,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助于带动课堂气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感受中国的文化特色。
(3)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再教育领域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西方教育倡导自主性学习,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散漫,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较为严谨,以教师为主导型学习模式使得外国学生往往不适应这样严肃的课堂氛围。舞蹈特有的律动和带动性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放松,缓和课堂氛围,能够令外国学生更加适应对外汉语的课堂。另外,这也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大胆尝试,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很好的实验,成功地在课堂中融入舞蹈等艺术元素对日后各项关联学科的改革有着积极地试点作用。
三、舞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原则
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可以应用到课堂之中,舞蹈与教学的而结合是有一定章法可循的。如前文所述,舞蹈的选择、课堂的选择要与对外汉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舞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尽可能扩大汉文化的接触面
舞蹈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舞蹈的选择首先体现在指导精神上。舞蹈在对外汉语的应用中要符合我国的主流文化,反应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在舞蹈的选取上,在保证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民族特色突出,有鲜活的中华气息的代表性舞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授课目的。
(2)注意发挥舞蹈功能与传播中华文化相结合
舞蹈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的课程设计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创造良好积极地文化背景,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兴趣。舞蹈是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是一个国家当前生产力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的真实表现。汉语的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相应的语言基础,还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吸收所学的知识。欣赏与参与中国舞蹈的过程可是很好地达到这个效果,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与舞蹈的气氛里潜移默化地接受语言知识与文化。
(3)坚持比例适中
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娱乐,而是教育。能够寓教于乐固然是一种良策,但是运用起来也要得当与适度。舞蹈毕竟只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仅凭舞蹈的表现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与准确客观,仍然需要其他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元素共同参与,比如歌曲、戏曲、武术、民间工艺等各种优秀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舞蹈元素的比例,舞蹈的欣赏与参与要放在最有利于学生吸收课堂知识的位置上,而不是随意编排。同时教师在开展课程时,也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4)比较与结合原则
学习的过程不是单一汲取的过程,而是在纵向、横向等不同维度进行对比的结果。只有经过对比,才能发现中华文化独有的特征,并且将这种记忆内化加深。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选取舞蹈进行文化表达时,要注意不同舞种之间的比较以及中外舞蹈特征的比较。在比较重发现中国舞蹈的特点以及中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在结合中发现中外舞蹈的相似之处。
总之,教师应当本着教学优先、趣味相随的理念,本着贴近真实、反映现实的精神,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彰显中国汉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2.教学设计
(1)课程对象
在教授对象设计上,舞蹈在对外汉语应用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比较适宜具备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因为本课程的设计重点并不是教授汉语的字词、语法语音等。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与学习中国的舞蹈与音律,以及用肢体语言亲自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花费太多精力为学生逐个解释该舞蹈的基本用语表达以及基本语言知识,没有任何汉语言功底的学生难以完成这样一项任务。
(2)课程导入
在课堂内容设计上,笔者以讲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这一主题为例进行阐述。
上课之初,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主题图片,图片的内容反映了不同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以人物图片为主,尽可能选取反应少数民族舞蹈动作的图片,并配合播放相应的舞蹈音乐。配合着图片教师向学生讲述课程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互相融合的大家庭,长时间的民族交往使得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色,这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一定的融合现象。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生活上的互动使得其在文化上也形成了既有自身个性又有多民族共性的特点。
在学生对此堂课程文化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结合图片向学生提问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如“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猜一猜他们来自哪个民族”“看一看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跳舞吗”“你的国家喜欢跳什么风格的舞蹈?与图片相似吗”……
(3)播放舞蹈视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讨论
为了说明这一特色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让学生欣赏与学习,亲自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舞种的风格差异以及在肢体与表达上的共性。例如,教师可以从蒙古族的蒙古舞蹈、藏族的高原舞蹈、云贵地区的孔雀舞蹈和汉族的现代舞蹈四个舞种中各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舞曲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可以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资助发现其中的异同,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论证,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进行总结回答。
教师先播放完整的少数民族舞蹈视频,配合律动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教师向学生讲解不同民族的背景特点以及文化特色。比如,蒙古族的舞蹈大气磅礴,比较粗犷,反映了蒙古人豪迈大气的性格,藏族舞蹈乐曲律动性强,肢体舒展,反映出藏族人民的随性与淳朴、云贵地区的舞蹈动作柔美、云贵高原山水秀美造就了心思细腻西南民族,而汉族舞蹈兼收并蓄,融合了多种民族的风格特点,更具有包容性。
(4)参与与互动环节
播放结束后教师进行短暂的对比总结,继而选择旋律与动作难度较小的不同舞种片段让学生亲自模仿学习。片段选择上尽可能既有这五个民族动作的差异,又有动作的相似性,并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进行比较。根据场地的不同,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尝试,也可以发动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体会。在参与完毕后,教师让学生逐个发言,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己刚刚参与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发地将中国舞蹈与自己本国家的舞蹈特点进行比较,进而比较中国不同民族的舞蹈之间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5)课堂总结
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把课堂氛围收回来,再一次总结本节课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学到的民族有哪些、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大家庭的现实状况等问题。相信,经过实际体会,学生会对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了解更加直观,并且会对中国留下深刻的回忆。
3.课程难点
开展这样寓教于乐、互动性较强的课程,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开放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比较活跃,并且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背景,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在舞蹈的选择上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选取的舞蹈难度要适中,易于易于观赏与学习,并且还要有自身的特色所在。此外,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克服为难情绪,通过自身的授课魅力缓解课堂较为严肃的氛围,使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进来。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舞蹈是从古至今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反应,是中国人思维的写照,也是中国民情与国情的表现。通过舞蹈与课堂的集合,通过舞蹈的指引,使得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避免了生硬与枯燥,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也使得学生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对汉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全面的分析与实证,认为在坚持扩大汉文化接触面、舞蹈功能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以及比例适中的原则下,有计划、分步骤、合理地将舞蹈元素结合到汉语教学中去,既能给广大外国学生带来更加丰盛的文化大餐,又能大大提升汉语教学的课堂质量与效果,也是以汉语为基础的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4]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5]朱永生,彭增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6.
[6]傅由.汉语听力课引进中文歌曲的设想与尝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3).
[7]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D].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