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教育推进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
2014-08-15陈建华
◆陈建华
(广东省始兴县马市中学)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留守学生等的出现,使乡镇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缺失,也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作为班主任必须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实施感恩教育的现实背景
中学生不爱学习、难管,班主任难当,责任重大、压力大。如何做好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为学校领导担忧呢?我经常陷入这些思考之中——为什么以往的思想教育没多大效果?该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真正能从中受到教育、触动,而自觉遵守学校和班里的规章制度,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班风良好、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和认真学习呢?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在学校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教育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8号文件)的必然要求。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实施感恩教育确实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主要利用班会课、早读等在班级学生中学习《弟子规》《能量朗读》及感恩教育、家校互动等。据科任教师反映,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上课纪律好、学习气氛浓厚、学习自觉性高。同时,语文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列,每学年末全市统测,成绩比较突出,并位于全校优秀行列。如在2012~2013学年度的第一学期,全级八个班,有409名学生。全级第一学期总分前40名,我班占9个,全级总分前5名,我班占3个,分别是第1、2、4名。2013年4月,上述排名的3位学生因品学兼优,分别获2012年度奖学金。第二学期所任教的七(1)、七(2)班语文平均分在全级排名第一名。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的一生要承载太多的恩情:父母的养育呵护、师长的传道授业、朋友的悉心关照、素昧平生者的无私援助等。只有心怀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从而珍惜所有,否则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缘由地愤世嫉俗。作为父母、教师应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让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教育以日常生活中能时刻接触到的“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自然”为主线来开展。
1.爱国家
热爱祖国,懂得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国度,对祖国忠诚,为祖国服务,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所从事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没有国家的爱护,我们将无所依存、无立锥之地。
2.爱父母
爱父母,就是行“孝”。作为人“子”,应懂得孝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亲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怀念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和爸爸有力的肩膀仿佛扛着整个家庭重活,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去爱同学、爱社会呢?因此,每个人都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
3.爱老师
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老师因职业要求已付出太多的爱,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作为学生应由衷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啦!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
4.爱同学
懂得去关心、帮助同学和他人,因为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向同学学习,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正是从他们身上发现和看到了优点、缺点,才能有了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5.爱自己
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首要的一课是学会如何爱自己,我们称之为“自爱”。人类社会中,自尊自爱者方受人尊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让责任心告诉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让自信心告诉每一个学生,永远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6.爱自然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优美的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花草树木、充足的食物、蔬菜……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旱灾、洪水、龙卷风、地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提倡低碳生活,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是我们的行为准则。让我们张开双臂接受大自然赐予的恩典,阳光、空气、蓝天……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
感恩我们身边的一切:感恩劳动人民,他们种出了口中的粮食;感恩工人阶级,他们制造了各种用品,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成果,千万个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世界,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只有感恩,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三、积极引导学生感恩
知为行之始。学生一旦知恩后,就会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去面对给予他们恩情的老师以及周围的一切,他们的言谈举止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的感恩行为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这时我们就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感恩的活动中,使之从中体验到感恩行为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巩固。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
首先从尊重给予他们恩情的人入手。比如态度谦恭、不事张扬、具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有不同见解或想不通时不能使性子、发脾气、撂挑子,而应大胆提出,积极沟通;遇到疑难问题多与老师商量,获得成功要与老师分享……然后再逐渐将这种情感扩展到周围的人:尊重同学、不能我行我素、口无遮拦、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师长、认真完成作业、不给老师添麻烦;尊重陌生人、尊重大自然,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
2.引导学生学会克制
遇到别人的误解能忍让,理解对方,克制过激行为,遇事考虑后果,多想别人,三思而后行,克制惰性行为,要有一种挑战自我、知恩图报的思想,从而培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克制退缩行为,胸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气,进而养成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克制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行为,懂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报亲人、师长,更是为了服务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持久不竭的学习动力;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持久的,终生的,学习是一种品质,学习需要坚强的意志,学习离不开方法、技巧等。
4.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位哲人又如是说:“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能承受得起各种挫折,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奉献;爱护集体,团结友爱;待人礼貌,行为文明。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要计较自己给了别人什么,而记住别人给你的关心与帮助,这样自己才会永远快乐。要将它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它延伸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最终去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5.引导学生学会干活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总认为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大出息。因此,不让他们动手干家务活。其实,适当干点家务活不仅影响不了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还会让我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因为只有通过干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真正知道你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回家还要洗衣服、做饭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让孩子了解家长对家庭的奉献,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否则就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6.引导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
学生终将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感恩父母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奉献爱心行动,捐资助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暂时摆脱经济困境,定期举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进社区活动,积极为他人服务、奉献。通过捐款活动,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自己身边爱心的凝聚,更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爱心,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社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7.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指引人生。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感恩我们,更要让他们感恩社会,感恩整个生活,当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挫折、磨难;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怀揣感恩之心走进校园,更要让他们怀揣感恩之心步入社会;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在师长的指引下付诸感恩行动,更要让他们将来在无约束的情况下自觉践行感恩思想,回馈社会。唯有此,我们才会实现教育的长期效应,延伸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唯有此,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
四、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正能量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永不断绝的民族命脉,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从古至今,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21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他们的结论是:人类必须要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体分儒、释、道三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乃圣贤教育。圣贤教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灿烂的文明,这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基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校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以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可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人格得以升华,生命接受洗礼。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必定能唤醒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爱的真谛,懂得拥有的幸福和付出的可贵,为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1]寂静法师.如是我闻!2012北京冬令营改变孩子命运的方法[DB/OL].2012 -07 -03.
[2]人生悟道.圣贤教育改变命运[DB/O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