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管理:打造高职学生管理的和谐氛围

2014-08-15◆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柔性高校学生管理者

◆李 妍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内涵及外延

柔性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科学”派“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的扩展,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基础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为出发点,实行“以人为本”的分权化管理,即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管理。针对学生的柔性管理内容,就应该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在内,即在学生内心思想上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种软性教育管理行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它是在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的自觉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束管理,最终目的是强化和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的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和形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把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变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而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常把教学管理工作片面理解为师生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的刚性管理。在课堂上也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在行政管理中也是以规章制度主的强制命令,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无法锻炼学生的思考力及创新力。

二、高职学生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高职学生除了拥有“90后”的特征以外,同时还有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学生管理者的重视和考量:

1.心里负担重,很难找到学习成就感。高职院校中,一部分学生是所谓的“高考失败者”,在高中,甚至初中时,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游,但由于高考失利,无奈的选择了高职院校。因此,学生的内心深处很压抑悲观,如果在大学入学后,这种失落的情绪还没有得到缓解的话,学生很容易就此沉沦,对学习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因为惧怕失败,对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也很抵触。

2.专业与兴趣不对口,无法及时形成职业认同感。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本人并没有发言权。甚至有的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抱着无所谓的心理,完全交给家长。但在入校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热情不喜欢。而更多的学生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专业,基本上没有形成对自身及所选行业的基本认知。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放弃甚至厌恶所学专业。

3.特殊群体学生多,拥有较低心理幸福感。由于高职院校以三年制为主,且以面向本地区及周边招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生源相对比较单一。因此,经济贫困学生、家庭单亲、父母离异情况的学生尤其多。这种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问题及学习习惯养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4.生源结构多层次,招生市场多元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各种人才需求,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进一步深造的渴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性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高校单招、三二连读、成人教育等越来越多的成为高职学生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待这些学生,由于他们经济条件、社会阅历、文化修养、个性特征不同,他们的关注点及向高校提出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些多源化的需求。

“90后”高职学生个人可塑性强、个性鲜明,如果用整齐划一的命令强制的刚性教育方式只会让“90后”的大学生本能性的反抗,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设计柔性管理措施,在管理中要运用民主科学的柔性决策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即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三、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挑战

1.“90后”大学生是自信、自主、自由和开放的

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他们渴求的是在自由中成长,渴望的是教师平等地与他们对话。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采用的是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利用约束、监督、强制和惩罚等手段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面对新的大学生群体,传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种种挑战。

2.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影响,教育的国界限制越来越少

我国的高校在积极与国际教育接轨过程中,国际发达的先进教育模式及学生工作管理的科学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的引入,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改善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使之适应日渐多元化的学生个性要求,就显得势在必行。

3.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最大的客户应该是学生

学生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项服务产业,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学生,而不是教师。但就大多数的院校依然重教学,科研工作轻学生管理,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学生对学校满意与否,将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没有转变固有思维,不是管好管住学生就万事大吉,而是让学生阳光、全面地成长,才是学校的中心任务。

4.高职学生管理者应是“学生问题的专家”

高校学生管理者,既是学生遵规守纪的监督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心理建设的辅导者、教学科研的承担者、职业生涯的引导者,也应该是承担教学管理学生服务一体化的主力军。总而言之,学生管理者应该是“学生问题的专家”。但现阶段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满足学校需求,而不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管理者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不得不埋头于事务性工作,围绕“事”来管理,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而“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则是处处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这才是高职学生管理的动力和核心,学生管理需要打破传统固化的思维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尊重学生个性诉求,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切管理均为了更好的、阳光的、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四、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理念下打造和谐校园

形成全面、全员、全方位的学生咨询服务系统,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发展、社团比赛、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就业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帮助学生找到了解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自我,才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终极使命。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管住学生,管理学生,而是在柔性管理思维下通过满足需要、说服沟通、关心帮助、人情感化、文化熏陶、价值认同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1]秦艳.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01).

[2]石沁禾.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创新[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0,(03).

[3]汪培南.柔性管理:“90后”大学生创新管理的另一维度[J].黑河学刊,2011,(02).

猜你喜欢

柔性高校学生管理者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