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4-08-15马元福李奇谦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智慧信息化

马元福,李奇谦

(温州市电化教育馆,浙江 温州325000)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应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1]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或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而且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数字化校园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一个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

伴随教育的改革深入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动教育变革的趋势指向教育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交互式应用。随之而来,智慧教育映入人们的视线,即通过构建高速互联的网络、优质共享的数字资源、泛在个性的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对数字教育与智慧教育本质内涵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存在或多或少的迷惑,给智慧教育建设推进及其效益发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综合国内数字教育和智慧教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对二者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便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加深认识,形成智慧教育建设基本的概念与思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发展。

二、数字教育与智慧教育及其关系

1.数字教育(Digital Education)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教育信息化建设随之进入数字化时代,即数字教育阶段。数字教育就是以计算机来辅助教育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代教育。它同时也包括对现代信息社会数字化理念的适应和对其它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和了解。[2]数字化的本质是采用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打造虚拟现实,创造逼真的工作学习场景,把工作学习带入一个特性沉浸、交互和构想、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数字教育其实就是现实教育的数字化、虚拟化模拟和表达,就是借助于数字化传输方式,把实体鲜活的教育,搬到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创造逼真的教育教学场景,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和精细化管理。数字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3]数字教育带给人们的是资源的数字化和工作的流程化,也逐渐形成了基于数字化特点的教育文化和观念。

2.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W isdom)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兴起和快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推动力,教育进入智能化时代,即智慧教育阶段。关于智慧教育国内外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科学定义,祝智庭教授在综合了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你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你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你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你创造自己的智慧的见解,对智慧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趋势性定义。[4]我们认为,智慧教育就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云端设备,整合亟待建设和提升的各种应用支撑系统与服务资源,构建现代智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环境,推动建立最直接、最完整体系的智慧教育方式,协助学生发现智慧、发展智慧、应用智慧、创造智慧,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类型优化发展。智慧教育最重要的是围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重塑教育管理过程,围绕教育系统中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重塑学习过程。

3.二者之间的关系

数字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爆炸性膨胀而产生发展的,以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全面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现代化。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同时起到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习者的信息能力和素养的目的。因此,数字化教育的重要之处在于使学习者具备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的能力。[3]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4]其核心特征:一是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的互动协作;二是基于智能推送选择的学习、教学和生活方式;三是基于大数据及分析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教学干预和管理服务。因此,智慧教育重在各类各级教育应用系统(平台)智能提升与整合、教育大数据的建立与挖掘,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发展学习者的智慧。同时通过构建智能汇聚、共享泛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提升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为核心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数字教育的发展与提升,二者统一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整合应用,均是基于三种主要技术——作为现代技术手段的物化现代媒体技术、作为媒传教学法的智能现代传媒技术和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泛在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与延伸,是数字教育理念的深化与优化,二者同样贯穿现代教育的四种主流理念:一是素质教育观,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二是终身教育观,以持续教育为根基和发展方向;三是双主体教育观,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施教过程统领;四是创新教育观,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基点。

二者之间关系同样密切。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字化教育在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如何找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应用效益,从而引导、监督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限制。[5]而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不再单纯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将更多地倾向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1]由此,智慧教育衍生于数字教育,更加突出“赋物以智、赋人以慧”的融合与智慧,为教育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撑和服务。

三、从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深化的必要性

脱离教育自身需求,围绕教育信息化而谈教育信息化是没有意义的,衡量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应用效益。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使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正因如此,加快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就具备了急迫的发展内在需求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1.国家教育政策催生智慧教育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同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和重点;同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具体部署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七项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在迎来又一个春天的同时,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更大的建设力度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智慧教育当仁不让地理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智慧教育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全球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推动教育信息化步入新阶段主要有两大契机:一是学习科学的新研究。“提高人类个性化的自学能力”被列为21世纪面临的14项科技挑战之一,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科研成果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以形成基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二是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如何借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创造智慧个性化学习环境、智能汇集推送的学习资源,做主动发展的学习者,成为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事实证明,有效利用信息化可以使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智慧得以延伸;推进智慧教育,能够满足学生更具智慧的发展需求。

3.现代人才培养目标迫切呼唤智慧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特征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和形式下,智慧资本已然成为新经济形态的灵魂。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世界正进入智慧型人才为主流的社会,而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培养,正是智慧教育本质耐寒的具体表现。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是教育良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状态的具体体现,基本特征是能够满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因此,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走向,是人类主体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反映;是人类步入智慧化时代的需要;是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关乎民生发展。

四、智慧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智慧教育自产生以来,多处在商业概念炒作阶段。目前有所提及并付诸具体实施的主要是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等亚洲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很少讨论,国际学界尚未深入研究。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对智慧教育重视程度比较明显,相关建设和研究都取得初步进展。比如,上海在制定颁布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6]中将智慧教育落脚在“数字教育工程”;佛山市在“智慧佛山”建设中制定了《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实施方案》[7],推进“智能教育”工程建设;广东提出“发展智慧人文教育”[8];宁波市则提出以智慧教育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9]等等。这些城市或者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或者单独制定智慧教育相关的方案或意见,大多提出要构建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应用服务管理软件,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共建共享等等,建设重点放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以及“智慧课堂”、“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等方面。总体来讲,这些地方的智慧教育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建设概念、目标与标准,但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理念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把握和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必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和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工程(2008-2011年)的圆满完成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2010年启动实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提升空间。2012年上半年温州提出智慧教育城建设整体思路,经过一年的研究论证,《关于推进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已于近日出台,提出立足“智能环境、智慧教育”的主旨,建设“温州智慧教育城”的目标,强调重点加强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建设、云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三大核心工程建设,并力图在系统整合与大数据建设方面有所突破。目前,《温州智慧教育城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专家论证通过,并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提出完整科学的推进方案,其骨干核心内容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施。

结合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和近期对智慧教育城建设谋划思考,我们认为,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的主要区别和智慧教育建设的重点与核心就是信息化与教育的系统融合与智慧应用。所谓“系统融合”,就是如何更好地将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新技术三者有机整合,就是将更多系统和数据与教育教学结合优化,为教育提供更加真实可靠、强而有力的基础支持;所谓“智慧应用”,就是要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而要实现融合智慧,首要解决的是各应用系统的全局性整合与教育大数据的建立与挖掘,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加强:

1.坚持应用驱动,整体构架

从整体上分析和梳理教育领域急需信息化支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重视系统、软件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基于目标构建综合应用平台,基于任务强化部门分工协作,以“数据、服务、决策”为核心,统一布局设计、统一系统建设、统一数据管理,建设覆盖全区域更大范围的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体系和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便捷畅通的智慧流程、智慧管理、智慧决策等服务环境。

2.坚持深度融合,内涵发展

在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应用的同时,师生要有意识地转变观念,从重视信息化建设转向重视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要切实关注师生个体需求,围绕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和身心发展,助力解决师生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的互动协作常态化,促进师生健康、自主、智慧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方式改变,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自身效益。

3.回归教育本位,落脚课堂

智慧教育城建设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泛在网络技术应用,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链接和互动,提供满足学习者主体需求的个性化资源和服务。并通过政策完善和活动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在教学空间设计、课堂技术选用与整合,以及教学策略选择和过程实施上,必须充分关注课堂主体的实际需要,实现人、技术、环境、资源等诸要素和谐共存。

[1]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朱红祥.数字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利与弊[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1).

[3]陈应征.数字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与理论支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5]张际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思考与关注转向[J].信息技术教育,2007(3).

[6]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EB/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28792.htm l,2011-12-30/2013-06-26.

[7]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实施方案——“873计划”.[EB/OL].http://www.fset.gov.cn/ztjs/zhfs/zdzngc/201304/t20130425_4290369.htm l,2013-04-25/2013-06-26.

[8]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e-gov.org.cn/ziliaoku/zhengfuguihua/201210/134922.htm l.2012-10-26/2013-06-26.

[9]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EB/OL].http://gtog.ningbo.gov.cn/art/2012/8/20/art_12944_932187.htm l,2012-08-20/2013-06-26.

猜你喜欢

数字化智慧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