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滋润习作——以《画杨桃》一文为例谈

2014-08-15浙江吴冬香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杨桃首尾呼应五角星

浙江 吴冬香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虽然我们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阅读课的形式呈现,但阅读文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文,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要借助这个例文去习得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好像菜必须要用盘子来装着,但我们重点是吃菜,而不是吃那个盘子。在一次培训中听到这么一句话:“写作不是在习作课上教的,而是在阅读课上教的。”我就在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怎样才能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呢?

本文就以《画杨桃》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课内品“三妙”

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之为“美”。《画杨桃》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就有“三妙”。我在教学中就着重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领悟三妙。

一妙用“反复”质疑

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启发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问题设计:这样反复质疑,起到什么效果?(看似很平常的几处笑,把同学们带点嘲笑的、自以为是的、洋洋得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能够牵动读者一直往下读)

二妙以“标点”绘形

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讲到这里,我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引用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再回过头看这篇课文里引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学生很快就发现问题了,这里的人物对话出现了只有人物语言没有提示说话人。于是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两段无提示语的对话:

(一)

“猜,我给你买了什么?”

“又是玩具娃娃吧?”

“不对,再猜。”

“那就是新衣服。”

“不对。看,是你最喜欢的……”

“哇!滑冰鞋!太好了!”

(二)

“卖橘子喽——,卖橘子喽——”

“多少钱一斤?”

“两块!”

“甜不甜呀?”

“甜!不甜可不要钱!”

“那好,你给我来两斤。”

我跟学生配合着读完,再问,你们读出是谁与谁之间的对话了吗?学生很快便明白“片段一”是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对话,“片段二”是商贩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情形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在平时的习作中写到人物对话时你有没有用过这样的形式?”“没——有!”“现在我们就来尝试着写一写,好不好?”“好!”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于是我就叫学生把刚才我和他们之间的对话用这种形式写下来,就变成了这样:

“你们读出是谁与谁之间的对话了吗?”

“是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对话。”

“是商贩与顾客之间的对话。”

“这样的情形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

“有!”

“那么在平时的习作中写到对话时你有没有用过这样的形式?”

“没——有!”

通过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无提示语的对话的写法。相信这样的写法会延伸到学生今后的习作训练中。

三妙借“呼应”揭示主旨

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问题设计:

1.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课文也是首尾呼应的?

2.首尾呼应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首尾呼应的作用: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并且建议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能巧妙运用。

二、课外品杨桃

学完了《画杨桃》一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杨桃的有关资料;周末去水果超市买杨桃,观察杨桃,品尝杨桃,以“杨桃”为题写一篇作文。以下就是学生写的一些片段:

(写“形”片段)

片段一:杨桃外形独特,各个角度都有区别,把它竖起来放就像可以转的门,横着放就像一张惊讶时张得大大的嘴巴(说实在的,读到这里,我也感到很惊讶,细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竖起来从上往下看就像一个五角星……它那么多变是因为外形有凸出来的棱。(看,小作者还会探究原因,了不起。)

片段二:课文中讲,杨桃一般是五角星的,而我的这个杨桃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六角星的杨桃。远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美极了!再把杨桃横过来放,它就颇像那健身园里的圆筒脚踏板,好像真的在一圈一圈地转动着呢!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杨桃的样子都是各不相同的。(看到这里,真觉自己孤陋寡闻了,之前我还以为杨桃表面都是五条棱的呢!我在学生的习作中收获着,当我把这份欣喜告诉学生的时候,我从他们微笑着的小脸上感受到了他们的满足、幸福。谁能不说这样的一次习作,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呢!)

(写“味”片段)

片段一: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立刻涌入鼻孔,使人神清气爽!轻轻咬上一口,哇!香香的、软软的、酸酸甜甜,好吃极了!杨桃可真美味啊!

片段二:还没成熟的杨桃,味儿酸酸的,有点像青橄榄般的味道。成熟后甜似蜜。我们可以把杨桃直接切成片,一片一片吃,还可以做成菜,比如“拔丝杨桃”等等。杨桃做出的菜味道十分可口,做法也是五花八门。

片段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片放进嘴里,结果又酸又涩,于是,我和妈妈在杨桃上撒了些白糖,就非常好吃了。

我跟学生开玩笑似地说:“你们品杨桃品出了新意,下次我也要试一试加点白糖吃、做成‘拔丝杨桃’什么的。”学生听完哈哈大笑,甚至有学生决定下次也要那样试试。我说:“说不定你把下次的体验写下来,又会是一次愉快的习作之旅呢!”

还有一位学生以“怪味杨桃”为题写道:“杨桃真是一种中看不中吃的水果,不会再买,不会再吃。”乍一看,感觉挺真实,但是她说的“杨桃真是一种中看不中吃的水果”还是有失偏颇的,于是在习作讲评课中,我特意把这句话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你们怎么看这句话?”通过思考、交流,学生也感觉到了这句话的不合理性:杨桃的味道,也许不合你的口味,但却可能是某些人特别喜欢的那一种味道,因此不能简单地、片面地下结论。品杨桃之余还品出了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是本次习作带来的意外收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因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体味悟得作者命题立意的观点,选材布局的方法,表情达意的语言。让学生既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应该重视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材本身就可以告诉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学生可以带着表达的需要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写作技巧,反复吟咏体味,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写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我们用心这样去做,坚持这样去做,学生的习作灵性一定会轻舞飞扬!

猜你喜欢

杨桃首尾呼应五角星
拼五角星
巧摆五角星
这类人吃杨桃很危险
“好玩”的五角星
首尾呼应
神奇的“首尾呼应”
福建:云霄杨桃品质优受青睐
美国人更喜欢绿色杨桃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
打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