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2014-08-15段昌平肖承雄廖福智向兴东
段昌平,肖承雄,廖福智,向兴东
(湖北省恩施州电教装备站,湖北 恩施445000)
一、“十二五”期间全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州抢抓国家“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筹措经费2亿多元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州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网、《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省、州级媒体关注;恩施州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地市级五十佳”;“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州教育局以“用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题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上介绍经验;特别是我州探索的“同体式”、“支教式”和“协作式”三类同步课堂效果明显,其模式被收入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中国的路径和经验》一书中,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予以介绍。
1.领导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氛围愈加浓厚
恩施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州委书记王海涛同志对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州长杨天然同志在全州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教育信息化。全州六大产业链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州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的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州政府将“新建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纳入年度为民承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建州以来规模最大的教育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对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县市按照全州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加大了在州内外媒体及学校内的宣传,全州教育信息化影响力明显提升,良好的发展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恩施州教育局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在经过“搭班子、建机构、摸家底、访高端、看前沿、学示范”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州教育局结合实际和未来趋势,拟定了以“政府主导、企业营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编制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了39所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和恩施、来凤两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全州通过国家、省级项目支撑及本级投入,快速推进“三通一中心”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州、县市、学校三级教育网络中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1)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VPH虚拟教育城域网。全州有582所学校光纤接入互联网,占47.59%。其中,21所高中和12所中等职校全部光纤接入互联网;136所初中有129所光纤接入互联网,占94.9%;548所小学有371所光纤接入互联网,占67.7%;506个教学点有50个光纤接入互联网,占9.9%。
(2)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全州各县市依托“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加强“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建设,全州9891间班级教室有7188间已建多媒体(5691间投影模式多媒体,1497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72.7%。其中,21所高中的858间班级教室有642间已建多媒体(493间投影模式多媒体,149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74.8%;12所中等职校的448间班级教室有271间已建多媒体(183间投影模式多媒体,88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60.5%;136所初中的2341间班级教室有2291间已建多媒体(2196间投影模式多媒体,95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97.9%;548所小学的5370间班级教室有3519间已建多媒体(2748间投影模式多媒体,771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65.5%;506所教学点的874间班级教室有465间已建多媒体(71间投影模式多媒体,394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53.2%。
(3)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强州、县市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网络中心133个(其中,21所高中建有门户网页的有19所,占90.5%;12所中等职校建有门户网页的有10所,占83.3%;136所初中建有门户网页的有57所,占41.9%;548所小学建有门户网页的有47所,占8.6%。有教师用计算机8580台,学生用计算机15537台)。积极开展网络中心教育宣传、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网上办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政务网站绩效作用。
3.应用驱动,教育信息化显著优势逐渐显现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向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我们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化应用。
(1)试点探索“三类”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在恩施市、宣恩县探索三类同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一类是破解没有教师、开不了课的难题,实施“同体式”同步课堂。“同体式”同步课堂将教学点与城镇优质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在线互动教学方式,点、校班级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实现教学点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梦想。第二类是破解教师紧缺、开不齐课的难题,实施“支教式”同步课堂。将义务教育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利用同步课堂,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的困难。第三类是破解教研水平不高、开不好课的难题,实施“协作式”同步课堂。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
(2)重点抓好“班班通”的应用。州、县市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课资源应用库”、“课内网云教育平台”、“班班通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推进“班班通”的管理和应用,促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各县市和学校出台制度将“班班通”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州教育局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县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3)全面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政治任务。州、县市以帮助教学点教师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学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为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采用骨干培训与校本全员培训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设备操作能力、网络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加工处理能力和教学应用能力。
(4)试点探索“电子书包”应用。分别在清江外国语学校、来凤县实验中学、来凤县民族小学、鹤峰县实验中学、鹤峰县实验小学试点探索“电子书包”应用。通过试点探索,大家认为:应用“电子书包”能够有效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差异化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
(5)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应用。开展各种师生电教装备活动,促进电教装备设备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任重道远,教育信息化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
“十二五”期间,全州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认识程度尚待提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教育信息化所需投入较大,使用维护成本较高,且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需要财政大量持续的投入。对于财政状况较好或是学生数较少的县市,依托国家、省级相关项目的支持,本级财政配套投入难度较小,但对于情况相反的县市来说,推进教育信息化则是典型的“烧钱”工程,该部分县市和学校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等、看、靠”的思维仍然存在。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但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认识不足,习惯用老经验、老办法,对信息化运用热情不高。但这场变革浪潮迟早要来,清醒者将永立潮头,昏睡者必困于沙滩。可以预测,落后者若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区域不平衡局面将进一步扩大。地方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上还需要“胆子大点、步子快点、方法多点”。
(2)体制机制尚待健全。一是缺乏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人多、事杂,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否则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目前,全州仅恩施市成立了政府层级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目前全州教育信息化机构尚不健全,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州教育局虽然发布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目标仍无法实现。二是缺乏经费保障。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县级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给予了相应配套,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使用、资源应用、设备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还需大量资金,亟需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予以支持。如宣恩民族实验中学,2011年配置的30套班班通设备现已全部老化且不好使用,这些设备只有2年的免费维护期,仅靠学校无法进行设备维护与更新。根据《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目标,全州未接入互联网的135所农村中小学、456个教学点要实现“校校通”,2703个班级教室需配备“班班通”设备,57个教学点277个教学班需配备“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或实现同步课堂,还有584所学校没有门户网页,乡镇以上学校需各建一间网络直播和录播教室。同时还有州、县市、学校三级信息化平台亟待建设,要完成这些目标,共需资金2亿多元。三是缺乏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设备维护、平台管理和教师培训,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教育质量监测功能、校园视频监控功能、班班通实时监控功能等,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来提供支撑。全州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没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应用维护与管理队伍,且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广。目前全州对教育信息技术岗位的设置、人才的招聘、技术人员的业绩考评等没有相应的制度。
(3)应用能力尚待提升。由于我州缺乏大规模和深度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很弱,尚停留初级使用阶段。无专业的人才队伍,加之大多数教师认知不够、学习不够,教育信息化远未达到其应有效果。目前,试点总结出的“三类同步课堂”模式影响虽大,但尚未大面积推开,受益学生覆盖面很小。
二、“十三五”期间全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立足恩施州情,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带动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抢抓机遇,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形态之一,特别是大数据、“云”概念的诞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革命性行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据有关资料统计,2013年全国教育信息化消费超过2000亿元,随着教育投入地不断增长和“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实施,教育信息化市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湖北省今年2月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提出通过信息消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也把教育信息产业作为湖北战略型新兴产业进行打造。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作为六大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打造,恩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只有抓住这个机遇,才能有效破解恩施教育资源不足、资源不优、城乡不均、教育不公等现实问题;才能实现全州上下教育理念新的转变和教育模式质的变革;才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显著提升和专业化成长。所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既是恩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恩施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只有抓住教育信息化在恩施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机遇,不断增加紧迫感,乘势而上,才能有效缩小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为恩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科学规划,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战略角度去科学规划该项工作,确立教育信息化在我州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州政府出台了《恩施州信息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教育信息化有所提及,但从整体布局、协调发展上没有系统阐述。我们建议州政府组织专业团队对恩施州的教育信息化进行详细调研,制定出《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方案。方案要和我州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和国家、省级层面规划和正在实施的项目对接,有效整合资源和力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争取用5年时间达到“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机制更加灵活”的目标,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丰富、有效的数字资源,大力提升全州教育信息化水平。
3.创新机制,建立多方参与共享共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可持续的投入。目前我州财力有限,教育经费基本用在“保基本、保运转”上,本级财政专门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极少,做大做强做精教育信息化还存在巨大困难。全州现有基础教育段学校师生54万多人,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潜在信息化消费市场。如何利用好这个市场?这需要我们真正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要突破仅仅依靠政府项目推动的传统路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等多方参与、共享共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县市和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探索中已摸索出较好的经验,既汇聚了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又缓解了政府投入的资金压力。要让这种多方参与的建设模式广泛应用,必须进一步突显州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加强对教育、广电、通讯、经信等部门的协调,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真正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数字资源建设共享机制、运行维护服务机制、教师应用能力提升机制”等多种机制健全的格局。
4.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全州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向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州、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研部门要及时跟进,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形态、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等),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要继续抓好学校“班班通”的使用,进一步深入推进“三类同步课堂”。要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重要条件,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整体推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更广泛深刻的应用,达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
5.加强领导,创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提供有效保障
(1)加强领导。州、县市政府要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该工作的推进与发展。要明确州、县市政府为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主体。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和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
(2)保障投入。州、县市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20%~30%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用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把办公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3)培养队伍。州、县市政府要增加用于教育信息化的专业人员编制,解决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岗位设置、工资待遇、绩效考评等问题。要积极通过现场培训、校本研训和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要进行教育技术理念以及信息技能的培训。
三、“十三五”期间全州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使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形成满足教学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双向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恩施州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带动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使每个教师都能自如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好课,使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健康快乐成长。
1.实现五大目标
(1)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能得易得、适用好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州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做好州、县市、学校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工作,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职能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 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试点校,形成丰富多样、扎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5)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开展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州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2.完成五大任务
(1)提升学校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数字鸿沟。重点支持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乡镇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资源先输送,为教学点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到2020年,全州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全面普及,宽带网络全面通达各级各类学校。
(2)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恩施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公益性资源,以市场为依托提供个性化资源。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教师合作”等方式,推动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建机制;通过“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购买”的方式,拓展资源应用主体的选择空间,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到2020年,优质资源全面覆盖州内学校,形成具有恩施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3)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有效融合,形成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泛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协同教研,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4)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评价机制。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恩施州教育发展监测体系,保障我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完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中小学考试评价体系和制度变革的可行途径。
(5)推进教育信息化规范发展。制定教育数字校园、数字化教室规范,指导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规范,开展资源评审和认证,形成资源准入、遴选、交换、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