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学误区 提升写作能力
2014-08-15
从教十六年,在作文教学中我下了最大的功夫,也是我最头疼的事,总感力不从心。很多同学的作文存在“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点题不到位”、“不能用文字准确细腻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选材详略不当”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我以为应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这正顺应了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好玩的天性。我有幸遇到下面两则案例,让我找到了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案例陈述
案例一:在家乡凤冠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观景塔一边叽叽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按顺序把游览过程中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程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如何融化中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让作文回归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案例中在这些方面就有了初步的尝试。
一、激发写作冲动,给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空间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引起兴奋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为此,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教师通过鼓励的艺术,通过自己热情的语言和姿态来赢取学生的情感,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努力给学生一个愉快,自信的作文氛围,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巴金语)
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给题目松绑,教师在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定出大范围之后,把命题权下放。案例中老师虽然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在拟题、写作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并没有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3.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文题选得好,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浮想联翩,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因为写自己,学生才有的写了。
二、观察、体验生活,适当开展练笔活动
作文就是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生活的素材也就是作文的素材。老舍先生说过:“身边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身边人,去熟悉感兴趣的人和事,接近他,熟悉他,才会有感受,才会写的顺手,有真情实感。例如:教师因性别、年龄等差异,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为此,我要求学生先观察任课教师,看看他们上课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他们对扰乱纪律的学生处理是否一样,……这样有了范围,有了比较,既引起学生兴趣,又便于学生观察,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人物或多或少有了个性。与此同时,加强以日记为主的练笔写作,写身边的事或人,既提高学生观察力,体验生活的真实感,又自然地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关注写作方式、过程
案例中较注意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文教学方式,真正做到见木又见林,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由“献血者”转换为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以自我意识主宰文章的“造血者”。作文以高度的综合性与思想性,使任何一味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注定要遭受失败,因此,不要把作文课上成“理论指导课”,也不要把作文变成一种硬性的模式要学生去套。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献血,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不断造血,才能使作文教育保持先进与活力。
1.打破作文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寓写于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方式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2.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引发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写作技巧的需要。
四、评价要创新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作文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案例中的语文老师正是善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所以很多学生都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中要以激励学生作文热情为主,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能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端正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抓住每一次契机,以丰富多变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的教学新模式去开启学生思想的汪洋大海,使作文教育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个很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