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的意义与操作策略

2014-08-15浙江姚建平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活动

浙江 姚建平

小学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的意义与操作策略

浙江 姚建平

将两课时连着上的阅读课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校本教研中两位教师合作连着上一篇课文,探索在两课时内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它的意义在于呈现常态、促进交流、提高效率。操作策略可从教和研两方面出发。

小学语文 校本教研 连堂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推进与深化,老师们对新课程改革开始有了更为理性的反思。中国教育报记者赵小雅认为“这种反思能力来自于实践,反思也让课程改革由浮躁变得平静,从这个角度说,这种平静难能可贵。从纷繁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考后的沉淀,这种沉淀或许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说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校本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1]新课程催生了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步伐更加坚实。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在课堂教学,归结点在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点在追寻教师专业如何发展。

校本教研要立足常态,摒弃功利,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让新课程理念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学科课堂中间,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了新课程改革推进实践中的一个重点诉求。居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小学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的探索。所谓语文连堂课,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般的阅读课文教学要求是两课时完成。将这样两课时连着上的阅读课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校本教研中两位教师合作连着上一篇课文,探索在两课时内比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意义

1.呈现常态

现在大多的语文研究课乱花溅欲迷人眼,有越演越烈之势。脱离文本,过度发挥有之;人文泛滥,情感飘渺有之;训练肤浅,浮光掠影有之,种种现象,催生我们思考,思考语文研究课的追求。研究课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向家常课的回归!“当然,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在新的层面上,对家常课的认同。”[2]之所以要将语文连堂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就是要让校本教研直面课堂教学,让语文连堂课向家常课回归。语文连堂课应该追求近似家常课,又高于家常课。

当下的许多语文观摩课是浓缩的精品。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我给观摩课下了个另类的定义:它是在非常的时间里,在非常的空间中,由非常的人来执教的一个非常课堂。我觉得很多问题都是从这四个‘非常’中引出来的。”[3]因此,这些语文观摩课看起来光彩照人,但回到自己的课堂上来试一试却行不通。因为这些语文观摩课是高度浓缩的,也许是将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浓缩在一课时里呈现,也许是将所有精彩的环节浓缩在一课时里展示。这样的课堂听起来赏心悦目,但离我们的语文课堂甚远。这样的观摩课往往让许多像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手足无措。

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就是将一篇课文在两课时里教学作实实在在的研究。执教老师必须直面字词教学、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等在有些在观摩课上可以忽略不计的训练。这些训练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里是必须经历的。如果虚晃一枪,务必会影响后面的教学,因此,语文连堂课上的教学是展开的,是呈现常态的,要求是扎扎实实的。

2.促进交流

语文连堂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要求两位语文教师合作,在两课时里演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势必促使两位教师的交流。其间教学理念的碰撞,教学内容的切分,教学主线的贯通等都成了交流中必须面对的。也许有分歧,也许有争论,但这种分歧、争论不正是教师间理念的融合、智慧的启迪、合作精神的觉醒吗?

语文连堂课中合作的两位教师有的是一个校区的,有的是两个校区,还有的来自两个不同的学校。这样的交流不仅仅是两位教师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更是学校文化底蕴、教学特色链接的桥梁与纽带。

3.提高效率

语文连堂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就是要通过校本教研来寻求语文连堂课的价值取向——教学有效性。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在两课时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动态生成教学精彩,促进语言精神提升,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策略

(一)教的策略

1.突出主线

语文连堂课要求在两课时里进行,所要考虑的内容是很多的——字词的落实、过程的展开、目标的达成等,这些都需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但语文连堂课不能求全贪多,这样往往会得不偿失,顾此失彼。因此,连堂课要“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4]”。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课时的整体设计: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二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最后沟通全文,“父亲了不起”,“儿子更了不起”,是大山般的父爱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儿子小小年纪能处惊不乱,从容应对,最终化险为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以“骨肉同胞”、“血脉亲情”为主线贯串两课时的教学,起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还有《浅水洼里的小鱼》以“在乎”串珠,串联起第一课时研读“这条小鱼在乎”,第二课时研读“谁在乎小鱼?”——“小男孩在乎小鱼”,在小男孩的感召下,“在海边看小男孩捡鱼的叔叔也在乎小鱼了”,扩展到“我们要在乎每一条生命”。这样的语文连堂课教学以“在乎”为主线,形散神聚,主题突出,始终围绕着“生命的关怀”这个主题来展开,层层深入,教学有新意,有深度。

2.合理切分

语文连堂课的设计要突出主线。在理清主线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两课时中的教学容量张弛有度,合理切分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切分的一般依据为:围绕主线开展教学,第一课时为初读课文,找准切入点:运用问题期待,激起阅读兴趣;放手阅读课文,留下一个印象;交流阅读心得,了解学生起点;提出疑难问题,确定阅读方向;选择一个生成点,进行阅读探究。第二课时为合作探究,披文入情:师生合作学习,围绕重点阅读;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习视野;进行综合学习,开展实践活动。[5]

3.适当穿插

语文连堂课的教学要求在两课时里完成,那么作业该怎么处理呢?语文连堂课的研究是向家常课回归。因此,作业应该适当穿插在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当然作业的选择必须精当,在课内完成一部分,让学生梳理巩固,学以致用;一部分课外完成,让学生拓展运用,举一反三。

4.有效整合

语文连堂课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整合的课程观。“这要求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构建各种因素整合的优化体系。这种整合主要有两个基本思路:语文教学内部因素的整合——听、说、读、写的整合,四者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语文教学与外部因素的整合——正确处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等方面的关系,实现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统一。”[6]例如,教师为了有效拓展文本资源,往往会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的阅读会丰厚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有时也会另辟蹊径——找到另外一个阅读的突破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课外的资料不是越多越好,有时资料的补充却造成了喧宾夺主——冷落了文本,这样就本木倒置了。因此,课外资料的运用要和文本的教学有机整合。为了有效提升文本阅读的价值,可以将课外资料里的内容作为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在师生动态的对话中,及时进行指导、引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超越文本。

(二)研的策略

为了让校本教研真正“校本化”,应该将校本教研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语文连堂课是日常教学的客观存在。因此,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将校本教研中的“研”与语文连堂课上的“教”紧密结合起来,“教”“研”一体,形成合力,从而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1.主题式教研

语文连堂课后的“研”不仅要研究、剖析课例,更要突出教研主题。以往的课例研究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随意性较大,大都凭借教师个体的直觉判断,效果不明显。主题式的教研,研究对象集中,指向性明确,容易凝聚教师团体的智慧,生发深层的思考。如本学期濮院小学第三次语文“连堂课”活动由翔云校区的沈华、顾建芬老师引领学生——《我多想去看看》北京天安门,感受爱国的情怀;永乐校区的吴周红、李爱霞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浅水洼里的小鱼》——生命的脆弱与可贵,升腾珍惜生命、维护和谐世界的意愿。四位老师的课例,为下午的“简约语文,向家常课回归”的教研主题研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着圆桌讨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不乏真知灼见。低段中扎实的字词教学、积累语言的意识、朗朗的读书声、教师精炼的语言、课堂作业的适当穿插、连堂课中的聚焦与理线等思考,为简约语文的注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追求简约语文,达到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的家常课也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返璞归真,也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教研主题确定以后,围绕教研主题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就可以前置。如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搜索与教研主题相关的信息,便于在研讨中各抒己见,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教研主题,让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从量转向质的研究,丰富和架构教研主题,发挥教研的最大效益。

2.反刍式教研

语文连堂课中教研主题应该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发现、筛选和提炼出来,然后回到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去,对同一个教研主题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研究。像这样的校本教研,我们称之为“主题式反刍教研”。所谓的“主题式”反刍教研活动就是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主题,并且同一主题的教研活动将进行多次,每次教研活动都将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实践和探索,寻找这一主题的普遍性规律,指导日常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如本学期濮院小学第一次语文连堂课的教研主题是“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上好?”来自三校区的23位语文老师参与了上课、听课和研讨活动,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可以以线索或主要问题,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对于次要的段落教师可以用引语的方式一笔带过,对于重点段落则给予充分的时间品读、精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将课堂作业本上的内容穿插完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研讨的过程中,又生成了一些问题,如在教学此类课文时,是否要回归整体?又该怎么回归等? 这次活动,不仅对这一主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经验,同时又提出了难题。后来把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生成的问题,整理成文,挂在校园网上,与全校教师一起分享,再次研究,让“主题式”教研真正实现“反刍”!

3.缕析式教研

在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汪潮教授的引领下,在“走进智慧课堂,感悟本色语文”的教研主题活动中尝试条分缕析地研究,进行了分类合作的精细化评课。从教师素养、教学语言、学生反馈等六个关注点进行点评,借助教师群体的智慧提升了教研生命的质量。这种条分缕析地研究,我们把它叫作缕析式教研。这种教研方式非常适合语文连堂课的研讨,有利于对两位执教老师作精细化地比较与研究,实效性强。

主题式研是横向的研究,反刍式教研是纵向的研究,缕析式教研是精细化的研究。校本教研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教研才能有出路,才能不断逼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支撑

1.智囊团参与

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活动不仅关注执教者个人的反思,更要注重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和专家的专业引领。语文连堂课活动不光是执教者个人的探索历程,更是团体的协同作战。如果离开了团体成员的智慧贡献,语文连堂课活动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因此,要分外重视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的团体建设,特别是中心组人员的作用,培养团体意识、合作精神,使智囊团从始至终参与语文连堂课的整个活动,让语文连堂课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的地位。还要经常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对语文连堂课活动作导向、诊断、引领、示范,使之不断创新,不断深入。

2.跟进式磨课

当下的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活动更多研究的是教学行为与操作策略的改善,而忽视了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决定作用。虽然在研讨交互中也涉及教学理念的层面,但是比较肤浅,没能从深层次来考查——教学行为的改进是以教学理念为支撑的。如果仅仅重视教学行为与操作策略上改进,那么充其量只学到了一招半式,而且这种改进往往存在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端。因此,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不但要磨课,更要磨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更新,用理念来指导行动,不但要知道怎样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知晓为什么这样改。从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活动一开始就要引入教学理念,重视教学理念对语文连堂课活动整个过程的观照,以跟进式磨课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良性转化。

3.加快成长期

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执教老师个人的钻研与进取,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启迪,智囊团的参与跟进,执教老师课堂教学成长的步伐加快了,参与教师在活动中也产生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碰撞所闪现的智慧火花。濮院小学依托校本教研,一批教师在市级的各类课堂教学评比中崭露头角。

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它也让教师过上了研究中工作、工作中研究的有价值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教研的浓郁氛围。在这样氛围中,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创造者。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活动加快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道路,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征程上初露端倪。我们有理由相信,校本教研中语文连堂课活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1]赵小雅.在反思中前行——200 6年课程改革印象.中国教育报.200 7-0 1-0 9

[2][3]梅林.让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语文教学通讯.200 6第一期.语文报社.

[4]杨再隋.本色语文与语文本色.语文教学通讯.200 6第一期.语文报社.

[5]沈大安.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小学语文阅读快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 7-0 8-0 1.

[6]汪潮.E环境下的专题研修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 2-2 4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