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4-08-15吕芮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资产阶级

吕芮宁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关于民族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已有所阐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了民族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思想系统化了。《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中民族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实践、地点和环境。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巨大功绩在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大生产创造了以往社会都不曾创造过的巨大社会财富。不仅如此,商品交换的需要,驱使资本主义奔走于世界各地,这样,民族历史就成了世界历史。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渐渐地使得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治理危机。

由于资本的扩张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全球化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于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将工人阶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与资产阶级相抗衡的一大政治力量;与此同时,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此起彼伏,共同抵抗资产阶级的压迫。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系统研究民族问题,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已经有了萌芽,但由于受时代发展特点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还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色彩。他们提出了将民族解放与人类解放相结合的思想,还提出了私有制是造成阶级和民族剥削的根本原因、民族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民族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等一系列极为宝贵的思想,也开始试图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民族问题结合起来去解决民族问题,但从总体上说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探讨民族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中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文本来看,“民族”一词在《共产党宣言》(不包括《共产党宣言》的所有序言)一文中共出现了33次,由此可见,民族问题是《共产党宣言》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文中对民族与阶级、民族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如何解决民族矛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辩证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过不同种类的民族,有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形态为尺度划分的“最野蛮的民族”(原始民族或奴隶制民族)、“农民的民族”(封建制民族)、“文明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有按阶级划分的资产阶级的民族和无产阶级的民族。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民族问题时是把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分析的,并通过对民族和生产力、分工发展问题的辩证分析,揭示了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从生产力发展和民族的关系来看,民族的发展经历了从奴隶制民族到封建制民族再到资产阶级民族的逐步过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分析了资产阶级民族和无产阶级民族的形成过程。资产阶级不断在世界范围内谋求经济利益,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他们在落后国家推行殖民统治,通过不断谋求其在本国和殖民地的政治统治地位来谋求经济统治地位,要加强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就必然会导致人口集中、生产集中,这就使得“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统一的民族”〔1〕277,即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民族,这种民族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宗旨,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276,“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1〕276,“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277,即资产阶级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廉价商品让一切非资产阶级的民族臣服于其民族统治,服务于其民族利益。

随着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与之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民族也随之形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国度或民族(这里的民族与国家指的是同一范畴),所以无产阶级受压迫剥削的境遇也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区范围,具有世界性、国际性,要取得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就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1〕291,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无产阶级民族,维护无产阶级利益,摆脱资产阶级民族的统治和压迫,取得政治上的独立。

在笔者看来,《共产党宣言》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民族和无产阶级民族的形成过程,更是揭示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时代,民族由散乱、相对孤立逐渐走向了相对统一、融合,现代民族较之以往的落后民族更加具有开放包容性,民族这一历史范畴也必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革新而不断发展。

2.从民族发展和分工的关系来看,民族的形成发展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发展的这个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形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族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们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1〕104。在此论述中,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族形成的时间,但阐述了民族的形成离不开分工的不断深化发展的思想,对此笔者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伴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而走向灭亡。

(二)民族关系从属于阶级关系

关于民族和阶级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灭”〔1〕291。很显然,他们是把民族、阶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的,民族是随着阶级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阶级的消亡而逐步消亡的,并认为民族问题是从属于阶级问题的。

对于民族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在阶级社会中,一个民族内部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而在民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往往是那些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阶级问题。对于阶级,列宁这么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即阶级是以人们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和支配来划分的,这就必然会导致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其他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所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中人对人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民族内部表现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超出民族之外表现为民族对民族的剥削,正是由于这种民族对民族的剥削,民族间敌对关系才日益显现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资产阶级开辟了东印度、中国以及美洲市场,其殖民统治引起了殖民地民族对外来民族的反抗,这种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数个殖民地国家的主要矛盾,引发了世界性的反殖民主义浪潮,这些斗争的直接对象就是资产阶级。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从根本上消除民族间的敌对关系就必须消灭这种敌对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对人的剥削的消灭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的消失不是局限在部分国家、民族内,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制度和私有制的消灭,在这种基础上,民族问题才会根除。所以,从经济决定政治的角度上来看,民族问题是从属于阶级问题的。

2.在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将代表其阶级利益的文化上升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为其服务,而文化问题也是影响民族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民族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将代表其经济利益的文化上升为本民族的文化,并将其作为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这种文化必然会与代表无产阶级的文化相排斥、矛盾,从而引起民族内部的不稳定。同时,随着资产阶级的世界市场的建立,民族间的文化往来也更加密切,“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276,“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76。资产阶级也通过民族间的文化交往将代表其阶级利益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殖民主义。因而,从经济决定文化的角度来说,民族问题是从属于阶级问题的。

(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基本方式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就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下几个观点进行阐述:

1.“工人没有祖国”〔1〕291。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1〕291时说“工人没有祖国”〔1〕291。在这里,马克思是站在资产阶级所理解的“祖国”和“民族”的角度说工人没有祖国的。资产阶级所理解的祖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集合体,工人在这种条件下是没有祖国的,只能是在别人的“祖国”里受剥削,痛苦地生活。资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实质上讲的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在他们所谓的“祖国”里,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对于“工人没有祖国”这一观点列宁是这样理解的:“‘工人没有祖国’——这就是说:(α)他们的经济地位(雇佣劳动制)不是民族的,而是国际的;(β)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国际的;(γ)他们解放的条件也是国际的;(δ)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3〕458在这里列宁分析了工人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及敌人都是超民族的、世界性的,要改变他们现有的状况就必须突破民族的壁垒,将各民族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团结起来一起对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在这种意义上,工人确实需要取消所谓的“祖国”和“民族”。

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工人又是有民族的、有祖国的。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是历史地、具体地认识祖国和民族的。列宁指出:“祖国这个概念要历史地看待。”〔3〕464在不同的历史范畴里,祖国的含义是不同的。在推翻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时期的祖国同取得民族解放时期的祖国是不一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剥削压迫本国工人阶级,对外进行殖民侵略,这种国家的祖国是不值得保护的,对工人阶级毫无归属感可言。工人阶级需要做的是将自身组织成为民族,这种民族超越国家界限,是各民族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它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民族,取得无产阶级民族的政治统治,建立真正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祖国。所以,工人是有民族的、有祖国的,只是这种民族、祖国在本质上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是不同的。

所以,无产阶级“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1〕291。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291随着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将广大无产阶级排除在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国家、民族之外,工人没有了“祖国”,失去了民族性,“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1〕291,是资产阶级将那些被压迫的人民组成了与自己相对抗的阶级。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自身的掘墓人”,必然是推翻资产阶级的主导力量。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必须首先在民族范围内和自己的国度内组织成为一个阶级,而它直接斗争的舞台就是自己的国度。因为无产阶级在奋起反抗资产阶级压迫时必然首先面对的是本国的资产阶级,必须推翻它然后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但是本国资产阶级仅仅是世界资产阶级链条中的一环,要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也就远远超出了一国的范围,需要各文明国家的联合。

各个文明国家联合需要有统一的政党的领导,共产党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使命。“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285。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者和事业领导者,带领各文明国家抛开国家、民族的界限和偏见,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307,这样才能战胜资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在那里,阶级消除、人类获得彻底解放,民族也就自然随之消失,民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问题的论述是极其深刻的,其主题涉及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问题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三、《共产党宣言》中民族思想的现实启示

《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思想,它不仅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今依然不可忽视。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切的问题。在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兼顾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加大对各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根据各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当今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世界局势之下,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既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世界发展同步,又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柱型产业,凸显民族特色,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不能被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同化,不能因此失去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

在文化上,由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其文字、语言,注重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密切交流有利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共享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各民族在文化观念上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化传播急剧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提防资产阶级将其意识形态渗透到各种文化产品中传播到中国,以达到瓦解无产阶级文化、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由于文化产品的传播速度快、途径简单多样、具有渗透性的特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很容易在资产阶级文化冲击下被其渗透、同化,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列宁全集:第 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阶级资产阶级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还原真实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