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背景下新疆高校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探析
2014-08-15王孝如武金峰
王孝如 武金峰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考民大学生从乡村进入城市,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进入经济较发达城市,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地区进行学习、生活。当他们进入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无疑会对他们各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惑和不适应,这种变化即是一种文化适应,从而对其生活、学习和交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双语教育背景,探析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旨在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程度较高群体,其中民考民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和谐关系的责任。研究探析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不仅有助于提高民考民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地区稳定。
一、文化适应及其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作为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其研究目的在于“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去探索各种并存文化协调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它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等人于1936年在他们发表的《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首次提出,即定义为:当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体进行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之后,双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发生的变迁。随着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是对文化环境的适应,既包括从农村到城市,从南方到北方,也包括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适应。生态人类学家认为:文化适应过程在特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的特殊进化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给出的定义为:在新的文化情景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的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著名的心理学家Berry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的族群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改变。从以上对“文化适应”的理解,可以得出:文化适应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或相互交流;二是接触的群体或成员在心理上或行为上产生了某些改变。
目前,学界对文化适应主要提出三种模型,即一维文化适应模型、二维模型和多维模型。一维模型认为文化适应是一维单向的,即一端是保持原文化的传统、观念、思想等,另一端是接受新文化,而文化适应的最终目的是摈弃原文化,完全接受新文化。二维模型认为文化适应包括两个维度,对原文化的保持和对新文化的参与接受,对后者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前者的摈弃,个体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的保持、接受态度表现出四种文化适应策略,即同化、隔离、整合和边缘化。同化即文化适应者主体拒绝母体文化,积极同化到主体文化,支持和拥护主体文化;隔离即适应者主体拒绝主体文化的融入,只拥护母体文化;整合即适应者主体既积极与主体文化交流,又主动融入到主流文化;边缘化即对母体文化和主体文化都排斥,都不感兴趣。多维模型认为文化适应不仅受到个体对原文化和异文化保持和接受态度的影响,还受到异文化社会和群体所持有的文化适应态度取向的影响。本文所探析的文化适应模式是二维模型中的整合模式,旨在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双语教育与文化适应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组成的符号系统,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由于语言不通,各民族间就容易产生许多误解和偏见。双语教育不只教会人们学会两种语言,在学习中还会传播两种文化,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态度,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形成一个国家的多元文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和谐态势,从而缩小各民族间的差距,共同进步。因而对任何一种双语环境的描写及双语教育结果的评估都不仅应该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而且还应该考虑两个语言群体之间在文化上的异同。本文所探析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即是基于双语教育背景,所探析的对象主要是民考民大学生。新疆各高校民考民大学生多自小学到高中均用民族语言授课,汉语作为外语讲授。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选择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专业,比如各少数民族语、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另一部分在经历一年预科,主要进行汉语学习,达到学校规定的相关要求后进入以汉语授课为主的专业学习。能够进入专业学习一般要求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等级考试)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他们进入专业学习后所用教材均为汉语,授课教师也多为汉族教师,即便是民族教师授课也均使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双语教育质量的高低,民汉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考民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就此问题进行简要探析。
三、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呈现的突出问题
外界影响方面,如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长期支持和利用新疆“东突”势力企图分离新疆,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巨大威胁。他们为达到其分裂中国的政治目标,千方百计挑拨民族关系,煽动宗教狂热,宣传民族分裂主义思想,非法编写、印刷、出版、散发反动书刊和音像制品等,向群众灌输反动思想,他们甚至把魔爪伸向学校教育阵地。近年来呈现了向新疆高校渗透的趋势加强,他们煽动青少年进行暴力恐怖活动,以此来扩大分裂势力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如2009年的“7.5”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民考民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较偏远且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聚居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接触外界环境较少,民族文化氛围和宗教氛围浓厚。民考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面对新的文化环境,各方面带来的困难和不适应很容易让他们对新环境产生排斥心理,面对一些不怀好意的分裂分子煽动,这些青年学生很容易轻信他们,表现出过激行为。
大学校园教育方面,笔者就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在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了调研,伊犁师范学院作为新疆民族教育普通高校,调研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就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从语言运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恋爱、就业、宗教信仰、文化知识、双语教育态度等八个方面开展调查。在不同专业民考民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从问卷中分析得出,大多数民考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集中在本民族同学中,在“您交往的朋友主要是?”一题中选择“本民族同学”的有89%,在“您希望与什么民族的同学在一个宿舍住?”一题中有87%的学生选择“本民族同学”。在恋爱方面民考民大学生的择偶对象也集中在族别和信仰一致的同学中,宗教信仰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很少信仰宗教,有少数信仰宗教的同学也是受家庭熏陶。对双语教育的态度。有87%的学生选择“很好”,有9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自己成为双语双文化人。关于就业问题有86%的人选择在毕业后就业,只有6%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但本文主要探析民考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问题。在“您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与自己所设想的有差距吗?”一题中,选择“有,而且差距很大”的学生56人,选择“有差距”的学生87人,选择“没有差距”的学生18人,选择“比设想中的好”的学生26人。从以上数据分析,76%的民考民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和入大学后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感。笔者还对来自全疆不同地区的民考民学生进行了访谈,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去了解他们的状况。
来自喀什的同学甲:我上了12年的民校,进入大学,在学习上感到很吃力,面对一大堆的汉语书本,压力很大。有的字不认识,有的句子会读,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很多课程都是汉族老师上课,很多都听不懂,让我很担心毕业问题。(该生进校后上了一年预科,学习汉语,目前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专业知识。)
来自阿勒泰的同学乙:刚来到学校,遇到了很多困难,以前都用民族语授课,现在一切书本都是汉语,学习上很吃力。现在已经大三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也没那么吃力了,不过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是很满意,毕竟用我们自己的思维学习汉语知识,让知识概念在脑子里再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怎么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知道学习汉语很重要,能够学到更多知识,所以我尽量多与汉族同学交流。刚开始自己的汉语水平很差,不敢跟汉族同学说话,害怕我发音不准,他们听不懂我说的汉语,会嘲笑我,所以只与民族同学用民族交流。现在汉语水平慢慢提高了,很愿意和汉族同学交朋友,他们(汉族同学)也挺好的,帮助我学习汉语,还让我教他们民语,我现在有几个较好的汉族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他们爱学习,我现在也喜欢泡图书馆了,喜欢让自己变得忙碌,变得充实。
来自伊犁的同学丙:在学习中,尽管自己很努力,成绩还是很不好,所有的书本都是汉语,课堂上听课也挺费劲的,每学期考试成绩都不高,挂科的民族同学挺多的。每年综合素质测评,我们民族学生总是排在后面。学校各类评优中都要求平均绩点,因为我们成绩不高,所以绩点也低,很难评上奖学金。贫困生补助倒是可以评上,主要看家庭条件,得到贫困补助不会使我们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很想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取得好成绩,获得奖学金,这样会让我们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收获而感到一种成就感,而且还能帮助家里解决困难。但是很少有民族学生能拿到奖学金,我觉得这样不太公平。在生活上,很难忍受汉族同学在宿舍吃饭,尤其是吃一些我们忌讳的食物,希望他们能够尊重我们。他们进民餐吃饭时不尊重我们的习俗,随便甩手,弄鼻涕等。还有学校搞活动的时候多数都是汉族同学表演,民族同学表演的节目不多,希望把各民族的节目都平均一下。在交友方面,与汉族同学之间的交流比与民族同学的交流要少的多,因为汉语说的不是很好,说起来也比较费劲,更愿意和民族同学用民语交流,而且与汉族同学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觉得没意思,他们觉得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喜欢,所以很难与汉族同学做真正的朋友。
笔者对调查问卷和根据参加访谈学生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反映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学习方面压力很大。在笔者的问卷中,“您在学习中有困难吗?”一题中选择“困难很大”的学生有42人,选择“有困难”的学生有94人,选择“有一点困难”的学生有27人,选择“没有困难”的学生有24人。“困难很大”和“有困难”的学生占73%,“有一点困难”的学生14%,也就是说87%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69%的学生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使用的教材都是汉语教材,讲课的老师又多是汉族老师,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对书本知识理解困难,又因多是汉族老师授课无法用民族语言解释,课堂上很多知识学生听不懂,又不愿开口主动向老师请教,形成恶性循环,故而导致成绩不理想。也有23%的学生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自己基础差。随着双语教育不断推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缩短民汉教育差距的要求不断加强,民汉合班教学逐步进入课堂。民汉合班教学即是指将民汉学生统一编班,用汉语进行教学,使用同一教学计划、大纲和考核标准,故而有以上同学所反映的成绩总是排在后面。与汉族同学同是坐在教室学习,甚至同样付出了努力,却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让民族大学生们感到了一种失衡。从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这些民族大学生在高中时大多是班里的优秀学生,热爱学习,成绩较好,在各方面表现积极主动。进入大学后不再是以前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缺少了大家的关注,以前的自信也在慢慢减少,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不同程度得影响到民考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访谈可以明显感觉到,汉语水平较高的民族同学就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会比汉语水平较差的民族同学这些方面轻松许多,比如有同学说:“我的汉语水平提高了,以前的困难现在都过去了,我也慢慢习惯了。”“刚开始感觉挺累的,现在跟他们(汉族师生)接触多了,我的汉语提高了很多。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快,也挺充实的,各方面我也有了兴趣,对很多困难也有了解决的办法,我学会了生活,更学会了怎样去学习,现在一切都还行,过得挺有意思的”。根据心理学家萨皮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假说:语言决定个体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一切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对教学语言(汉语)越是熟知和理解的个体,在学校教育中会表现越好,文化适应中的困难也就越少。
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交流甚少,主要是因为语言障碍和风俗习惯差异。民族同学害怕汉语讲的不好,受汉族同学嘲笑,不愿与汉族同学交流。笔者就民汉族同学间交流状况询问了个别汉族同学,汉族同学也认为互相不太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意思,找不到共同兴趣和可交流的话题。在问卷中关于文化知识,有67%的民考民大学生对主流汉文化不太了解,19%的学生很不了解。笔者曾有一次经历:有一天天气非常热,笔者的一位研究生同学(民族同学)穿着一条挺厚牛仔裤,笔者也是借机找话题聊天,便问该同学穿这么厚的牛仔裤是否热,该同学似乎有些生气,生硬地说:“我不穿这我穿什么?”话题再无法进行下去,于是大家各做各的事情。事后经询问其他民族同学才明白用他们的思维来思考,笔者那么问意思就是她不该穿牛仔裤,而笔者原意只是想找到共同话题聊聊天。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理解的偏差,往往会在民汉同学之间产生各种误解,最终导致彼此不愿去交流,要想达到互相了解谈何容易。
四、立足双语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并存的边疆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对推进多元文化整合,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共进共荣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双语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就业、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1.推进民汉合班上课,在互帮互学中强化文化适应。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而不能流于形式,不是简单地将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放在一个班进行授课,据笔者所了解的伊犁师范学院部分院(系)民汉合班教学模式,即是将民族班和汉族班各一半的学生组成两个教学班统一授课,笔者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和能力,将学习能力强、汉语水平高的民族班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汉族班学生编在一个班,汉语水平偏低、成绩不够突出的学生编在一个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授课内容,既不会使成绩好的学生觉得上课进度慢、讲授内容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也不会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难、进度快而感到学习压力大。
2.预科教育阶段开设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适应引导文化适应。预科教育阶段可分文理科专业开设一些基础课程,提前加设专业汉语。新疆预科教育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补习”,即汉语过关和文化课的补习。如根据伊犁师范学院预科教学计划,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一年汉语强化培养,使学生在高中汉语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汉语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预科教学如单以提高汉语为主,教学模式是否显得有些单一,且目前这种培养模式不分文理科,全部统一培养方案,笔者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在预科阶段将文理科学生加以区别,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比如,理科生可以加开基础数学,文科生可以加开基础英语等。这不仅可以使预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至过于单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着积极作用。在专业学习后期,对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考研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为减轻民考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困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各专业汉语。若在预科阶段能提前开设专业汉语,是否会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预科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提高汉语水平的,但实际上从问卷和访谈中看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困难和压力还是很大的。如果在预科阶段加设专业汉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汉语,也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学生提前接触部分相关专业知识,不至待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显得迷茫且学习压力重。
3.创造多种提高汉语水平的语境。在民汉学生中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汉族学生帮助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民族学生帮助汉族学生学习民语,将民汉学生混合编宿舍,开展形式多样的各民族文化活动,既能为民族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创造语境,又能让汉族学生更多的了解民族学生,曾强民汉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4.加强跨文化沟通。高校民考民大学生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农牧区,主要是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生活单一,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各方面的不适应接踵而来。除了语言障碍,民族学生不愿与汉族师生交流,不利于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外,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彼此不甚了解,没有共同话题和兴趣,缺乏交流与沟通,无形中给民族团结,共进共荣的发展目标设置了障碍。笔者从伊犁师范学院预科教育教学进程表中看到预科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中开设了汉文化概论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开设,让民族同学了解中华主流文化,加强与汉族师生的交流,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笔者认为,除在课程上增加跨文化教育外,在各方面都应该进行跨文化交流,比如实行民汉合班教学,民汉结对子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各民族文化活动。
5.加强人文关怀。针对民考民大学生出现的文化适应问题,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潜移默化的进行异文化介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积极拥护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去了解、接纳和学习主流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期获得更多、更广的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新疆高校民考民大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良好,就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而言,汉语水平好的同学比汉语水平差的同学适应情况要好,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和交友方面,学习方面是由于语言障碍,而交友方面不仅是因为语言障碍,还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因此,提高汉语能力、加强跨文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引导民考民大学生采取整合的文化适应模式,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双语双文化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4]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5]丁文楼.新疆双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J].中国民族教育,2012(09).
[6]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06(04).
[7]John.W.Berry.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In:K Chun,P B Organista,G Marin(Ends).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M].Washington 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