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巴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014-08-15张利军
张利军
(中共哈巴河县委党校 新疆 哈巴河 836700)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推进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传统种养产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哈巴河县农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哈巴河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土地资源整合、实施土地流转方面还很滞后,导致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哈巴河县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虽然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日趋壮大,但稳定性差,影响不大。。特色农作物难以形成由“点”到“带”再到“面”的演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低下。原因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规模经营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少生产大户,土地流转理念还很淡薄。
2.乡镇企业总体优势不突出,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产业少,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辐射力不强,带动农牧民增收不明,乡镇企业总体优势不突出,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绝大多数企业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除了雅居床服带动骆驼业发展之外,作为主产畜牧业的牛羊肉产业化经营尚未搭起框架,肉制品、乳制品、畜用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加工企业基本为空白,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
3.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不足,一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二是服务层次较低,生产经营规范化程度不高;三是社员品牌意识需进一步增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之间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4.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还是停留在订单层次上,有的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农技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致使试验、示范全程脱节。各类协会操作不规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哈巴河县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50%,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户不到30%,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与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户数尚未达到50%,即使相互间有联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合作,大量的农户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
二、对哈巴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哈巴河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依托地理和气候条件,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优势作物种植规模,通过强化新品种推广、技术服务、基地建设、机械化耕作等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制定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深挖和培育产业潜力,建立强大的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牧民增收。
1.开发资源促发展,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加快原料基地建设。根据龙头企业加工所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满足企业增产达效。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专业培育、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重点打造沙棘、食葵、甘草、小麦、马铃薯种植和骆驼、冷水鱼养殖基地。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的扶持力度,协助企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大技术更新改造投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推进品牌创新,着力打造哈巴河县农畜产品品牌优势,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实施土地合理开发,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以培育做大农业优势产业为主线,以流通加工企业为重点,深入研究加快现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具体措施,周密策划和打造项目,以优势资源和优势项目吸引和促进全国各地及国外龙头企业落户哈巴河县。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抓好引导示范。应围绕优势产业,建立符合当前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自发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切实搭好平台,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额外难题,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二是依法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农业协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确定它非赢利性社团组织的法人地位。在国家立法没有出台之前,建议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法》,把它作为非赢利性社团法人来对待,享受应有的权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农民出资入股的股份形式,进行民主科学管理,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应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农业协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他们依法办事,逐步规范发展。
3.引导和扶持优势作物种植。加强科技支农力度,在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农技人员服务上下功夫,提高农作物产量,进一步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供应,尤其是对企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农作物种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发展,从而壮大规模,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4.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服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部门的人员和资金支持,便于加强与企业沟通,农业产业化部门作为监管部门时刻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充分利用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为农业产业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同时,加强与科技、质检、安监、卫生等部门联络,在技能培训、技术服务、质量监督、安全生产、产品外销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5.积极参与拓宽外销市场建设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以质量求生存,赢得消费者信赖。在外销平台建设上,鼓励和扶持企业参与,将产品推向自治区着力开拓的发达省区市场。在推销方式上,一是把产品和地域民俗文化结合宣传,激发人们对新疆民俗风情的热情,将对推广产品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二是鼓励开设新疆名优特产品经营商店,宣传是为了销售,开设专门的经营店,扩大新疆产品的影响力。加快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培育和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中介机构。
6.保护资源增后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利用资源,不能过分超量开发。提倡集约化,强调高效增收,强调持久发展,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农村长期持续发展的高度,有计划分步骤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发展的余地,坚决杜绝杀鸡取卵、急功近利行为,建设好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妥善解决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用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新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