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推“周恩来精神”的大众化——以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各地开展的纪念活动为例

2014-08-15赵云辉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诞辰大众化

赵云辉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胡锦涛在《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精神”即“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谦虚谨慎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1〕。这标志着学界和官方对“周恩来精神”定义的统一,也同时为“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一、周恩来纪念活动的开展

(一)开展周恩来纪念活动的简要历史过程。对周恩来的纪念活动主要是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以后进行的。在此之后,每逢周恩来的诞辰、忌日、清明节等,人们都会前往与周恩来相关的场所纪念缅怀周恩来,并通过各种文艺作品歌颂周恩来的精神。

在从周恩来逝世到周恩来诞辰90周年的第一次周恩来学术研讨会期间,纪念活动主要是通过文章及美术作品,纪念周恩来伟大的品德,高尚的风范。在周恩来诞辰90周年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人们对周恩来的纪念活动和对“周恩来精神”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纪念周恩来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对周恩来纪念活动的常态化。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时,人们对周恩来的纪念和研究达到高潮,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取得广泛共识。《“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研究文集》的出版使人们对周恩来的纪念活动有了标志性成果,此外,周恩来故乡的《淮阴师范学报》也成为人们对周恩来纪念和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

1998年江泽民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官方对周恩来的纪念活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使“周恩来精神”得到官方的认同和支持,之后民间和学术界对周恩来的纪念活动开始向新的高潮迈进。

(二)周恩来纪念活动的方式。周恩来逝世后,官方和民间对周恩来的纪念规模有大小之分,纪念方式各有差别,但这些纪念活动都表达了人们对周恩来的怀念和敬仰。本文以2008年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为例,说明纪念周恩来的主要方式:

1.会议纪念方式。2008年,社会各界举行各种会议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主要有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在江苏、重庆、天津等地也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举办了座谈会、研讨会等。比如,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于2008年2月27日在江苏省淮安市联合举办了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并出版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研讨会论文选编》;南开大学等高校也举办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报告会”。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会议是纪念周恩来诞辰的重要形式。

2.举办文艺演出、创作影视资料等纪念方式。2008年3月5日,北京举行《你是这样的人》大型史诗音乐会,北京的各大艺术团体、艺术家一起通过这一艺术形式纪念周恩来。3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周恩来班”、“邓颖超班”的学生,在江苏南京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文艺演出”,这一文艺演出展现了新时代的青少年怀念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30集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于2008年3月3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3.文本纪念方式。 2008年3月4日,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和《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地发行。同时,随着《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研讨会论文选编》的学术性文集的出版,文本纪念也成为纪念周恩来的重要方式。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的专著《周恩来精神》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时出版,该书成为目前第一部完整系统论述“周恩来精神”的著作。

4.举办参观展览活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的参观展览活动不计其数,以下活动具有代表性:2008年2月,天津市社会各界隆重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西花厅落成仪式,天津市的群众参观了周邓纪念馆,重温周恩来的光辉业绩和伟人风范;3月5日,上海美术馆举办书画展,以书画展的形式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3月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举行了隆重的周恩来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天津市也举办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画展。

二、“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必要性

“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周恩来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进而内化并表现为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一)“周恩来精神”大众化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周恩来精神”大众化之所以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这两者的关系决定的。“周恩来精神”大众化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者根本目标相同,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也是一种从属,所以在推动“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同时也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周恩来精神”大众化有助于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深水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中出现了各种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但再伟大的理论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实践问题,“周恩来精神”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其作用: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周恩来精神”所倡导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国家、公民应有的秩序和精神。二是更好地开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促进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过程。三是发扬优秀民族精神。“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与封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斗争的过程,它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周恩来精神”,促进以“周恩来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三、纪念活动对“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推动作用

(一)纪念活动促进了“周恩来精神”的理论诠释,为其大众化创造了理论基础。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论诠释是“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前提和依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然能促进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论认识。从1988年周恩来诞辰90周年第一次全国周恩来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始至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之前,对“周恩来精神”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周恩来精神”,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是合理的,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周恩来个人的精神品质有很多,但不能全部归纳到“周恩来精神”中,胡锦涛在《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此的解释是官方对“周恩来精神”最明确和直接的解释,这也表明学界对“周恩来精神”定义的认识得到统一。由此可见,纪念活动的展开有助于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论诠释,为其大众化创造理论基础。

(二)纪念活动充分展现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质,为“周恩来精神”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纪念活动可以唤醒人们心中对周恩来的记忆,深刻缅怀一代伟人,学习纪念其高尚品质和丰功伟绩。周恩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实践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崇高品德,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江泽民在《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里。”〔2〕

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质也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其中主要有1991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周恩来》,浙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周恩来伟大的朋友》,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周恩来在上海》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周恩来的伟大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风范,为“周恩来精神”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纪念活动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有助于“周恩来精神”通俗化,为“周恩来精神”大众化奠定了群众基础。纪念活动最广大的作用主体是人民群众,任何理论大众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受到这种理论的影响,内化为自我的思想观念,从而使这种理论成为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周恩来精神”的大众化,最终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缅怀纪念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精神”,从而推动个人思想境界的提高。

例如,《你是这样的人》大型史诗音乐会的演出、30集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的播出、《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和《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的出版、纪念周恩来同志书画展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对“周恩来精神”的通俗化表现,这些活动在使人民群众缅怀周恩来的同时,无形中扩大了“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四、进一步优化纪念活动,推进“周恩来精神”大众化

从周恩来逝世以来,每逢周恩来的诞辰和忌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一方面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周恩来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深入推动了“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发展,使“周恩来精神”深入人心,但进一步优化这些纪念活动的方式也势在必行。

利用新媒介——网络开展纪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周恩来精神”大众化必须考虑网络的力量,因此需要在网上大力开展纪念活动。目前网上有“周恩来纪念馆”,但并非官方的、正式的,只是个别媒体的子网站和系列网站。在网络这一特殊领域中,官方开展纪念活动,更有利于对关于“周恩来精神”话语权的把握,对周恩来的网上纪念活动也需要随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扩大,比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互动形式和平台提高网友对“周恩来精神”的认知程度。在网络生活日益重要的时代中,网络是推进“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扩大纪念活动的主体——“大众”的范围。“大众”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周恩来精神”的作用范围局限于党员、干部、学生、军队等,关于“周恩来精神”的研究成果也集中在以上人员所在机构,这并没有真正地“化大众”。“大众”的范围并不是固定的,“非大众”群体在参与纪念活动的同时也就转变成“大众”的一分子,所以没必要区分“大众”和“非大众”。在人民纪念缅怀周恩来时,要积极引导,使周恩来的精神内化为其思想观念,在实践上达到大众化,这才是“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的精髓。

纪念活动需要把官方和民间的结合起来。长期以来,对周恩来的纪念活动一直有官方正式和民间自发的区别,前者严肃、庄重,有影响力,后者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但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缅怀、纪念周恩来。要达到“周恩来精神”大众化,这两种活动就需要结合起来,民间自发的活动是“周恩来精神”大众化群众基础的具体表现,是达到大众化目的的良好契机,开展官方纪念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推进“周恩来精神”大众化,所以这两者需要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周恩来精神”大众化。

〔1〕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3-01.

〔2〕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2-24.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诞辰大众化
纪念焦裕䘵同志诞辰100周年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我也来两圈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回顾与期待——纪念沙汀诞辰110周年
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胜利原因论述的演变——以抗战胜利以来历次纪念活动的论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