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大的校园文化
2014-08-15栾盈菊
栾盈菊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广东肇庆526020)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时空,以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抗大及其分校,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青年人络绎不绝涌进来,其独特魅力就是校园文化。
一、抗大校园文化的内容
(一)鲜明的红色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抗战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此外,还配有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政治课的时间安排,因对象而异,军事队占30%,政治队占70%。政治课的教育对学员的思想转变起了很大作用。有些工农出身的同志过去认为自己受穷吃苦是命苦,学习后懂得了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人穷不是命注定,而是剥削制度造成的,只有推翻整个剥削制度,才能求得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特别是许多热血知识青年,抱着寻找抗日救国道路的渴望来到抗大学校,当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从而坚定了永远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决心。同时,通过学习抗战理论,学员们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了抗战到底的斗争意志。总之,通过鲜明的红色教育,提高了学员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学员抗战的坚定性和革命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我党我军干部队伍的素质。
(二)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
抗大的教室、宿舍极其简陋。延安的抗大最初是农民让出的几所破窑、废庙、牛圈、马房等地方改造成的,后来由于中外知识青年的涌入,就又挖了一些新窑洞。抗大二分校条件最差,整个学校几千人,既无固定校舍,也无教室。经常在树林、河边上课、操练。学员的食物极其粗简。抗大“上至校长,下到工勤人员,每人每日仅3钱油、5钱盐、5分钱菜金和斤半小米、杂粮。”抗大四分校的教职员和学员都没有津贴,以当地产的高梁、谷子、红芋为主食,吃的是窝窝头,很少油盐、青菜。抗大二分校学员的每天生活只供少量的油盐和蔬菜,一日两餐,定量。1939年7月,日寇对太行、太岳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并对抗日报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抗大一分校的粮食奇缺,服装、鞋子和学习用品时常无法保障供给。在抗大,“学习笔记本使用两面、节约了再节约,衣服补了再补。鞋子供不应求,有的穿草鞋一行百十里,脚上磨起泡来,照走不叫苦。”1939年,中共中央号召陕甘宁边区的各机关学校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抗大的师生们也积极投入这场大生产运动,开荒2万余亩,建立了“抗大农场”,并开展多样性的生产劳动,解决了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用品。
(三)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1938年6月,罗瑞卿在抗大主持编写《抗大组织条令》,规定了抗大的性质、任务、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抗大有队列教育、内务教育、纪律教育,还建立有早上检查、出操、上课、站岗、放哨、查铺查哨、野外演习、公差勤务派遣、请销假等制度。“学校要求一切行动必须像正规部队一样,达到军事化、战斗化的要求,特别是军纪方面,服装要整洁,扣子要扣好,帽子要戴好,帽子上的五角星要对准鼻尖,立正要两脚跟并拢,腰干要挺直,双目要向前平视,敬礼时五指并拢,指尖要靠近眉尖。思想、业务都有考核与测验。同时,党支部要考核,行政干部也要考核,表现好的学员很快吸收入党。”
(四)自由平等民主向上紧张的氛围
抗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干群关系融洽、密切,同志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中央领导人以身垂范,以普通同志身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抗大的政治氛围是民主的。毛泽东说:“这里有意见箱,共产党说话是要做到的。我们可以保证,任便你们什么意见,尽管投到意见箱去,可以不记名字,决不会给你们戴大帽子。”墙报是学员公开发表言论的地方。学习小组组长实行由学员选举,由队长委任的办法。除军事上的指挥系统以外,校内有“同学会”、“民族解放先锋队”、“救亡室”等学生团体,“救亡室”是一切学生活动的中心,学校除了指导辅导以外,不干涉“救亡室”的任何自由活动。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空气下,每个学员都得到自己特长发挥的机会。“救亡室”的活动,不但不和学校对立,相反地恰好配合了并保证了学校教育计划的完成。学校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在抗大练习投掷手榴弹,老同志为了投得远,课后还在举石杵,新来的同志更不甘落后,起早贪黑,苦练杀敌本领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说练兵场上生龙活虎,热气腾腾,这一点也不过分,紧张是抗大的一个特点。抗大第四期曾进行学习竞赛,学校号召全体学员,要争分夺秒,刻苦钻研,尽快掌握过硬本领,力争提前完成学业,早日奔赴战场,率部杀敌立功。“竞赛过后,进行了验收评比,凡是学习好,进步大的都被评为学习先进学员,发给一个红蓝彩色油印的白布标记,挂在胸前,以示鼓励。学习好的班被评为学习先进班,发给奖章。”军事演习中他们也没有停止教学活动,抗大第六大队中午大休息时,利用炊事班做饭的时间,教员就地给学员讲课,真称得上见缝插针。
(五)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抗大学员对于戏剧和歌咏的兴趣,简直是外人不可想象的,几乎只要有三五个人站在一起,便会响起洪亮的歌声。在行军、劳作和洗衣服的时候,他们都不知不觉地歌唱着。几个队集合在一起的时候,歌声总是此起彼伏,像在进行大规模的歌咏比赛。抗大的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尤其从第四期开始,抗大系统的各大队、中队建立了大、中队的篮排球队,经常举办篮排球比赛。抗大文工团经常根据国内外大事创作各种歌曲、歌剧、话剧、京戏,表现革命军民的英勇抗日斗争、根据地新气象和英模人物,有些剧目着重揭露日寇和汉奸的种种罪行,揭露国民党亲日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罪行。他们为“皖南事变”而创造的大型京剧《亡宋鉴》,以南宋皇帝和汉奸秦桧等陷害抗敌名将岳飞的故事,揭露国民党亲日派围歼新四军军部的滔天罪行,演出后反映很好。抗大四分校剧团排练了《渡黄河》、《老三》、《母亲》、《日出》等大小十几个剧目。读书活动在抗大开展得十分广泛。抗大一分校图书馆除了马列革命论著外,还有不少革命文学作品,既有鲁迅、矛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还有不少外国尤其是苏联的革命小说。
二、抗大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抗大是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性质的学校,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的阵地。抗大所开的课程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在整风运动中,学员还学习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有关文章;学员们还学习其他领导人的论著,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论干部政策》、《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内容。抗大所进行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确实起到了转变学员思想的作用,每期毕业的学员大多数都成为中共党员。
(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抗大的政治理论课中,除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还要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论著,目的是让学员懂得在敌后进行军事斗争的基本知识。军事训练主要学习游击战和运动战,加强夜战、近战的战术演练。他们唱的歌曲,都是抗日的革命歌曲。“延安的一切,使人感到新鲜。这里人们讲的都是抗战的话,唱的都是抗战的歌,看到的都是抗战的标语。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一句话,这里是抗战救国的圣地”。
(三)干部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
干部以身作则,是培养优良作风的一条重要经验。学校的各级干部,都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干部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在小组会上作批评与自我批评。行军中,领导干部的乘骑、干粮、水壶等,总是让给伤病体弱的同志用,干部替学员背背包、扛枪,被视为非常平常的事。作战时,领导干部经常到前沿组织指挥,哪里最危险就在哪里战斗。在物质待遇上,从校领导到学员,差别很小。这些方方面面的表率行为,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优良的传统作风,使之成为团结奋进,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团结互助的精神
学员们是为抗日而来,是为了“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因此,大家都能团结一条心,都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知识分子帮助工农干部学文化,工农干部在行军、背柴途中帮助体弱的知识分子背背包、背柴,互相体贴,情同手足”。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当时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找干部、学员谈话;学员们也经常到领导同志和干部、教员的宿舍串门,大家促膝谈心,谈学习,谈工作,谈思想,都是赤诚相见,毫无拘束,不存戒心,可谓心心相连”。当然,抗大的团结并不是“一团和气”,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对于一些同志的缺点、错误或不良倾向,大家都能站在党性的立场上,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更不姑息迁就。
三、抗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抗大总校及其分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使他们成为政治上可靠、军事上过硬的抗日骨干。今天,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也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使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成为党性教育的熔炉。为此,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开设党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等课程;对时事政治中重大国内外问题,应进行专题讨论,引导学员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使学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犯错误,并能与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作斗争。在学习时间较长的班次,如中青班,可以考虑建立临时党支部,过党的组织生活,开展党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党的组织教育。
(二)把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
群众工作和游击战术,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坚持敌后抗战的基本能力。抗大的政治教育,非常注重培养政工学员的群众工作能力,对军事学员着重培养其游击战术。可以说,抗大的教育培训做到了“需要什么,教育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今天,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干部,理应着力培养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当然,干部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是多方面的,而干部在学校的时间又比较短,所以,学习抗大“少而精”的教学原则,采取模块教学,在每期培训班次中开展模块教育培训,力争使学员在某些方面的教育培训有所突破。
(三)把严格管理工作作为手段
一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周一到周五实行全封闭管理,缺课必须补课。二是加强对自习课的管理。党校安排自习课应和讨论课结合起来,这样学员学习有了目的性,讨论课也检验了学员自学的情况。三是可以采用在校刊、墙报栏上表扬的方法,表扬先进的党员干部,弘扬正气。四是禁止带车住校,禁止相互宴请。
[1]于建波,张厚兰.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01).
[2]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上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