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与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2014-08-15朱勇邓瑾
朱 勇 邓 瑾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训练部,云南 昆明 650208)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一、执政伦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1. 坚守党的执政伦理要求,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古往今来,理想信念不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或是对单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其攻坚克难的不竭精神动力所在。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经受考验、克敌制胜的思想防线。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执政伦理是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执政理想的抽象概括和升华,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实质上就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党的执政伦理要求,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突出要求与集中体现。如果我们的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思想不纯洁,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坚定,是非认识必然模糊,政治立场就很容易动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信念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上出了差错。习近平同志精辟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一旦丢失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丧失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将共产党人的执政伦理抛诸脑后,就会忘记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使命,变成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抵挡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就极有可能出现道德上堕落、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的情形。因此,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是保证党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2.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既要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都会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也才会具备政治上的坚定性,才能自觉贯彻党在现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执政伦理事关党的作风问题
1. 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之所以一次次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作风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伦理,同时,党的作风又是一面镜子,关系党的形象和党员的人格力量,关系党的工作和事业成败,进而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基础。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深刻地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作风方面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脱离群众的问题日益凸显。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复杂,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和复杂,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和党的执政伦理格格不入,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作风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思想上出现问题,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念紊乱,将执政伦理抛诸脑后;思想上脱离了群众,在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必然脱离群众。
2. 全党同志要时刻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伦理的核心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工作开局的重要切入点,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聚焦“四风”解决突出问题,着力促进党风政风转变,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改进作风非朝夕之功,任务十分繁重,而且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弹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针对作风问题会不会反弹、抓作风建设是不是只抓一阵或流于形式的担心和疑问,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发布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还需要下很大功夫。”他要求,下一步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社会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党的领导干部遵循“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伦理的核心原则,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三、执政伦理关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作为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党,“打铁还靠自身硬”。只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
1.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关键在于抓好党的组织建设。一是要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三是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四是组织部门必须带头改进作风,坚持公道正派,继承发扬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要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
2.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亨廷顿总结道:“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社会上各种社会势力的集聚化和多样化。”②社会学家认为,在经济生活繁荣,物质资料供应丰富和文化发达之后,社会成员便产生了不断流动和向上发展的愿望和可能,这种个体层面生存状态的改变,势必带来整个社会层面广泛的社会流动,同时促成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阶层的重组。这种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变动,不仅引发社会成员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而且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日趋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整合日益分化的政治资源,不断充实和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及时应对和有效处理大量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这种能力和水平,本身就受到执政理念和执政伦理的指引和规定。
四、执政伦理是党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政治合法性”理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中国语境下,“政治合法性”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活动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的问题。这种认可、拥护和支持,既表现为一种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也会表现为对执政者言行和执政实绩的认同。执政伦理作为党在执政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原则,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第一,要考察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先进与否,首先要看政党的本质属性、政治纲领和执政理念,这些都属于执政伦理的范畴。恩格斯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③一种先进、科学、为民的执政伦理观,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原因就在于执政伦理反映的是执政党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反映执政者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是能否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认可的重要因素。第二,执政是运用国家权力治国理政的活动,执政伦理必然集中关注执政党如何看待和使用权力的态度。如何看待和运用权力自然是执政伦理需要说明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执政党成员对权力使用不当,使得权力的运行有违执政伦理原则而导致腐败时,执政党对待和处理腐败问题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心和认可程度,进而演化为“政治合法性”问题。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宗旨意识淡薄,“四风”问题突出,有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守不住党纪国法的底线,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贪污腐败,严重腐蚀党的肌体,给党的形象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任由这些问题蔓延,必然导致党越来越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恶化,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必然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政治合法性”。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和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党必须始终保持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纯洁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权力观,干干净净干事。要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一系列思想。他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正确方针和有力措施严惩腐败,在国内外取得震动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注释:
①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 年11 月19 日。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7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