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建鄂西北生态食品之乡——丹江口库区坝上第一县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思路探析

2014-08-15耿明仙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丹江口库区甘薯

耿明仙

(湖北省郧县杨溪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郧县 442514)

1 背景

为解决华北水资源严重短缺,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2000年6月3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3条路线,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丹江大坝加高于2005年9月26日正式动工。2010~2012年,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难度和强度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完工成,丹江口库区两县1市3区共外迁内安移民18.2万人[1]。其中郧县外迁移民3.1488万人,涉及9个乡镇,内安移民2.8817万人。按照国务院规定,于2014年汛后向华北(北京、天津、河南、河北)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丹江口库区每年调水96亿m3,库区水位线由原来的 162m提高到 172m,正常蓄水位将由157m提高至170m,库容相应 增加116亿m3,库区水域面积将达到1050库容将由174.5亿m3增至290.5亿m3,库岸线将增至4610.6km。与此同时,绵延1276km的输水干线基本完工,库区清理,库岸修复,交通复建,库区集镇、中小企业迁建均顺利完成。整体上转入后续发展阶段[2]。

作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民生工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状况,民众安身立命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确保一方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实现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头等大事[3]。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李佑军教授对丹江口库区的总体定位为 “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经济功能定位为 “我国中部生态经济发展区”;资源环境功能定位为 “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区”。2011年国务院正式确定丹江口库区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4]。丹江口库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 870ml,年日照时数1900小时;年平均温度 16.1℃,≧10℃的有效积温5190℃,1月绝对低温-5℃,7月极端高温40℃; 无霜期246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开花结果,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地区。核心水资源区如何在科学定位下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天时地利优势走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以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污染的路子,并从根本上确保 “亚洲天池”Ⅱ类水质,使受益的1亿多人吃上安全、放心、优质水,输水区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人民富裕安康,和谐稳定,诸多问题值得进而研究和探讨。

2 核心水源区农业种植业主导产业现状

丹江口库区坝上第一县的郧县面积3863km2,总人口55.83万人[5],其中农业人口47.1万人,耕地面积8 066.7hm2。区域内山场面积大,沟壑纵横,地域广。在现有的农业种植业主导产业中,柑橘种植面积1.4667万hm2,年鲜果产量10万t,年产值 (包括深加工产值)1.7亿元,是国家北缘宽皮柑橘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汉江河谷地区的9个乡镇。五小水果 (中华大樱桃、桃、杏、李、梅)0.4万hm2,产量1万t,产值1.2万元;高香绿茶面积0.5万hm2,产值1.6亿元;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2万hm2,产值9.1亿元;,木瓜种植面积1.7万hm2,产量1.5万t,产值 0.55亿元;甘薯种植面积 0.764万hm2,实际产量32.5万t,鲜薯及加工产值6.4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0.8万hm2,年产值1.2亿元。

郧县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区域,为促进库区农业转型发展,县委、政府按照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6]要求,把郧县段库岸沿线建成百公里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化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双百亿农业产品加工县建设,沿汉江生态景观带建设 (项目包括:100km2生态屏障,100km2生态水域),使坝上第一县成为国家Ⅱ级水质保护横港区,着力发展 “果、茶、菜、药、桑”特色产业,构建百万亩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在生态工业园区相继引进柑橘榨汁、柑橘休闲食品加工企业;木瓜酒、木瓜醋加工企业;茶多酚加工企业,甘薯系列深加工企业;及相关区域的观光、休闲、创意农业企业等160余家,为库区绿色产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提高附加值,保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水资源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思路

“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核心水资源区需要稳扎,稳打的一场持久战,生态功能保护是丹江口库区需坚守的生命线。要打好持久战和保护好生命线,唯一的选择是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突出以 “果、菜、茶、药、桑”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在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下,让农业资源生息休养,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保民生、保水质,构建梯度发展新格局。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从 “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民生点出发,催生 “一石多鸟”特色农业

3.1.1 建设多梯次生态屏障景观经济带之水果、干果业

郧阳山区地处秦巴山、神农腹地,典型的生态多样性地区,生态适应性经济树种较多,柑橘、桃、杏、李、梅、中华大樱桃是该区域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水果,传统核桃、板栗等干果,资源丰富的猕猴桃、柿子及桑果。在沿汉江河谷海拔300m以下,巩固发展2万hm2优质鲜食宽皮柑橘,0.06万hm2优质杨梅,0.06万hm2优质枇杷。采取地域上集聚,技术上集成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方施肥和清洁种植,加强深加工研发,至 “十三五”初柑橘总产量达到60万t,结合深加工,柑橘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在海拔300~450m之间及城郊近郊地带发展以桃、中华大樱桃、杏、李、梅五小水果,以形成春花,夏秋果景观经济带,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果盘子需求和休闲观光需求,面积可达到 0.6万~0.8万hm2,实现产值18亿元。在海拔500~600m之间,巩固现有的1.67万hm2木瓜面积,加强木瓜系列加工品开发,可实现产值4亿元。在海拔800m以上的偏远或高寒山区适度发展核桃和板栗,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增加绿地覆盖,又可为偏远山区农民保持稳定的经济收入,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原生态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丰富安全的加工原料,从而实现 “兴一方经济富百姓,留一片清山给子孙”的美好愿望。

3.1.2 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适度规模发展高香绿茶

地处秦巴腹地的郧阳山区,由于气候环境、地理的特殊性,盛产馥郁芬芳,醇厚甘爽的绿豆香和粟香型高香绿茶。蓄水北调后,由于大气水体的调节作用,小气候环境更加优越,云雾缭绕,区域扩大,更加有利上等高香绿茶的生产。面积可发展到1万hm2,高中档成品茶和普通毛茶产值将达到6亿元,同时也可为茶深加工企业提供级外原料5000~8000t,加工儿茶素,可新增产值1.8亿元,为区域人民提高收入。

3.1.3 加强 “菜篮子”工程建设,满足餐桌需求

郧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大县之一,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2万hm2,产量38.5万t,产值9.1亿元。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淹没蔬菜基地面积0.4万hm2,为确保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 “菜篮子”工程所需,市民餐桌和舌尖需求,以及内安移民基本菜地保障。通过蔬菜基地后移,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移土培肥工程,新增蔬菜基地0.6万hm2,为保障和提高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蔬菜供应品。在政府的主导下,农业部门通过利用现代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及发展理念,进行改造提升引领蔬菜产业,其中包括已装备的光伏大棚,现代温室,立体式无土栽培,农业生态园。确保核心水资源区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无公害菜品,实现产值11亿元。

3.1.4 加大甘薯资源开发,拉长产业链条促增收

郧阳山区以盛产甘薯而闻名,是全国甘薯主产县和湖北省甘薯生产大县之一。随着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确立,以及与国家甘薯研究机构、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强强联合,在生态工业园引进了一批甘薯深加工企业如:甘薯粉条列、甘薯休闲食品系列、甘薯茎叶榨汁饮料企业、甘薯藤饲料加工企业、薯渣生物肥料企业。确保甘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突出作用[7]。县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在滔河流域的甘薯主产区全面实施绿色无害化高产计划,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路子越走越宽。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后,每年可向加工企业提供45万t的鲜薯原料,可实现新增产值百亿元。

3.1.5 利用非耕边际土壤发展菊芋生产

丹江口库区蓄水北调后,水位线172m以上,190m以下的非耕边际土壤折合面积1.8万hm2。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生态保护带适当发展白皮菊芋,使近水域带非耕边际土壤流失减少,得以休养,环境得到美化,又可为深加企业提供菊糖原料,更可为区域人民增加近1亿元的经济收入。

3.1.6 发展中药材和植桑养蚕,带动偏远区域经济发展

在丹江口库区的消落地分支流城及偏远山区大力发展中药材和种桑养蚕,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冲刷,增加绿色覆盖面积,亦可使干流支流域农民增加经济收入,通过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型、质量安全型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可新增产值5亿元。

3.2 从 “生态功能是生命主线”出发,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农业转型发展后的核心水资源区,紧紧围绕 “生态功能保护是生命主线”,力求在农业所有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全面控制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在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多年生经济树种的田间管理全面推广生草免耕,病虫害实施全面绿色防控,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全面推广沼液、沼肥等低碳技术的应用,规模化养殖场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8],通过气候调节,生态涵养,使径流水源污染减少,在蔬菜和农作物生产上推广轮作换茬,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农业固氮技术及有机肥均衡使用技术,构建农业湿地系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下大力在水源地推进科技农业,品牌生态农业,在转型发展中率先垂范。

3.3 围绕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建立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丹江口市郧阳山区在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优越资源环境和农业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国家生态补偿,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等历史机遇期,开发农业资源潜力,建立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水资源区构建一批景观农业园,现代农业创新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孵化园,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园,农产品物流园,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山绿水清”的总目标,突出生态友好农业主线,将其建设成国家级生态食品之乡。

3.4 调优结构,科学谋划,构建绿色黄金水源地

为服务国家南水北调大局,构建绿色黄金水源地,早在2011年郧县县委政府就汇集国内专家建议并听取库区民众建言,提出 “兴一方经济富百姓,留一片青山给子孙,打一个基础给后任,送一库清水到京津”的执政理念。2013年上半年,县委政府随湖北省党政代表赴京津冀豫南水北调对口支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随着蓄水北调时间的日益迫近,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品种间结构调整布局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谋划落实,而对区域农民的生态保护素质教育,绿色、无公害栽培管理教育培训分期分批分种类进行,启动了丹江口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项目,审创 “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品牌48个,把坚持内扶外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作为重要工作,坚持紧贴市场,唱响生态绿色品牌,把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作为发展理念,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区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政治担当,假以时日,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青山绿水常在的美丽郧阳将展示给国人。

[1]陈旭,王立杰.南水北调工程四问.新华调查,十堰日报,2011-12-21-(5)

[2]方周圆,曹忠.移民搬迁圆满结束.郧县日报,2012-9-19-(1)

[3]回良玉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人民日报,2012-9-19-(2)

[4]柯林,王开昌.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区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治理.中国农业科技,2012,(6),3~4

[5]郧县统计局2012年年报,5

[6]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堰日报,2011.5-30-(5)

[7]王开昌,姚定勇.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展望.长江蔬菜,2013,(8)

[8]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30

猜你喜欢

丹江口库区甘薯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浅析库区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河南丹江口库区滑坡危害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畅游水都 丹江口
舌尖上的丹江口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